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比较大粗隆入路带锁髓内钉与梨状窝入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2013年3月应用大粗隆入路带锁髓内钉和梨状窝入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87例,其中应用大粗隆入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37例,应用梨状窝入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50例,对两组分别就其平均手术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两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3个月。大粗隆入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6±5)min,梨状窝入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86±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arris评分,大粗隆入路带锁髓内钉固定组功能恢复优良率91.9%;梨状窝入路带锁髓内钉固定组功能恢复优良率7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带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大粗隆入路带锁髓内钉较梨状窝入路带锁髓内钉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缓释制剂治疗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共选取成年雌性Wistar大鼠20只,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NGF组。将模型组、NGF组制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NGF组在损伤神经周围注射1mlNGF缓释制剂。于术后1、2、3、4周时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恢复情况,同时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术后4周取材进行损伤神经电镜检查。结果术后3、4周,NGF组SFI指数分别为-50.30±4.27、-12.25±2.43,而模型组分别为-68.98±4.94、-46.27±3.15;术后1、2、3、4周,NGF组NCV分别为(17.76±1.25)m/s、(24.98±2.38)m/s、(28.98±2.01)m/s、(33.92±2.43)m/s,而模型组分别为(15.23±0.95)m/s、(16.56±1.92)m/s、(16.98±1.13)m/s、(17.23±1.35)m/s;术后4周电镜检查结果显示为有髓神经纤维数、神经纤维平均直径、髓鞘平均厚度,NGF组分别为(23768±2986)fb/mm2、(3.85±0.32)μm、(1.19±0.12)μm,模型组为(20012±1233)fb/mm2、(2.87±0.12)μm、(0.93±0.05)μm。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NGF组SFI、NCV及神经再生情况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 NGF缓释制剂能提高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能力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3.
背景:髋臼周围骨肿瘤的治疗对骨科医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应用以及肿瘤切除原则的确立,保肢手术成为一种趋势。目的:分析应用国产人工半骨盆假体治疗髋臼周围骨肿瘤的效果。方法:2001/2010共收治19例髋臼周围骨肿瘤病人,其中6例行国产半骨盆人工假体置换,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50个月)。结果与结论:按Enneking方法评估疗效,良4例,一般2例。提示只要严格掌握骨盆肿瘤切除重建的手术适应证,应用国产人工半骨盆假体治疗髋臼周围骨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4.
<正>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1]。髌骨下极骨折被认为是髌骨骨折中比较特殊的类型,是指发生于髌骨远端的骨折,骨折块下不带有或带有少许关节软骨面。因髌骨下极骨折块较小,多为粉碎性,且下极是髌腱的起点,应力集中,在复位及固定方式上有其特殊性[2]。髌骨下极骨折约占需手术髌骨骨折的9.3%~22.4%[3]。近年来,有关髌骨下极骨折的手术方式不断增加并改进,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远期膝关节的功能恢复。现就髌骨下极骨折的切开复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比研究电磁导航系统与徒手锁定在胫骨髓内钉远端锁定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需要行髓内钉固定的40例胫骨骨折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各20例),电磁导航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0~65岁,平均(44.3±1.8)岁;徒手锁定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8~66岁,平均(42.5±2.0)岁。比较电磁导航与徒手锁定组间远端锁定总耗时与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间。结果电磁导航组平均远端锁定耗时(668.2±195.0)s,徒手锁定组平均远端锁定耗时(1431.1±501.3)s。电磁导航组平均放射线暴露时间(3.1±2.2)s,徒手锁定组平均放射线暴露时间(18.3±6.9)s。结论电磁导航系统能显著缩短远端锁定时间,减少放射线暴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28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28.6岁(18~47岁)。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8.2个月。围术期未出现医源性骨折及切口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或踝关节活动受限,未出现膝部肌腱供区肌肉功能障碍。AOFAS评分由术前的53.1±6.8提高至术后的9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3±1.7提高至术后的0.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手术方式简便,术后恢复好,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测量中老年人腰椎经皮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解剖学参数并分析其经皮置钉可行性.[方法]选取50例中老年人腰椎三维CT资料并导入Aquarius iNtuition Viewer V 4.4.6软件,测量各节段皮质骨螺钉置钉横断面与矢状面的进钉角度、安全范围、钉道直径及长度、螺钉轨迹皮肤进钉点至椎体上终板的距离和进钉点...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中应用椎间融合器后路置入并椎弓根螺钉系统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12月,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其中10例为同侧复发,2例为对侧复发。应用单侧椎弓根钉棒系统并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治疗4例,双侧钉棒系统并双融合器治疗8例,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片、CT检查和JOA评分,判定该术式的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经X线及CT检查,融合率为96.2%;按JOA评分计算的术后综合平均改善率为91.5%。结论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中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能尽可能多地保留脊柱后部结构,增加了融合术后的椎节即刻稳定性,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取得了高融合率和高综合改善率的双重效果。其中单侧固定单枚融合器疗效具有创伤少的优点,与双侧固定双枚融合器疗效相当,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49.
目的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7年3月-2008年3月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颈椎后路人工骨植骨及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及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个月。结果手术出血量为325mL±25mL。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结核复发和内固定失败。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10.6±1.2分提高到术后的15.2±0.7分。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多节段脊柱结核可获得满意的初期疗效。病灶的彻底清除、360°的植骨、前后联合内固定以及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肘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O'DriscouⅢ型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肘后侧入路治疗O'DriscollⅢ型骨折5例,术后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5例患者获8~16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按HSS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3例,可2例.结论 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此类骨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