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随着测定体液中非去极化肌松药方法的进展,已明确肌松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别是分布与排泄;以及药效动力学,即在作用部位的药量与药理效应之间的相关。要解释血浆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的相关,比以往所用的肌松药的药理方法,如测定作用恢复时间,单次或累积用药的效应更为复杂。这是由于药物血浆浓度是一动力学过程,受多种药代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依托咪酯脂乳剂用于全麻诱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国产依托咪酯脂乳剂用于全麻诱导的临床效应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病人150例.随机分成两组:(1)试验组(n=90):国产依托咪酯脂乳剂组(LE);(2)对照组(n=60):国产依托咪酯丙二醇溶剂组(PG)。用依托咪酯0.3mg/k全麻诱导,观察并记录意识、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检测手术前后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结果:两组病人的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血流动力学及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除注射痛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外,两组病人其他不良反应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国产依托咪酯脂乳剂具有与依托咪酯丙二醇溶剂相同的全麻效果.且理化性能明显优于依托咪酯丙二醇溶剂,可安全地用于临床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83.
地氟醚预处理对中性粒细胞介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地氟醚预处理心肌细胞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心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方法: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I组缺氧/复氧组、Ⅱ组中性粒细胞介导缺氧/复氧组、Ⅲ组地氟醚预处理组、Ⅳ组地氟西边预处理+中性粒细胞介导缺氧/复氧组四组,每组六复孔,各组实验开始时测定LDH、CK-MB、H2O2,实验结束测定LDH、CK-MB、H2O2和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除地氟醚预处理组外,缺氧前和复氧后LDH、CK-MB均有显著差异(P<0.01),复氧后LDH、CK-MB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缺氧/复氧组和地氟醚预处理组H2O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复氧后,心肌细胞凋亡率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地氟醚减轻中性粒细胞介导心肌细胞凋亡,与LDH、CK-MB酶的释放有相关性,而且与H2O2生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4.
腹主动脉阻断对冠心病病人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阻断对冠心病和非冠心病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2 4例腹主动脉瘤病人根据WHO冠心病诊断标准被分为冠心组和非冠心组 ,每组各 12例 ,其中冠心组 12例病人心功能均为Ⅰ -Ⅱ级 ,心脏危险因素分级为低危至中危。两组病人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全麻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分别在腹主动脉阻断前、阻断后5min和 10min经ECG、桡动脉和肺动脉导管测定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肺动脉压 (P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心脏指数 (CI)、体循环阻力 (SVR)和肺循环阻力 (PVR)。结果 :阻断后两组病人的HR、MAP、SVR和PVR均明显增加 ,CI和PCWP明显降低 (P <0 .0 5 )。比较两组病人各阶段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无显著差异。两组病人术中均未出现心律紊乱和心肌缺血。结论 :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 ,心功能正常的冠心病病人肾动脉以下阻断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非冠心病病人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5.
本文报道谷氨酸盐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对不含谷氨酸盐的Ⅰ号高钾停搏液和添加谷氨酸盐的Ⅱ号停搏液作对比性动物实验。两组停搏液的钾离子浓度相同,均为26.8mM/L,实验条件相同,结果表明心脏在缺血停搏60分钟后,应用含谷氨酸盐停搏液者在自动复跳率、左心室顺应性、乳酸消耗量、GPK漏出量和超微结构上都显示心肌损害轻微得多,谷氨酸盐在缺血心肌中仍可能参与三羧酸循环提供ATP,但不产生具有潜在毒性的乳酸,可以作为心肌缺血时的代谢底物。  相似文献   
86.
联合麻醉术中知晓与脑电双频指数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肝癌手术患者 2 40例 ,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芬太尼 4μg/kg、异丙酚 1 5mg/kg、琥珀胆碱 2mg/kg ,维持用异丙酚 12mg·kg-1·h-1,持续 15分钟后改为 3mg·kg-1·h-1至术毕 ;硫喷妥钠组 (T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咪唑安定 0 0 75~ 0 1mg/k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硫喷妥钠 6mg/kg替换P组的异丙酚 ,其余药相同 ,维持用 6 0 %的N2 O吸入至术毕。两组均在诱导前 15分钟开始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 0 5 %布比卡因 4ml。术中持续监测BIS和边缘频率 (SEF)。结果 诱导前两组患者的EEG无差异 ;诱导后 15分钟和 30分钟 ,EEG抑制 ,BIS和SEF均降低 ,组间无差异 ;诱导后 6 0分钟和 12 0分钟 ,P组的BIS和SEF比T组低 (P <0 0 5 )。P组 1例术中知晓。结论 联合麻醉中 ,用BIS监测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缺乏精确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异氟醚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下核因子-κB(NF-κB)结合活性及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物(CIN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模型。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成4组(n=30):手术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氟醚-缺血再灌注组(ISO-IR组)和异氟醚组(ISO-C组)。分别在缺血45min、再灌注30、60、120min处死大鼠,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肺组织湿干比(W/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NF-κB结合活性和肺组织CINCmRNA的表达、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计数、沉渣白细胞分类和总蛋白(TP)的含量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再灌注后IR组和ISO-IR组的W/D值、MPO活性、NF-κB结合活性和CINCmRNA的表达均高于C组(P<0.05),而再灌注60min后ISO-IR组的以上各指标较IR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②IR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PMN)所占的百分比较C组明显升高(P<0.05),而ISO-IR组的升高并不显著,且较IR组明显降低;③IR组和ISO-IR组BALF中TP含量均较C组升高明显(P<0.05),但ISO-IR组又明显低于IR组(P<0.05);④ISO-IR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异氟醚的应用可以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活化,降低肺组织CINCmRNA的表达上调,减少肺内PMN的浸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8.
目的用物质守恒定律来分析失血性休克时分别用复方乳酸钠液(LR)或琥珀酰明胶(MFG)进行液体复苏时的效力及体液容量动态变化.方法犬20只,随机分成CL组和CG组.CL组输注LR 30 ml/kg;CG组输注MFG溶液10 ml/kg.这两组作为未失血对照组.对照组犬实验完成后饲养1周,对应地把CL组的犬作为BL组,CG组的犬作为BG组.BL、BG组先经动脉放血,然后分别输注LR 30 ml/kg和MFG10 ml/kg.开始输液时及以后90 min每5分钟测定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每10分钟记录尿量、总尿量及血流动力学数据.利用物质守恒定律的方法计算出容量增加、容量扩张效力(VEE)和血管外容量等.结果BL、BG、CG组在输液结束时的容量增加显著大于CL组,BG、CG组容量扩张效力显著大于BL、CL组,BL组容量扩张效力又显著大于CL组(P<0.05).BG、CG组血管外容量增加明显小于BL、CL组,BL组血管外容量增加显著小于CL组(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时晶体溶液的效力增加,补充晶体溶液仍可作为失血性休克时液体复苏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9.
异丙酚或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血药浓度及临床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异丙酚长时间输注用于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阻滞,国内报道甚少。为此,本研究拟观察异丙酚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阻滞过程中的血药浓度及临床效应,并与异丙酚伍用小剂量芬太尼静脉全麻比较。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 36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病人,其中肝脏手术34例,胆总管手术2例,所有病人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无神经、精神障碍。随机分成三组,病人的分组情况见表1。二、麻醉方法术前用药: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g及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4μg/kg、异丙酚2mg/kg(45~60秒注完…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对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影响并探讨给药方式的合理调整。方法28例全麻患者按术中预计出血量分为对照组(预计出血量≤500ml)及稀释组(预计出血量>500ml),每组14例。两组均实施丙泊酚靶控输注并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于50左右。诱导后稀释组行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分别于采血前、采血后10、30、60min、停药前及苏醒时测定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游离药物浓度及血浆白蛋白浓度,并记录各时点靶控浓度及苏醒时间。结果血液稀释后即刻丙泊酚血浆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并一直持续至苏醒时(P<0.01)。两组间丙泊酚游离药物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血液稀释组在稀释后靶控浓度逐渐降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量效关系也发生改变。血浆蛋白浓度与丙泊酚游离药物百分比显著负相关。结论等容量血液稀释明显降低丙泊酚血浆浓度,但对麻醉深度影响并不显著,无须立即调整用药。在较长时间输注时应逐步降低靶控浓度并提早停药以免苏醒延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