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下老年患者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容量动力学的差异.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30例,年龄65~79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单纯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组).GE组经T8.9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4 ml使阻滞平面达T4,然后硬膜外给予0.25%布比卡因8~10 ml.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5 mg,kg和琥珀胆碱1.5 mg/kg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诱导后2组经30min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30 ml/kg,随后以0.1 ml·kg-1·min-1的速率继续输注60 min.连续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脏指数、每搏量指数、胸内血容量指数及血管外肺水容量指数;桡动脉采血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记录试验过程中的尿量;应用容量动力学理论和物质守恒定律,计算中央容量稀释率、血浆容量增加、容量扩张效率、外周容量增加和清除率(K).尿量与Kr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GA组和GE组乳酸钠林格氏液分布均符合容量动力学二室模型.与GA组比较,GE组中央容量稀释率、血浆容量增加和容量扩张效率升高,尿量和Kr减少(P<0.05),外周容量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组尿量与Kr呈正相关(r=0.551,P<0.05);GE组尿量与K呈正相关(r=0.531,P<0.05).结论 与单纯全麻比较,老年患者硬膜外复合全麻下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的容量扩张效率增强.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术后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术后常规治疗(SMT)加无创正压通气(NPPV)和单独应用常规治疗对伴有中、重度呼吸功能不全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人的疗效。方法择期上腹部和胸腔手术病人24例,术前检查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中度和重度呼吸功能不全,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术后常规吸氧、静注氨茶碱、雾化吸入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间隙阻滞采用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的效能,并与布比卡因作比较。方法:选择48例ASAI-Ⅱ级行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例,经L3-4由旁正中进针。组I蛛网膜下间隙注入布比卡因7.5mg(0.19%4ml);组Ⅱ罗哌卡因7.5mg(0.19%4ml);组Ⅲ罗哌卡因10mg(0.25%4ml);组Ⅳ罗哌卡因12.5mg(0.13%4ml)。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程度。同时观察感觉与运动恢复的全过程,并于手术后随访有否不良反应及局部周围神经症状。结果:罗哌卡因7.5mg蛛网膜下间隙用药,可产生完善的麻醉,与布比卡因7.5mg相比,罗哌卡因7.5mg感觉阻滞消退至S1-2的时间、运动阻滞不完全程度发生率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或轻于7.5mg的布比卡因。而蛛网膜下间隙用罗哌卡因10mg,除运动组滞恢复时间短于布比卡因7.5mg(P<0.05)外,其他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用罗哌卡因12.5mg组,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百分率明显高于7.5mg组。罗哌卡因7.5mg组术后均可早期排尿,4组病人均无周围神经刺激症状。结论:(1)蛛网膜下间隙注入罗哌卡因7.5mg可达到完全麻醉,适用于短小手术和门诊手术病人。(2)罗哌卡因10mg作用与布比卡因7.5mg相仿,用于蛛网膜下间隙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14.
罗哌卡因联合镇痛药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剖宫产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以及与芬太尼或吗啡联合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剖剖宫产患者阻滞效果、血压、心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剖宫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5例。经侧卧位L2-3间隙穿刺行阻滞麻醉。A组:罗哌卡因10mg,B组:罗吡卡因7.5mg 芬太尼25μg,C组:罗吡卡因7.5mg 吗啡0.2mg,D组:罗吡卡因5mg 芬太尼25μg。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术后随访并记录开始出现切口疼痛的时间,以及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A组的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为T2-6,高于其他组(P<0.05),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百分率明显大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A组感觉阻滞时间与B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四组中。C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最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运动阻滞时间与B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明显比A组短(P<0.05)。在D组中,有66.7%的患者因感觉阻滞平面不完善,需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局麻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A组最为明显,在注药后的5min,血压,心率显著降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四组患者术后均无头痛症状。结论:罗吡卡因加入芬太尼25μg,能减少局麻药的用量,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并且不增加术后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异氟醚对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验异氟醚是否诱导入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凋亡。方法:培养THP-1细胞于RPMI1640培养基中,检测THP-1细胞与不同浓度(0.5、1.0、2.0MAC)异氟醚接触不同时间(0、2、4、6h)的细胞凋亡率,同时检测接触异氟醚6h后再继续培养至24h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用碘化丙啶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THP-1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在接触异氟醚6h为12.62±4.56%[1.0MAC],16.02±4.31%[2.0MAC]),对照为2.50±0.66%;在接触异氟醚24h为35.49±5.89%[1.0MAC],37.50±5.36%[2.0MAC]),对照为7.71±1.36%。THP-1细胞凋亡率也呈时间依赖方式增加,在接触1.0MAC异氟醚为1.14±0.34%[0h],8.55±1.44%[4h],12.62±4.56%[6h],35.49±5.89%[24h],对照为1.11±0.35%[0h],1.27±0.18%[4h],2.50±0.66%[6h],7.71±1.36%[24h];在接触2.0MAC异氟醚为1.20±0.25%[0h],9.30±1.78%[4h],16.02±4.31%[6h],37.50±5.36%[24h],对照为1.11±0.35%[0h],1.27±0.18%[4h],2.50±0.66%[6h],7.71±1.36%[24h]。结论:吸入0.5MAC以下浓度异氟醚对THP-1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当吸入浓度大于1.0MAC时,异氟醚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诱导THP-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素E1在ARDS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述 1967年Ashboungh首先提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迄今为止,ARDS病人的病死率并未显著降低。在美国估计每年约有1.5万例ARDS病人,在过去的20年中病死率仍保持在40%左右[2,3]。  相似文献   
17.
等容量血液稀释对犬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等容量血液稀释对犬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3只雄性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7)与等容量血液稀释组(n=6)。静脉注射地西泮0.5 mg/kg、氯胺酮5mg/kg麻醉后, 股静脉与股动脉穿刺,乳酸钠林格氏液5—7 ml·kg-1·h-1持续静脉滴注。麻醉后0.5 h等容量血液稀释组由股动脉放血,同时经股静脉1:1快速输入6%羟乙基淀粉,直至红细胞压积达25%。两组持续恒速静脉输注异丙酚10mg·kg-1·h-130 min,分别于输注2、5、10、15、20、30、31、32、35、40、50、70、90、120、150、180、240、300min采动脉血,测定异丙酚血浆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一周后两组均根据各自药代动力学参数靶控输注异丙酚60 min,分别于靶控输注5、15、30、45、60 min测定两组异丙酚血浆浓度、游离浓度、脑脊液浓度及脑组织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恒速给药时等容量血液稀释组异丙酚血浆浓度降低,中央室分布容积、稳态分布容积与全身清除率均升高(P<0.05或0.01);靶控输注时两组异丙酚血浆浓度与血浆靶浓度一致,但等容量血液稀释组异丙酚游离药物浓度、脑脊液浓度、脑组织含量及脑/血浆分配系数升高(P<0.05),脑/血浆分配系数与游离药物百分比[异丙酚游离浓度/(异丙酚游离浓度 异丙酚血浆浓度)]呈正相关(r=0.87,P<0.05)。结论等容血液稀释提高了异丙酚中央室分布容积、稳态分布容积和全身清除率,降低了分布项系数和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中枢药物浓度升高,可能导致药效增强。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病人自控镇静与靶控镇静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异丙酚病人自控镇静术(PCS)与靶控镇静术(TCI)在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硬膜外麻醉满意后,随机分成两组,PCS组行病人自控镇静,单次剂量0.3mg/kg,锁定时间2min;TCI组行靶控输注,术中维持镇静深度于OAA/S镇静评分3分。监测不同时点的镇静评分、双频谱指数(BIS)、边缘频率(95%SEF)、异丙酚靶浓度(CP)及血药浓度(Cm)、术中遗忘及镇静满意程度,并比较BIS、95%SEF及Cm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对镇静效果满意,PCS组镇静深度较浅,异丙酚用药量较TCI组少(分别为 2.5mg·kg-1·h-1与 3.8mg·kg-1·h-1,P<0.01),且个体差异明显。TCI组血药浓度平稳,并与靶浓度基本相符,术中及术后遗忘率较自控镇静组高(分别为31%与69%,P<0.01)。BIS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γ=0.73)较95%SEF及Cm高。结论 两种方法镇静效果均满意,但又各具特点。自控镇静体现了个体化给药原则,用药量较少,其合理的设置至关重要。靶控镇静的深度平稳且易于调控,遗忘良好,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需要有良好的监测。BIS是监测硬膜外麻醉中镇静深度的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细胞凋亡经时反应进程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丙酚组,每组3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诱发局灶性脑 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90 min,异丙酚组于缺血前即刻腹腔注射异丙酚80 mg·kg-1,对照组给予等量生 理盐水。分别于再灌注3 h、6 h、24 h、3 d、5 d、7 d时各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末端脱氧核酸转移 酶介导的三磷酸去氧鸟苷生物素原位刻痕标记技术,结合电镜观察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算TUNEL 阳性率、凋亡细胞阳性率和凋亡细胞比率。结果 对照组TUNEL阳性率再灌注6 h达高峰(P< 0.01)。对照组凋亡细咆阳性率再灌注6 h以后升高,24 h达高峰(P<0.01)。异丙酚组再灌注各时间 点TUNEL阳性率、凋亡细胞阳性率和凋亡细胞比率再灌注6 h~3 d时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 异丙酚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脑细胞凋亡,最显著效果出现在再灌注6 h~3 d。  相似文献   
20.
腹主动脉瘤常规外科手术方法是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替换术,由于该手术创伤大\腹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可能产生心、肺、肾以及脊髓缺血性损伤等并发症。近年来其围手术期死亡率已有所下降,但仍高达2%-10%[1,2]。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外科新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本研究拟比较常规腹主动脉瘤手术和腔内隔绝术对血液动力学、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