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02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调节和支配作用。Ⅰ型胶原是促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强成骨细胞黏附能力主要因素,是组成骨构架的基质蛋白;而Ⅱ型胶原由软骨细胞产生。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材料: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胫骨骨折组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各20只。方法:单纯胫骨骨折组大鼠于从左胫骨平台前缘插入1根中Φ8min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植备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3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后第1周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4周单纯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两组Ⅰ、Ⅱ型胶原表达量均下降。结论: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胶原的分泌规律与正常骨折愈合一致,区别在于各时间点尤其是在峰值点上表达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骨多发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四肢多发骨折的诊断和分类均采用AO标准,134处多发长管骨骨折全部采用带锁髓内钉不扩髓、闭合穿钉技术进行内固定,20处为动力性内固定,114处为静力性内固定. 结果 本组63例,全部抢救成功.本组住院日10~32 d,平均住院日18.5 d.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21处肱骨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47处股骨骨折愈合时间5~8个月,平均6.5个月;66处胫骨骨折愈合时间7~10个月,平均8个月. 结论 带锁髓内钉是目前治疗四肢长管骨多发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其手术操作方便,术中出血少,内固定确实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The following—up observation of ability of living after senile fracture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避免病毒载体带来的安全隐患,利用新型的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体内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观察其对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寻找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折愈合的基因治疗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SD大鼠24只,其中20月龄18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3组,4月龄6只为空白对照2组。②实验方法:所有大鼠建立股骨骨折模型,1周后基因治疗组骨折断端经皮注射聚乙烯亚胺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转染试剂250μL,生理盐水组断端经皮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其他2组不加处理。③观察指标:骨折第8周摄X射线片,然后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切片、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第8周4月龄大鼠骨折基本愈合,3组老年大鼠骨折均未完全愈合,但X射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相比,基因治疗组骨痂明显增多、骨痂骨化过程提前,Ⅰ型胶原染色深、面积较大,说明愈合速度加快、愈合能力改善。 结论:20月龄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明显延缓,聚乙烯亚胺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体内转染的方法可以增强老年大鼠骨折修复能力、促进老年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应用人重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combinated human 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rhGDNF)对酪氨酸硝基化蛋白(nitrotyrosine,Ntyr)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hGDNF实验组,改良Allen法致脊髓中等程度损伤,伤后1d、3d、7d、14d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Ntyr的表达情况,同时评定下肢运动功能(Tarlov评分和改良Rivlin斜板)。结果伤后1d rhGDNF组Ntyr阳性神经元数量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伤后3d、7d、14d时较同时程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2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伤后1d无明显差异,伤后3d、7d、14d时rhGDNF治疗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SCI后应用rhGDNF可减少大鼠脊髓Ntyr的表达,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生物可吸收材料治疗撕脱骨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生物聚酯人工韧带、可吸收棒、可吸收螺钉治疗撕脱骨折的方法、疗效、特点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37例患者行生物可吸收手术治疗并对相应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8个月,平均18个月,疗效优29例,良8例,无差者.结论此方法符合撕脱骨折的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无人体不良反应,免除患者二次手术痛苦,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几丁质室内植入雪旺氏细胞对神经再生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生物材料几丁质制成的管道作为神经再生室,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12mm进行桥接。在几丁质室内植入粗品雪旺氏细胞(rsc)和不植入rsc,并与骨骼肌桥接进行了比较。术后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显微解剖、神经电生理测试、辣根过氧酶(HRP)逆行示踪、组织学检查和电镜观察。结果:植入和不植入rsc在术后8周近端再生神经纤维均与远端纤维连接,但不植入rsc再生神经的形态、方式和大鼠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  相似文献   
18.
新型无柄人工髋关节生物固定的临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采用了钟形骨长入型人工髋关节治疗患术后的局部病理组织学表现,以评价钟形骨长入型人工髋关节疗效。方法 钟形骨长入型人工髋关节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原理,股骨假体呈钟形,钟体上共有12个窗口,钟顶为连接直径22mm的球头。手术中修整股骨颈残段,植入适宜的假体,经窗口钻孔、植骨。治疗股骨颈骨折患1例,骨性关节炎2例,男性,平均年龄67.7岁。结果 假体窗内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假体骨窗内大量新生骨组织生长。3例平均随访14个月Harris评分86、96、92分,优良率100?=崧?本组3例患以钟形骨长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疗效较好,提示钟形骨长入型人工髋关节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新生骨对于人工髋关节的固定作用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小腿肌间隙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经肌腱PLLA—PDSII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