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2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4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46篇
内科学   206篇
皮肤病学   211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252篇
综合类   608篇
预防医学   285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279篇
  7篇
中国医学   254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61.
对某金属加工企业2004—2013年间发生的职业伤害事故进行回顾性调查。职业伤害平均发生率为1.07%,不同年份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3,P=0.066)。受伤部位多为腕部和手部(占51.26%),不同部位伤害发生率差异不同(χ2=81.72,P=0.000)。伤害主要原因为违规操作(占39.52%)和设备异常(占24.55%)。金属加工企业需有针对性开展职业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62.
63.
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诊断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c)浓度对检出早期肾损害的价值。方法 对4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测血Cyst-c和血肌酐(Cr)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4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早期肾损害197例(占47.82%),肾功能不全24例(5.82%),肾功能正常191例(46.36%)。在早期肾损害组:血Cyst-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3±0.8 vs 0.9±0.2)mg/L,P<0.01)],而血Cr浓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86.6±12.7 vs 81.0±10.5)μmol/L,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早期肾损害占47.82%,很常见。血Cyst-c能检出血Cr不能检出的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组织因子(TF)表达和活性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胆固醇喂养和动脉内膜剥脱术制作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两组①不接受治疗(对照组);②辛伐他汀治疗(辛伐他汀治疗组,每日10 mg/kg体重).免疫组化和双染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TF在斑块中的分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TF抗原含量;底物发色法测定斑块TF活性.结果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所有细胞类型均有TF的表达,其中巨噬细胞是TF的主要来源.辛伐他汀治疗可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数量,还可增加成熟型平滑肌细胞的数量,同时明显减少斑块内TF的表达及活性(P<0.01).结论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TF的表达及活性是辛伐他汀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对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卡介苗)关键质量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为生产工艺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用统计软件(Minitab 17和SPSSAU)对211批卡介苗的菌种代次、半成品沉降率、半成品活菌数、成品活菌数、成品效力和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等关键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各指标间相互影响的规律。结果  第6、9和12代卡介菌生产的卡介苗成品活菌数均值分别为5.07×106、5.49×106和6.02×106 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mg,Pearson相关系数为0.200(P<0.05),成品活菌数随卡介苗生产用菌种代次的升高而略有增加。半成品沉降率处于0.00%~7.99%、8.00%~12.00%和12.00%~20.00%的卡介苗成品活菌数均值分别为5.57×106、5.52×106和5.06×106 CFU/mg,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2(P<0.05),成品活菌数随半成品沉降率提高而略有降低。半成品活菌数处于1.00×107~1.99×107、2.00×107~2.99×107和3.00×107~4.00×107 CFU/mg的卡介苗成品活菌数均值分别为4.61×106、5.69×106和6.53×106 CFU/mg,Pearson相关系数为0.537(P<0.05),成品活菌数随半成品活菌数增加而显著增加。成品活菌数处于1.00×106~3.99×106、4.00×106~5.99×106和6.00×106~8.00×106 CFU/mg的卡介苗成品效力均值分别为17.61、16.51和16.55 mm,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7(P<0.05),成品效力随成品活菌数增加而先略有降低再趋于平稳。成品活菌数处于1.00×106~3.99×106、4.00×106~5.99×106和6.00×106~8.00×106  CFU/mg的卡介苗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均值分别为363.61、363.21和368.68 mOsmol/kg,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0(P<0.05),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随着成品活菌数增加而略有升高。结论  在企业标准范围内,成品活菌数受半成品活菌数的影响较大,受菌种代次、半成品沉降率的影响较小。成品活菌数对成品效力和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Wiltse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提高该入路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方法 成人标本20具,通过解剖观察双侧竖脊肌腱膜与多裂肌的关系;最长肌与竖脊肌腱膜的关系;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稳定的解剖标志;竖脊肌腱膜表面及其深面是否还存在其它结构可作为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隙的解剖标志。 结果 多裂肌虽有少许纤维与竖脊肌腱膜相连接,仍可视为在竖脊肌腱膜上无起点;在腰部,最长肌在竖脊肌腱膜形成起点,起点的内缘自内上向外下斜行,并发出筋膜向深部延伸副突、横突,由此形成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分隔;在所有20具标本的左右两侧,以此隔膜为解剖标志向深部钝性分离,直接、顺利到达关节突;在竖脊肌腱膜表面未发现任何可作为多裂肌和竖脊肌间隙标志的解剖结构,剥离竖脊肌腱膜后在最长肌和多裂肌表面亦未发现可定位二者间隙的解剖标志;在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内,最长肌的内侧面可见清晰的节段神经及伴随血管。 结论 竖脊肌腱膜在最长肌内侧向深部的延续是腰椎手术Wiltse入路准确进入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可靠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67.
目的总结自制"血管分流栓"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对40例急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杂交手术,采用自制"血管分流栓"保持颈动脉血流重建颈部血管。结果均手术成功,术后无脑部急性缺血及左上肢缺血症状;破口封闭良好,无内漏,旁路血管通畅;2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3 d发生A型夹层;一过性精神症状6例;左侧血胸1例;随访38例,失访2例,1例于出院后1周死亡。术后1个月、1年复查,无脑缺血及左上肢缺血症状;主动脉CTA均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移植的人工血管通畅。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自制"血管分流栓"能保持颈动脉血流通畅,有效减少脑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糖和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手足口病患儿(观察组)的血糖和血乳酸水平的检测结果,将其按病情轻重分为重症组(17例)和普通组(33例),并与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及血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血糖及血乳酸水平均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普通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手足口病患儿血糖和血乳酸水平变化对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9.
胃癌除了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之外,尚可见到一些特殊组织学类型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病例,如神经内分泌癌、肝样腺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等,因其具有特殊的诊治措施及预后,临床工作中我们应予重视.本文就上述四种特殊类型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消退过程中豚鼠眨眼条件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 27只雄性12~16周龄豚鼠(体质量450~600 g),按随机抽签法分为:1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组(n=13);2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组(n=14)。使用2 k Hz的正弦波纯音和医用氧气流分别作为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配对训练豚鼠建立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而后单独给予纯音条件刺激,使豚鼠已经建立的眨眼条件反射消退。高精度张力换能器记录豚鼠左侧的眼轮匝肌活动,Matlab程序分析眨眼运动行为数据。结果与痕迹组比较,延迟组动物条件眨眼反应习得率和条件眨眼反应峰幅度均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条件眨眼反应的消退速率没有显著区别(P>0.05)。此外,延迟组豚鼠反射消退较痕迹组自发恢复更明显(P<0.05)。结论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消退具有不同的行为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