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81篇
  免费   711篇
  国内免费   342篇
耳鼻咽喉   60篇
儿科学   146篇
妇产科学   84篇
基础医学   583篇
口腔科学   133篇
临床医学   1386篇
内科学   787篇
皮肤病学   242篇
神经病学   439篇
特种医学   4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8篇
外科学   780篇
综合类   3786篇
预防医学   1334篇
眼科学   159篇
药学   1465篇
  20篇
中国医学   1311篇
肿瘤学   419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53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92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673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520篇
  2009年   491篇
  2008年   511篇
  2007年   528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618篇
  2004年   570篇
  2003年   479篇
  2002年   370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438篇
  1999年   415篇
  1998年   402篇
  1997年   396篇
  1996年   398篇
  1995年   353篇
  1994年   310篇
  1993年   225篇
  1992年   213篇
  1991年   178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50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8篇
  1965年   9篇
  1964年   6篇
  1962年   10篇
  195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功能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形态、表型和功能等方面都不同于大血管内皮细胞,因此,采用微血管内皮细胞,而不是脐静脉内皮细胞来研究发生于组织器官水平的病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然而,由于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的限制,微血管内皮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薄弱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纯化、培养技术的提高,各种不同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相继培养成功。利用体外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作为细胞模型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就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不同组织器官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特性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方法:测定9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的BAEP,观察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波形分化情况和Ⅰ/Ⅴ波幅比值及Ⅰ-Ⅲ、Ⅲ-Ⅴ、Ⅰ-Ⅴ的峰间潜伏期(IPL)、两耳测间差(ILD)。结果:前庭系统性眩晕96例,BAEP异常率64.6%,其中内耳型24例异常,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Ⅰ波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ILD相应增大;脑干型38例异常,表现为Ⅲ、Ⅴ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Ⅲ、Ⅴ波的PL,Ⅰ-Ⅲ及Ⅲ-ⅤIPL延长,ILD相应增大。结论:BAEP可为鉴别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3.
逆行前臂骨间后动脉岛状皮瓣是覆盖前臂远1/3段、腕和手皮肤缺损的可靠方法之一[1],但该皮瓣切取后,前臂背侧供区多需移植皮片修复,于明显部位留有皮片痕迹而有碍美观,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间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变化及通讯功能的改变.方法 体外培养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传代后加入ATRA(1×10-5mol/L),采用细胞免疫化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加药前后Cx43表达的变化;采用细胞划痕染料传输技术比较二者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的差异.结果 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加药前后,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Cx43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7.2%±2.04%和54.5%±5.66%,流式细胞术检测Cx43的含量为38.75%±23.95%和49.5%±5.46%;加药后染料可传输至4~5列细胞,明显高于加药前(P<0.01).结论 加入ATRA后,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间通讯功能较加药前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主因冠心病心绞痛、阵发性房颤加重2周,并伴有咳嗽、憋喘、不能平卧,为进一步诊治于2003年3月6日14:00急诊入院.入院后急查血常规,白细胞5.1×109/L、中性0.83.遵医嘱给予安灭菌皮试,15min后结果为(-),即输入生理盐水100ml加安灭菌注射液1.2g缓慢静滴,15min后患者突然出现抽搐、眼睑上翻,意识丧失,心率由147次/min降至70次/min,血压70/40mmHg;迅速排空输液管道液体,更换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地塞米松15mg、多巴胺3mg滴入,西地兰0.2mg静推,30min后症状缓解,血压维持在110~130/60~70mmHg,次日更换利复星注射液后,无上述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以夏秋季发病为多。笔者近年来在针灸临床中单刺长强穴治疗婴幼儿腹泻14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导如下。一、一般资料 14例患儿中,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最大者20个月,最小者7个月,以8~9个月居多。病程在5~8个月占64%。患儿针刺前每日腹泻5~6次以上,甚则泄泻无度,泻下的粪便均呈水样稀便。大便显微镜  相似文献   
109.
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中的抑郁症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符合现代诊断标准的10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BPRS及HAMD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41.2%的病人有抑郁症状(HAMD>17分)。仅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随着病情的缓解,BPRS分值下降,HAMD分值亦随之下降(P<0.00),说明这些抑郁症状乃属分裂症本身症状的一部分。本文对精神病后抑郁等临床问题也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0.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多种慢性、耗损性疾病有不同程度疗效,为探索其机理,本实验做了如下动物实验观察。 1.大鼠每日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3毫克/公斤,连续9天,造成动物机体耗损,动物呈现一系列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状态:毛松,少动,弓背,肾上腺萎缩(重量明显减轻),血浆糖皮质激素含量明显降低等。对这种耗损动物给以电针治疗(双“肾俞”穴,电针频率15次/秒,强度以动物耐受为度,间日电针一次,每次15分钟)经9次电针后,大鼠肾上腺湿重,血浆糖皮质激素含量都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针刺可以促进萎缩肾上腺修复,改善其分泌活动。 2.由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动物血浆糖皮质激素处于低水平时,针刺对肾上腺皮质分泌活动具有激活作用,而当动物体内保持较高和平的列源性糖皮质激素时,针刺的作用又如何呢;对中枢五羟色胺系统是否参与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调节的有关报道不鲜,那么中枢五羟色胺系统是否参与针刺的调正作用,本实验就如上问题做了初步探索。大鼠一次腹腔注射大剂量长较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6.8毫克/公斤体重)4小时后,动物血浆皮质酮含量显著降低,表明肾上腺皮质分泌活动处于反馈性抑制状态。对这种地塞米松动物电针15分钟(方法同实验1)后,动物血浆皮质酮水平显著升高,它表明针刺可以显著对抗外源性激素对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反馈性抑制。在本实验中还观察到,注射地塞米松后,大鼠间脑5-HT,5-HIAA含量明显降低,地塞米松对5-HT的合成、代谢具有抑制作用。地塞米松动物电针15分钟后,其间脑5-HT,5-HTIAA水平明显高于地塞米松对照组,但仍显著低于盐水加电针组,针刺对地塞米松动物中枢5-HT系统功能活动具有激活作用,但激活程度与血糖皮质激素水平有关,中枢5-HT系统可能参与针刺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