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0 毫秒
31.
目的 检测HIV/AIDS与肺结核病人的CD4+、CD8+细胞的变化.方法 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用双侧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HIV/AIDS与肺结核患者存在以CD4T淋巴细胞下降为突出表现的细胞免疫受损,HIV/AIDS的CD4+细胞降低明显高于肺结核病人,HⅣ/AIDS的CD8+细胞升高明显高于肺结核病人.结论 HIV/AIDS与肺结核病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CD4+T淋巴细胞异常,CD4+T细胞是HⅣ/AIDS重要指标;CD4+T细胞时肺结核病人是用来估计机体的免疫状态或是一个指标,但不是一个绝对指标.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与肺结核病的类型及病情的变化、预后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2.
目的对一种集合点状接触、锁定及加压于一体的新型接骨板(PC-LCP),进行弯曲力学特性、生物力学稳定性测试评估。方法对三种医用不锈钢接骨板,点接触锁定加压接骨板(PC-LCP)、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C- DCP)、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各3副进行四点弯曲试验;20对新鲜山羊胫骨制成横断骨折,应用三种接骨板固定,进行四点弯曲、扭转及垂直压缩试验。结果PC-LCP弯曲刚度弱于DCP、LC-DCP,三者有显著差异(P<0.05),但三种接骨板固定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强度稍低的新型接骨板PC-LCP固定骨折后与其它两种接骨板有同样的生物力学强度及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3.
张龙  蒲渝  何祥伟  周志华  李晖 《新中医》2019,51(12):250-252
简版:目的:观察颈部肌力锻炼结合手法微调治疗青年颈椎生理曲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以手法治疗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颈部核心肌力锻炼结合手法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颈椎侧位片Borden生理曲度测量值(D值)、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周复查,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D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2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结束时,2组止痛效果相当。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评估,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远期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NDI指数占比倒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功能恢复较好,以轻度功能障碍及无障碍为主。结论:颈部肌力锻炼结合手法微调能有效矫正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并明显持续改善患者症状,对愈后防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34.
椎动脉损伤可继发于颈部贯通伤、手术损伤,亦可发生于按摩、瑜珈、气管插管、癫痫发作、产伤、颈部绞勒、体育运动和交通伤。关于闭合性颈部创伤与椎动脉损伤之间的关系最早是由Suechting(1955)所描述的。Carpenter(1961)通过尸体解剖首次证实闭合性颈椎创伤后发生的椎动脉损伤。由于椎动脉损伤后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在早些时候被认为是罕见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的应用,关于此类损伤的系统性研究和报道逐渐增多。国内首先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始于20世纪末。  相似文献   
35.
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MRA诊断与病理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MRA影像与病理变化进行比较观察。方法:26只犬建立颈椎屈曲损伤的撞击伤模型.撞击后摄颈椎X线片,24~36h后行椎动脉二维时间飞逝效应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A)检查.然后切取椎动脉进行病理学观察。对319例闭合性颈椎损伤患者,采用2D TOF MRA技术进行前瞻性检查。结果:26只犬中,14只在屈曲撞击暴力下发生小关节脱位,MRA发现7只犬一侧椎动脉损伤,2只犬一侧椎动脉成像不完整.MRA诊断可疑阳性。17只犬MRA椎动脉成像正常。病理检查显示MRA诊断为阳性的7只犬中,4只犬椎动脉内膜、中膜有撕裂,附壁血栓形成;3只犬椎动脉内膜撕裂伴血栓形成。MRA诊断为阴性的17只犬椎动脉内膜均正常。MRA诊断为可疑阳性的2只犬,1只椎动脉内膜完整无损伤,另1只椎动脉内膜撕裂.迟发性附壁血栓形成。临床319例颈椎创伤患者,52例伴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椎动脉损伤51例,其中左侧22例.右侧29例;双侧椎动脉损伤1例。结论:2D TOF MRA是诊断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在损伤早期难以准确鉴别血管痉挛和小面积内膜损伤。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二维时间飞逝效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2D TOF MRA)对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31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采用2D TOF MRA技术进行椎动脉前瞻性检查。14只犬建立颈椎屈曲损伤的撞击伤模型,撞击后摄X线片,24~36h后行椎动脉2D TOF MRA检查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 319例颈椎创伤患者中,52例伴有椎动脉损伤。单侧椎动脉损伤51例,左侧22例,右侧29例;双侧椎动脉损伤1例。14只犬均造成颈椎小关节脱位,MRA检查7只犬一侧椎动脉损伤;2只犬一侧椎动脉成像不完整,MRA诊断为可疑阳性;5只犬双侧椎动脉正常。血管造影显示,8只犬一侧椎动脉损伤,6只犬正常。MRA诊断为阳性的7只犬和阴性的5只犬,血管造影与之一致。MRA诊断为可疑阳性的2只犬,血管造影证实1只为阳性,另1只为阴性。结论 2D TOF MRA检查是诊断闭合性椎动脉损伤可靠、首选的方法,对血管痉挛和小面积内膜损伤尚难以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足底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逆行胫前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底远端软组织缺损。结果:本组共5例,术后随访4~6个月,5例皮瓣全部成活,功能满意。结论:胫前动脉皮瓣血管解剖恒定,供血量充足,易于解剖。逆行胫前动脉岛状皮瓣可取面积大,手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适用于足底远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脊柱术后隐性失血量与脊柱手术方式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柱术后隐性失血与脊柱手术方式的关系.方法 1999年10月至2007年10月,行眷柱前路手术50例,其中男19例,女31例;行脊柱后路手术50,其中男24例,女26例.术中输入一定异体血,术后补充液体均以生理需要量(50mL/kg)为准.根据手术前后平均红细胞压积变化计算出患者总失血,从而得到隐性失血量.结果 前路组的总失血量平均为l 500mL,隐性失血为655mL~后路组的总失血量平均为835mL,隐性失血为245mL,前路组隐性失量大于后路组.结论 隐性失血量与脊柱手术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红细胞比积(Hct)变化及其与隐性失血量的相互关系,以此指导脊柱术后临床输血。方法自1999年10月至2007年10月,行脊柱前路手术50例;行脊柱后路手术50例。根据手术前后平均红细胞比积变化计算出患者总失血量,从而得到隐性失血量,并根据术后Hct变化,确定异体血的输入量;术后补充体液以生理需要量为准。结果脊柱前路组术后隐性失血量较脊柱后路手术多,在脊柱前后路术后,Hct改变以前路最明显。结论Hct变化对于失血反应较灵敏,它可以用于临床脊柱术后输血的指导,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