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循原骨折线截骨矫正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25例28足,男23例26足,女2例2足;年龄22~56岁,平均3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5~12个月,平均4.6个月.采用循原骨折线截骨术进行治疗.按照Zwipp和Rammelt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其中Ⅲ型11例12足,Ⅳ型14例16足.术前均摄双足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及行CT检查,12例患者(14足)行三维CT重建.根据Sander及Essex-Lopresti分类,参考原始X线片对不同骨折类型制定截骨线,重现原始骨折.根据CT轴位载距突及外侧骨块所带关节面的宽度和轴位骨折线的斜度从前外上到后内下斜行截骨,恢复跟骨的高度,将后关节骨折块向后上撬起,使塌陷的后关节面骨块复位.骨缺损处,用劈下的跟骨外侧壁填塞植骨,或取自体髂骨植骨,最后用钢板螺钉固定.结果 24例26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2周.2例发生伤口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10周取出钢板伤口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断裂和骨折再移位.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10足,良12足,可4足,优良率84%.结论 循原骨折线截骨重现原始骨折,可恢复跟骨的骨性结构,能更好地矫正跟骨各方位畸形,同时保留距下关节,减少了手术对足踝功能的影响,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的处理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6  
目的 分析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1998年3月-2001年6月收治的18例19个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病人中,早期诊断12例,2例用多针固定。2例行缝匠肌带肌蒂植骨,3例行带旋髂深血管植骨术。结果 术后随访8-40个月,平均16个月。股骨干骨折除1例钢板固定不愈合外其余均愈合。股骨颈骨折1例不愈合,其余均愈合。结论 对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早期推荐使用逆行带锁髓内钉和空心螺钉固定,对漏诊病例使用多针在股骨髓内钉前方固定股骨颈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晚期漏诊采用带肌蒂、血管蒂植骨术仍可取得较高愈合率。  相似文献   
13.
抗应力遮挡内固定钢板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三维有限元法(FEM)适于内固定钢板和其改为中心外凸形状进行应力和变形分析。方法 有限元分析中采用了1223个节点、764个八节点六面体等参元和3564个自由度。结果 改进后的内固定钢板比原来的内固定钢板在正向力,弯矩My和Mz的作用下,柔度分别增加了60.1%,30.8%、61.2%。结论 改进后的钢板刚度和应力替代作用被降低,符合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14.
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各种基质材料单独应用时成骨能力有限,为增强材料的成骨能力,应用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是组织工程的发展方向.目的:探讨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植入体内后的成骨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4-09/2005-0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随机分组设计的对照观察实验.材料: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制备兔桡骨中段1.5 cm骨缺损模型.新鲜人骨自行制备四环素-胶原衍生骨材料.方法:将两种材料分别植入兔桡骨缺损部位.实验组为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对照组为胶原生物衍生骨.术后6,12周动物麻醉后处死取材.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缺损部位的成骨情况.结果:纳入动物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结果:术后6周,实验组整个缺损区均可见到骨痂生成,对照组仅在缺损两端有骨痂生成.术后12周,实验组缺损部位已完全被新生成骨组织所填充,与自体骨基本相近,已有骨髓腔出现,对照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②组织学结果:术后6周,实验组在材料内部孔隙区可见到新生类骨质形成,对照组缺损区无骨组织形成.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大量的编织骨样组织,已形成板层骨样结构,骨髓腔已贯通,对照组缺损区可见有骨样组织形成.结论:胶原生物衍生骨与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均可促进骨再生,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对兔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严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体会.[方法]26例30足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对患足进行功能评价,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足出现浅部切口感染,3足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方法,优16足,良10足,可4足,优良率86.7%.[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严重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应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A0 C2、C3型)的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方法及后续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的累及股骨髁骨折的42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按AO/ASIF原则分类,股骨干中远端骨折分别为C2型(多段骨折)18例,C3型(不规则)骨折24例.手术采用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C3型,单纯外固定架固定C2型;4例采用续贯固定.结果 42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按Kotm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价标准,膝关节功能满意35例(83%),可6例(14%),不满意1例(2%).结论 通过外固定支架的方法治疗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A0 C2、C3型)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股骨的相对长度,且便于在术后对股骨关节面与股骨干纵轴进行水平和纵向调整,使其与对侧股骨中下段达到解剖平行对称关系;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膝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股骨管状结构重建在此类骨折的治疗中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探讨该方法在胫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Orthofix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48例,首先将腓骨骨折复位固定,恢复下肢的长度及力线,然后对胫骨远端骨关节面骨折通过有限的切开复位,空心钉或克氏针固定,最后采用Hybrid环形或铰链式外固定器固定。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46例,随访时间6~47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踝活动范围平均背伸20°,跖屈40°。并发症包括针道感染12例,创伤性关节炎4例。根据Helfer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20例,良16例,差10例,优良率为78.3%。结论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地减少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切开复痊及Charley外固定器治疗胫骨不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多为间接愈合,即在肌腱与骨之间没有纤维软骨带而直接由Sharpey’s纤维固定。观察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愈合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6/09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胶原海绵组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每组12只。②实验方法:采用兔膝关节自体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悬吊固定模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在骨隧道内加入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胶原海绵,胶原海绵组仅在骨隧道内加入胶原海绵。③实验评估:术后4,8,12周在移植物周围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天狼猩红和Masson染色,观察骨隧道和肌腱移植物间的界面组织学变化,采用Yamakado分类评价界面形态愈合类型,并对Masson染色切片作肌腱周围新骨形成的形态学定量评估。 结果:空白对照组2只白兔于术后第10周脱失。①术后4周空白对照组腱骨间有腱-骨分离,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腱-骨间充满结缔组织;术后8周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形成Sharpey’s纤维,而空白对照组术后12周时开始出现Sharpey’s纤维。②术后4,8,12周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白兔新骨形成面积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胶原海绵组(P < 0.01)。 结论: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促进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的愈合,促进腱-骨之间形成间接连接。  相似文献   
20.
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1月,使用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20~48岁,平均33岁。所有骨折均在踝上5cm之内。关节内骨折18例,按Ruedi等分型标准,Ⅱ型4例,Ⅲ型14例;关节外骨折4例。闭合损伤18例,Tornetta等根据改良Tscherne分度方法对软组织损伤进行分度,Ⅱ度16例,Ⅲ度2例;开放性骨折4例,按Gustilo分度,Ⅱ度2例,Ⅲ度2例。对关节内骨折,先采用有限切开撬拨及点状复位钳钳夹复位带有关节面的移位骨块,钢针及螺钉固定;然后再用外固定器进行固定。对关节外骨折移位,仅通过外固定器复位固定。结果术后伤口一期愈合20例,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4周愈合。术后2例针道感染患者,经扩创及保持针道引流通畅8周后去除外固定器,伤口愈合。2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根据Tornetta等制定的评估标准,关节内骨折18例,优1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3%。关节外骨折4例,优3例,良1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胫骨向前成角10°。干骺端骨折不愈合1例,经二次手术行自体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后骨折愈合。结论使用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损伤小,对软组织的干扰少,皮肤坏死率和伤口感染率明显减少,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