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分析猪心血丹参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情况,为深入阐明该饮片的炮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色谱条件为ACQUITY UPLC~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0~1 min,8%B;1~1.5 min,8%~20%B;1.5~4 min,20%B;4~5 min,20%~60%B;5~9 min,60%~70%B;9~10 min,70%~95%B;10~13 min,95%B),柱温40℃,流速0.3 m L·min~(-1);质谱分析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扫描范围均为m/z 50~1 200,采用对照品比对、质谱数据、数据库匹配和文献参照对各离子峰进行归属,通过比较猪心血丹参炮制前后离子峰数目和峰面积,研究其化学成分变化。结果:猪心血丹参炮制前后共鉴别出59个成分,未发现有新的成分产生。猪心血炮制丹参后,共有25种化学成分峰面积发生显着变化,其中丹参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丹酚酸C,F,G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醛,丹参二醇A,丹参酮Ⅰ和氨基酸类成分L-苯丙氨酸峰面积显著增高。结论:猪心血丹参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显著,其中丹参部分水溶性、脂溶性和氨基酸类成分产生了量变,推测这可能与猪心血促进丹参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分析直丝弓技术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对AngleⅡ1错牙合非拔牙矫治患者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2013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恒牙牙合AngleⅡ1错牙合深覆盖(Ⅰ、Ⅱ度)患者60例,应用固定直丝弓技术配合口外弓、Ⅱ类牵引进行非拔牙矫治。A组30例患者使用口外弓配合Ⅱ类牵引治疗,B组30例患者只使用Ⅱ类牵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气道及舌骨位置26个相关测量项目,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A组:V-LPW、PNS-V、PNS-U、T-V、AH-SN、AH-FH、AH-PP、AH-OP、AH-PNS、AH-C3、AH-NPo、AH-CVP、C3-Me治疗后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V-LPW、PNS-V、PNS-U、T-V、AH-SN、AH-FH、AH-PP、AH-PNS、AH-NPo、AH-CVP、C3-Me治疗后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应用口外弓治疗Ⅰ、Ⅱ度深覆盖患者,不会使上气道矢状径减小;Ⅱ类牵引可使舌骨位置发生向下、向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p14ARF是近年来发现的抑癌基因之一,其通过p53、Rb及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这3条相互独立的通道在细胞周期的调控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p14ARF在包括皮肤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均有显著下调。p14ARF的功能失活的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的甲基化、基因缺失和突变,其中以甲基化最为常见。目前科学家将p14ARF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靶向之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4.
BRAF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一个67 000~99 000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产物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发现并揭示出BRAF基因变异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随着探索的深入,部分学者以BRAF基因作为治疗靶向进行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果.对BRAF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可能在未来恶性黑素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产生临床价值,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BRAF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一个67 000~99 000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产物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发现并揭示出BRAF基因变异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随着探索的深入,部分学者以BRAF基因作为治疗靶向进行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果.对BRAF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可能在未来恶性黑素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产生临床价值,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3岁.因四肢泛发环状斑丘疹伴痒、痛半年于2008年8月15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上肢散发少数鲜红色环状斑丘疹,约粟米大,伴痒、痛,后皮疹增多,逐渐累及双下肢,背部也出现少数皮疹,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后病情好转,部分皮损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但停药一段时间后病情又复发,仍以四肢为重.患者多次就医,被诊为多形红斑药疹,经治疗(具体不详)可好转,但停药病情复发.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四肢皮肤散在或密集分布暗紫蓝色斑丘疹,多呈环状、多角形,约粟米大至橄榄大,边缘可见淡红色围堤状红晕,触之有高出皮面感,中央略有萎缩,表面发亮有光泽,可见Wiekham纹.皮疹多分布于四肢伸侧,背部也有少量皮疹.皮疹周围可见斑片状色素沉着斑.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变薄,皮突变平、消失,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轻度水肿,可见嗜色素细胞及淋巴细胞带状浸润.诊断:萎缩性扁平苔藓.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1岁.因头顶部出现一肿块3年,于2006年2月来我科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一黄豆大淡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至蚕豆大,摩擦或碰撞后易出血,并结血痂.就诊前2个月皮损迅速增至鸽蛋大,表面破溃、出血、结痂.  相似文献   
18.
血管肉瘤又名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为血管内皮或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临床较为罕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本病病情进展快,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BRAF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一个67 000~99 000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产物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者先后发现并揭示出BRAF基因变异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随着探索的深入,部分学者以BRAF基因作为治疗靶向进行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果.对BRAF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可能在未来恶性黑素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产生临床价值,为恶性黑素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肾小管上皮细胞是肾单位重要的组成结构之一,对维持肾脏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提示,近端小管严重损伤或多次损伤将导致不可逆的结构破坏和功能丢失,引起间质小管炎症和纤维化、肾小球硬化,以及毛细血管稀疏等慢性化表现。当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会发生适应性修复异常,具体机制包括细胞衰老、代谢紊乱和部分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等,这将导致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在大多数存活的患者中,尤其是在轻度损伤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肾小管的再生和成功的肾修复。在适应性修复中,存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经历去分化和增殖,以恢复功能。然而在严重、重复性损伤或肾脏老化的情况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能会出现适应性修复异常的情况,这会导致进行性肾脏纤维化。本文就近年来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的适应性修复异常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