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评价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不同撑开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48具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平均分为6组,其中1组作为对照组,5组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均行颈椎体次全切除后用自行研制的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分别撑开0、2、4、6、8mm,测量各组标本在受到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的不同载荷作用下的总体位移和应变变化.结果:撑开高度为4、6mm时颈椎的总体位移和应变明显下降,如果继续增加撑开高度,颈椎稳定性并不随之增加.结论:单椎体次全切除后撑开高度为4~6mm可获得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82.
三种方法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颈前路减压术中不同撑开技术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  1995 .7— 2 0 0 1.3月间施术的颈椎病患者 5 4例 ,按照术中椎间隙牵开方法的不同分为徒手牵开组、Cage牵开组及牵开器牵开组等三种。分别测量各组术前、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值 ,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牵开器牵开法及Cage牵开法较徒手牵开法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增加值大 ,且具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术中牵开技术可影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的恢复 ,牵开器牵开法对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3.
正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好发于亚洲人群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由于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异位骨化,从而继发椎管狭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导致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1])。OPLL为亚洲人群颈脊髓受压的常见病因,首先由日本学者Tsukimato于1960年报道~([2])。Fujimori等~([3])通过对1 500例日本病例的CT扫描分析发现,颈椎OPLL的发生率可达6.3%(男性8.3%,女性3.4%)。OPLL根据骨化物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局灶型、节段  相似文献   
84.
颈椎椎体终板倾斜角的影像学测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促进颈椎外科的发展,测量国人C3-7椎体终板倾斜角并探讨其对颈椎外科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160例21-60岁国人颈椎侧位X线片,扫描至计算机,使用SigmaScan Pro 5软件测量C3-7各椎体上、下终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比较其在各序数椎体间及各年龄组间的差别。结果 上终板倾斜角C5最大(8.85&;#177;0.98)&;#176;,C7最小(3.76&;#177;1.39)&;#176;,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43.14,P&;lt;0.01),下终板倾斜角C6最大(8.93&;#177;1.23)&;#176;,C7最小(3.81&;#177;1.43)&;#176;,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38.25,P&;lt;0.01);从40岁开始,椎体终板倾斜角增大,与较小年龄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C3-7椎体终板倾斜角各序数椎体间有较大差异,随年龄增长,该角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评估价值以及64层螺旋CT两种不同扫描方法对下肢动脉显示效果的对照研究。方法 41例临床有不同程度症状且初诊疑为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19例患者行自动触发扫描,22例患者行手动触发扫描,行64层螺旋CT扫描,根据检查结果判断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的评估价值,其根据对下肢动脉的显示效果分别评估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41例患者中38例能显示腹主动脉下段至胫腓动脉全程;19例行自动触发扫描的患者中12例图像质量佳且血管显示清晰,5例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欠佳且管壁模糊,2例图像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差且无诊断价值;22例行手动触发扫描的患者中5例图像质量佳且血管显示清晰,5例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欠佳且管壁模糊,1例图像部分下肢动脉管腔内狭窄程度无法诊断,1例部分下肢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差且无诊断价值。结论 手动触发扫描对腘动脉远侧下肢动脉显示效果优于自动触发扫描,且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肺动脉、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CT联合成像的方法与价值。方法:Ⅰ组36例患者肺动脉联合间接法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Ⅱ组20例患者直接法双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联合肺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两种方法共56例患者目标血管显影良好,肺动脉CT值大于165 HU,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CT值大于110 HU,其内血栓CT值小于70 HU,目标血管与血栓的密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目标血管显影达到诊断要求,可作为疑似肺动脉栓塞、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7.
聚醚醚酮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入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45例,术后定期随访颈椎X线片,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恢复以及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结果]随访6~12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术后6个月绝大多数病例获得满意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改善率45%~100%,平均84%。[结论]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弹性膜量小、x线透光等优点,有助于重建并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中晚期骨梗死患者X线及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7例骨梗死患者的X线及CT检查资料,比较所有患者的钙化或骨化形态、分布及邻近骨质的改变特点,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变位于骨端6例、骨干1例;4例病灶区呈特征性的不规则地图状改变,小梁破坏、模糊;3例呈多发斑点状、条状钙化或骨化;所有患者骨皮质均未见破坏及受压、膨胀性改变。结论 X线及CT检查可根据骨梗死钙化或骨化形态特点及邻近骨质改变,对其作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9.
目的比较单纯髓核摘除术(lumber discectomy,LD)、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椎间盘突出伴有节段不稳的差异,进一步明确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椎间盘突出伴有节段不稳的患者10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3组,LD组37例,PLF组31例,PLIF组34例。比较各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腰椎生理曲度等影像学指标以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等临床症状指标。同时,比较2个融合手术组的融合率。结果 PLIF组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的恢复与维持明显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椎间孔面积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LIF组融合率高于PL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后腰痛VAS评分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发现PLIF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有逐渐优于其他组的趋势。结论与其他2种手术方式相比,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椎间盘突出伴有节段不稳时能更好的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90.
颈椎前路椎间撑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撑开器撑开高度与撑开力的关系,探讨用撑开扭力的变化值来判断颈椎前路手术合适椎间撑开高度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新鲜尸体颈椎标本6具,用带扭力显示的撑开器测定椎间撑开高度与撑开扭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撑开扭力随撑开器撑开先平稳增加然后显著增加,依次切断不同结构后,撑开扭力值降低但变化相似,黄韧带切断后则不再表现扭力显著增加。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彻底减压后,撑开扭力显著增加为黄韧带紧张产生的阻力所致,根据扭力显著变化来确定合适的撑开高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