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 探讨改良外侧“L”形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5年 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 133例143足,男 125例,女8例;年龄 19~65岁,平均 43.2岁。左侧56例,右侧67例,双侧10例,均为闭合骨折。其中3例合并脊柱损伤。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5足、Ⅲ型107足、Ⅳ型21足。均采用外侧改良“L”型切口,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内固定。术后均未给予石膏外固定,早期行踝关节功能练习,术后6周部分负重,12周完全负重。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足踝功能。结果 125例135足获得随访(8例8足术后12周后失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 18.5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3周。无神经损伤,骨髓炎。4足切口裂开,骨折愈合内固定钢板取出后皮肤愈合。17足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走时疼痛。5足负重后关节面出现塌陷。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优94例、良29例、可14例、差6例,优良率为92.9%。 结论应用改良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掌握熟练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9月至2012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6~57岁,平均27.3岁;均为内踝、腓骨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8例Tillaux-Chaput骨折经X线片确诊,7例经CT扫描确诊。依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Ⅲ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复位腓骨骨折后以钢板固定,复位Volkmann骨折后以1~2枚空心螺钉固定;采用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复位后以空心螺钉固定;于胫骨前结节做纵行切口,复位Tillaux-Chaput骨折后以空心螺钉固定。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随访8~20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36周,平均23.5周。末次随访时12例行走正常,3例轻度跛行。AOFAS评分71~94分,平均85.4分;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6.7%(13/15)。3例踝关节活动受限,3例下地负重行走时疼痛不适。结论 Tillaux-Chaput及Volkman骨折多发生于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时,X线检查容易漏诊,CT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治疗要求精确复位及固定。
  相似文献   
23.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手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6~67岁,平均41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开放骨折9例,其中GustiloⅠ型5例,Ⅱ型4例;闭合骨折21例。致伤原因:摔伤21例,交通伤7例,其他2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4例,其中桡骨远端骨折2例,肋骨骨折1例,肱骨外科颈骨折1例。按照AO/ASIF分型标准:C1型4例,C2型14例,C3型12例。对本组资料的手术入路、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内固定方式、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在30例中,21例采用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入路,9例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17例,双张力带内固定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17d,平均7d。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62个月,平均28.5个月。肘关节功能按Morrey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23例,良4例,差3例。结论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入路具有暴露充分,不损伤关节面,利于截骨部骨折的愈合,后期肘关节稳定等优势。骨折应采用双钢板或双张力带进行双柱固定。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出血少、固定可靠,如掌握恰当的适应证,其疗效与双钢板固定相近,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设计颈椎前路椎管扩大术式并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为颈椎管的多节段狭窄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手术方法。方法①标本实验:C1~T1尸体颈椎4个,在横突孔中穿入直径3mm橡胶管,注入造影剂。沿C4~6椎体前正中纵行劈开,横向撑开3~12mm,在CT下观察椎管,椎动脉及神经根管变化。②动物实验:成年绵羊4只,将C3,4纵向劈开,横向撑开9mm,取同侧胫骨骨块植入撑开区。术后观察其四肢运动恢复情况。③临床应用:对4例陈旧外伤性颈椎骨折伴完全性截瘫及2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伴不全截瘫患者行经颈椎管前路扩大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①椎体标本在撑开3mm、6mm、9mm后,椎管前后径平均增加1.14%、3.53%、5.15%,横径增加7.92%、14.62%、22.74%,截面积增加8.52%,17.99%,25.01%。两侧椎动脉走行间距平行,无折曲、受压。撑开前后神经根管各径及长度无变化。标本在撑开≤12mm时未见骨折,撑开>12mm时2例左侧,1例右侧椎板靠近棘突部骨折,均为裂纹骨折,无移位。4只绵羊术后第2d四肢可以自由行走,无神经、血管损伤征兆。②4例陈旧外伤性颈椎骨折伴完全性截瘫患者,术后截瘫未见恢复,但术后植骨愈合稳定,其中3例上肢感觉略有改善。2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伴不全截瘫患者术后3周截瘫完全恢复。结论①经前路颈椎体纵向劈开扩大术,可以增加椎管容积,由撑开所形成的骨间隙,对颈髓前方起到减压作用。②在撑开间隙内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其优点是对脊柱三柱稳定不构成损害。③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应用表明:撑开间隙在一定范围内(≤9mm),对颈髓及周围组织均无损伤迹象。初步证明此术式具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骨折钢板内固定对骨折局部骨皮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四环素荧光标记的变化。方法:将家兔胫骨制成标准横断骨折模型,后安放加压钢板。术后进行四环素活体标记,在术后5、10和15周截取标本拍片,分别进行大体计量观察与骨不脱钙切片的组织学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随术后固定时间的延长,钢板被骨痂包绕的越紧密,后期钢板周边骨痂呈皮质骨样结构。钢板下与钢板对侧皮质骨出现大块的“穿凿样”皮质骨吸收区,并出现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与骨重建性四环素双标记线。结论:在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局部皮质骨均有明显的骨质疏松改变,并随固定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26.
背景:各种基质材料单独应用时成骨能力有限,为增强材料的成骨能力,应用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是组织工程的发展方向。 目的:探讨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植入体内后的成骨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4-09/2005-0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随机分组设计的对照观察实验。 材料: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制备兔桡骨中段1.5 cm骨缺损模型。新鲜人骨自行制备四环素-胶原衍生骨材料。 方法:将两种材料分别植入兔桡骨缺损部位。实验组为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对照组为胶原生物衍生骨。术后6,12周动物麻醉后处死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缺损部位的成骨情况。 结果:纳入动物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结果:术后6周,实验组整个缺损区均可见到骨痂生成,对照组仅在缺损两端有骨痂生成。术后12周,实验组缺损部位已完全被新生成骨组织所填充,与自体骨基本相近,已有骨髓腔出现,对照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②组织学结果:术后6周,实验组在材料内部孔隙区可见到新生类骨质形成,对照组缺损区无骨组织形成。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大量的编织骨样组织,已形成板层骨样结构,骨髓腔已贯通,对照组缺损区可见有骨样组织形成。 结论:胶原生物衍生骨与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均可促进骨再生,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对兔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改良Scarf截骨术矫正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增大型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拇外翻患者(33足)采用改良Scarf截骨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足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的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DMAA的变化。依据AOFAS足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33足术后足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所示的HVA、IMA及DMAA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术后未出现畸形复发、截骨处不愈合、跖骨头坏死及足趾坏死等并发症。其中有2足螺钉松动,1足术后感染,1足术后跖趾关节活动僵硬。末次随访参照AOFA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9足,良2足,差2足,优良率93.94%。结论对于合并DMAA增大型拇外翻患者,采取改良Scarf截骨术治疗可有效矫正畸形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与兔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体外附着规律。方法:实验于2003-02/2005-03在华西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取新鲜人捐献骨经脱脂、脱蛋白等理化过程,制成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为载体,载体表面经I型胶原修饰得到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将四环素吸附于胶原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构建出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体外培养兔骨膜成骨细胞,与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共培养。②实验评估:分别于1,3,5,7d取材,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情况,测定两组材料的碱性磷酸酶活性,MTT检测细胞生长和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情况。 结果:①扫描电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MTT检测结果表明,成骨细胞在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表面和孔隙内黏附和增殖良好,在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较差。②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无细胞毒性。 结论:以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载体,进一步吸附四环素后构建的复合材料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总结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arthroplasty,TAA)治疗晚期踝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AOA)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传统TAA手术效果、计算机辅助TAA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目前TAA的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结果晚期AOA常导致患者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踝关节融合仍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假体设计的进步,保留关节活动度的TAA病例逐年增加,手术效果也取得明显进步。精确的假体安置和力线恢复对TAA至关重要,手术相关的踝关节置换力线不良是影响假体寿命的重要因素。计算机辅助个体化设计导板可以简化关节置换操作难度,满足胫骨和距骨截骨的精准度。结论基于术前CT的个体化导板技术,其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同时需要进一步开发适合TAA的术中导航和机器人手术系统。  相似文献   
30.
桥形钢板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克服接骨板固定后骨吸收和骨结构紊乱 ,设计一种加垫的桥形钢板 ,通过动物实验比较新型钢板和普通加压钢板对骨折愈合和骨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兔在双侧胫腓骨连接处截骨 ,右侧用直条钢板固定 ,左侧用有垫桥形钢板固定 ,在中央和两边螺孔内放置降解速度不同的高分子垫圈。术后 5、10、15周分三批处死动物后测量骨折和螺钉间内、外径和骨皮质厚度并进行光镜和荧光观察。结果 对照侧骨皮质变薄 ,骨髓腔扩大较实验组明显 ;组织学发现 ,实验组骨痂出现早 ,骨质吸收少 ,骨折局部改进快。结论 加垫桥形钢板可以减少钢板对骨的应力遮挡效应 ,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