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认识腰椎 腰椎支撑着我们的身体,而且还担任着活动的功能.腰椎是由脊柱骨骼、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周围的肌肉、韧带构成.其中任何一个结构发生问题都会导致腰痛.  相似文献   
62.
目的了解对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患者用改良额肌筋膜瓣悬吊术进行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先天性中度/重度上睑下垂患者43例为分析对象,选自2015年至2017年本院诊治群体,所有患者均用改良额肌筋膜瓣悬吊术进行矫正,对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后归纳该术式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结果矫正有效率达到100%,无患者出现矫正不足或者过矫情况;患者对矫正效果满意评分为(86.1±5.1)分;随访期间未发现有患者存在并发症。结论为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患者用改良额肌筋膜瓣悬吊术修复有突出的矫正效果,患者满意度高且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距离及临床疗效,探讨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传统棘突、小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共63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2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0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病17例,均因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导致多节段颈脊髓受压或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而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根据术前X线片上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后凸畸形组(n=16)、曲度变直组(n=18)和曲度正常组(n=29),在术前、术后颈椎MRI T2加权像中心矢状位片上测量并计算C3~C7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posterior shift of center of spinal cord,PCS),比较三组患者C3~C7各节段PCS的差异;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计算并比较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及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病程、随访时间、病种构成和术前JOA评分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节段脊髓均有明显后移,三组患者C3~C7五个节段的PC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15~90个月,平均47±24个月,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平均JOA改善率分别为59.81%、69.25%、5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水平脊髓后移距离与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无线性相关关系(r=0.110,P=0.390).结论: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均能后移,并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与术前颈椎曲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4.
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情况,评估术后新发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11例,原发灶为甲状腺癌3例,乳腺癌5例,肾癌1例,肺癌1例,胰腺癌1例。胸腰椎5例,均行全脊椎整块切除,下颈椎及颈胸椎6例,均行全脊椎分块切除。术前Tomita评分,2分3例,3分5例,3分以上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为7.18±1.19分。所有患者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Frankel分级):E级6例,D级4例,C级1例。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358.3±155.9min,手术出血量1850.0±969.8ml;术后1~2周复查均未见手术部位癌残余,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胸膜损伤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脑脊液漏及胸膜损伤1例,吸入性肺炎及喉反神经麻痹1例,均保守治疗6周后好转。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改善,VAS评分降至1.64±0.77分(P0.0001),术后疼痛改善优良率为100%;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病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均改善一等级。术后随访18~73个月(平均42.4±16.2个月),死亡4例,均因癌症晚期死亡。随访期内无瘤生存3例(27.3%),术后局部复发4例(36.4%),其中整块切除术后复发1例(20%),分块切除术后复发3例(50%),整块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数值较分块切除高(P0.05);术后1年内出现远处新发转移(手术部位外新发转移灶)4例(36.4%),均为骨转移灶。结论:全脊椎切除手术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但是术后远处新发转移率较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5.
背景:在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建立稳定且同人类体内疾病演变过程相似的疾病模型对于研究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至关重要。目的:构建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观察该模型病理生理变化特点,进一步明确脊髓型颈椎病受压脊髓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轻度压迫组、重度压迫组。将不同大小吸水性压迫材料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植入C5-C7椎板下,制作慢性颈脊髓压迫动物模型,对照组不植入压迫材料。结果与结论:MRI检查显示两压迫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而对照组椎管宽度正常无脊髓压迫。电生理检测显示两压迫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且振幅明显降低(P〈0.05)。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脊髓有大量形态规则的神经元,而两压迫组大鼠神经元计数明显减少且神经元胞体形态明显皱缩,脱髓鞘现象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压迫组大鼠脊髓压迫节段发现较多凋亡细胞,而对照组未发现。说明构建的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且手术操作简便,不易感染死亡率低;神经元损伤、脱髓鞘改变和凋亡机制参与了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6.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式。方法:1993 ̄2003年我院治疗各类胸腰椎(T5 ̄L5)肿瘤患者72例,其中全脊椎切除、随访2年以上、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者12例,骨巨细胞瘤9例,单发浆细胞性骨髓瘤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一期前后路联合全脊椎切除11例,次全脊椎切除1例,以5种不同方式重建,分别为前路内固定加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ASP)5例、前路内固定加后路多节段Luque环内固定(AMP)4例、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SP)1例、单纯后路多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MP)1例、单纯前路内固定(A)1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植骨融合情况、有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等并发症。结果:随访2.5 ̄13年,平均6.6年。ASP方式重建的5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7°,平均2.4°,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1例因术中损伤终板而出现人工椎体轻度下沉。AMP方式重建的4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9°,平均5°,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或下沉;其中1例术后1.5年植骨融合后取出后方固定,仅保留前方固定,出现植骨骨折及后凸畸形。SP或MP方式重建的2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分别丢失12°和13°,植骨块均骨折。次全脊椎切除A方式重建的1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无丢失,植骨融合且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结论:本组病例较少,但初步可以看出ASP和AMP是全脊椎切除后坚强的重建方式,能够使植骨顺利融合,防止Cobb角度丢失。但ASP能够减少固定节段、保留运动单元,是更好的固定方式。SP和A不宜单独应用于全脊椎切除后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脊柱多骨型纤维异常增殖症(poly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PFD)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脊柱PFD患者共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53、17、32、38岁,2例行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另2例有既往病理检查结果。患者均有局部持续性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3~5分,均有病理性骨折,3例患者伴有神经功能损害。4例患者的术式分别为病灶切除、颈胸段后路固定融合术;复位、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VP);VP、胸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均证实为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时间分别为420、150、120、300 min,出血量分别为3 400、500、200、2 000 mL,分别随访84、24、34、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病灶复发或进展,未见影像学改善表现(溶骨区成骨或病变周围骨皮质增厚)。结论:脊柱PFD少见,多发生于成年,传统的病灶切除手术可靠、有效,而VP创伤更小。对于疼痛及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可仅行VP;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可进行有限的减压、稳定,辅以VP。  相似文献   
68.
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8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颈椎骨样骨瘤患者6例,男、女各3例,年龄7~37岁,平均17.8岁.均有颈痛,伴斜颈畸形2例,上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3例.颈椎X线平片仅2例发现病灶.均行颈椎CT扫描显示肿瘤为局部膨胀性病变、低密度或不均密度,伴有边缘硬化.4例患者行核索骨扫描检查,病损均有放射性浓聚.寰椎侧块1例;下颈椎5例,其中C5 1例、C6 3例、C7 1例;1例累及C6椎体,其余均累及椎弓根、椎板和/或关节突等后方结构.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边缘切除5例,其中后路侧块固定4例,前路椎间植骨钛板固定1例;瘤内刮除植骨1例.结果:手术时间1.5~4.5h,平均2.8h;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233ml.术后颈痛和神经根损害表现均消失,斜颈畸形得到纠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12~108个月,平均42.5个月,均无颈痛症状,末次随访时CT检查无肿瘤复发;5例内固定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其中1例术后2年拆除侧块固定;2例植骨患者植骨块均融合.结论:颈椎骨样骨瘤多发于年轻患者,除颈痛外,亦可有斜颈、神经功能受损表现;颈椎CT联合核素骨扫描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有长期颈痛、神经功能受损或斜颈时应积极手术治疗,边缘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9.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1991年1月~2009年8月我科手术治疗26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男17例,女9例。就诊时年龄17~71岁,平均48岁。术前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明确诊断。肿瘤累及S2及以上者15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其中9例瘤体巨大的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置入主动脉球囊术中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肿瘤累及S3及以下者11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术中尽量保留双侧S2及以上神经根和一侧S3神经根。9例切除S1椎患者同时行腰椎髂骨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术中并发症。单纯后路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00~5000ml,平均1995±2076ml;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者术中出血量为400~6300ml,平均2400±1678ml,其9例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者术中出血量为2333ml。术后伤口发生并发症11例,6例不愈合,4例感染,2例皮肤坏死,1例窦道形成,均经换药及清创处理,其中2例行二期肌皮瓣转移术,均治愈。23例术前穿刺活检者22例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损害加重者11例,随访期间8例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24例获得9~198个月随访,平均45.6个月,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1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局部复发9例,其中脊索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3例,神经鞘瘤1例,初次平均复发时间12.2个月。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日常生活和大小便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对于骶骨原发肿瘤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肿瘤累及S3及以下者可采用单纯后路手术,肿瘤累及S2及以上的病例宜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术中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可有效减少出血;保留双侧S2以上神经根和至少一侧S3神经根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0.
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脊柱MM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55.5岁(34~78岁)。患者均有局部疼痛;伴有神经功能损害25例。26例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24例病理诊断为骨髓瘤,1例为淋巴瘤,1例为软骨组织;5例手术取得病理;5例通过骨髓穿刺涂片诊断。16例化疗(其中4例有难以控制的骨痛,神经损害轻或进展缓慢者辅以放疗,1例行骨髓移植),其中9例伴神经功能损害,7例脊柱不稳定(因骨质疏松严重或一般状况差而不宜手术);16例神经损害严重或进展迅速、脊柱不稳定者手术治疗(15例行化疗者中3例辅以放疗,1例行骨髓移植;2例行两次手术),其中14例伴神经功能损害,13例脊柱不稳定;2例放弃治疗;2例因失访而治疗不详。结果:32例获随访,平均随访31.5个月(2~108个月),20例存活,12例死亡,死亡者平均存活19.4个月(2~40个月)。化疗者6例死亡,1例失访,9例存活;存活者中3例伴神经功能损害,其中1例仅化疗,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2例放疗+化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5例脊柱不稳定,4例仅化疗,其中1例压缩骨折进一步加重,1例行放疗+化疗,症状缓解,但无随访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化疗平均9.1个月后,病灶区未见明显成骨反应。16例手术者4例死亡,1例失访,11例存活,存活者中9例伴神经功能损害,其中77.8%(7/9)有神经功能改善;11例术前脊柱不稳定者,平均随访45.9个月,脊柱保持稳定;一期手术存活者有9例,3例前路,3例后路,3例前后联合入路,随访52个月(5~108个月),各手术入路患者临床效果相似。结论: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是确诊MM的安全、有效的手段。放疗与手术均可改善MM患者的神经功能,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脊柱不稳定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