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在高度仿真的完整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使用新设计的解剖型钢板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进行固定,并与普通钢板的模拟固定进行对比,验证和分析新型钢板的性能.方法从CT精确重建髋骨和骶骨模型,采用专门的半自动流线型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生成规则的体网格模型,并进一步建立骶髂关节的终板、软骨、关节接触面,和骨盆上的主要韧带组织及耻骨间盘.然后去掉一侧的骶髂关节韧带群模拟骨折脱位,使用新型的骶髂关节解剖型棒-板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模拟,同时使用普通钢板替代解剖型钢板建立对比模型,分别进行加载分析受力情况.结果通过使用新的解剖型钢板改进棒一板内固定系统,骶髂关节的最大相对位移值减小了约23%,骨盆主要传承负载区域的最大的应力值降低了约25%.结论新型的解剖型钢板有效地提高了骶髂关节棒-板内固定系统的力学性能,为骨盆骨折的治疗增加了一种更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结核强直或僵硬膝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结核强直或僵硬膝患者10例,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术前充分评估膝关节功能及结核控制情况,对膝关节结核控制良好,骨缺损不影响假体稳定,无窦道混合感染存在者,行实验室及膝关节MRI、X线、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规范化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术后继续行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随访评估关节假体稳定性、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简称 “HSS 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关节结核的复发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强直膝3例,僵硬膝7例;其中活动期膝关节结核4例,病程4~9个月;陈旧性膝关节结核6例,病程20~41个月;术后全部获24~41个月随访,平均(35.4±9.6)个月;手术时间90~118min,平均(102.0±8.5)min;患者术前膝关节僵硬角度15.0°~55.0°,至末次随访,膝关节屈膝角度恢复至95.0°~120.0°,平均(105.0±14.8)°;伸直角度恢复至-5.0°~10.0°,平均(0.5±7.0)°;术前膝关节HSS评分为(46.6±16.2)分,术后恢复至(79.6±9.6)分。至末次随访,全部假体未见松动,结核无复发。结论 在个体化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普通表面膝关节置换治疗结核性膝关节强直或僵硬疗效确定、临床可行,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3.
全手皮肤脱套伤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报道全手皮肤脱套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重建手指动、静脉,并吻合脱套皮肤和前臂皮肤深、浅静脉建立静脉回流后,将脱套皮肤回植的方法治疗全手皮肤脱套伤3例。结果术后全手皮肤全部成活,外形、感觉恢复均较为满意。结论通过重建浅静脉回流的方式将脱套皮肤回植,为全手皮肤脱套伤提供了一个术式。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究经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病椎间固定在治疗腰椎结核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其优势,为临床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选取猪脊柱标本(T12~L5)16具,模拟体外(L2~L3)腰椎结核骨质破坏模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4具,分别予以短节段(病椎椎弓根钉)固定(A组)、短节段(病椎CBT钉)固定(B组),病椎间椎弓根螺钉固定(C组)、病椎间CBT螺钉固定(D组)。各组每具标本依次进行完整状态(状态1)和L2~L3脊柱结核造模植骨融合并内固定状态(状态2)下的生物力学测试。将各标本装载到脊柱三维运动机上,分别施予2N·m、2.5N·m、1N·m、3N·m纯力矩,记录标本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4个方向上的活动度,比较并分析各组活动度。结果 A组在状态1和状态2模式下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的活动度分别为(8.47±1.76)°、 (7.01±1.10)°、 (5.03±0.92)°和 (4.48±0.41)°; (4.78±0.07)°、 (2.91±0.16)°、 (2.66±0.09)°和 (2.23±0.05)°;B组在状态1和状态2模式下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的活动度分别为(7.32±0.75)°、 (5.35±0.69)°、 (3.44±0.51)°和 (3.36±1.02)°;(3.51±0.29)°、 (1.74±0.04)°、 (1.53±0.31)°和 (1.23±0.08)°;C组在状态1和状态2模式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运动的活动度分别为(10.01±0.39)°、 (9.05±0.25)°、 (7.42±1.06)°和 (6.92±1.15)°; (7.21±0.17)°、 (5.07±0.02)°、 (5.12±0.74)°和 (4.58±0.01)°;D组在状态1和状态2模式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运动的活动度分别为(9.20±1.37)°、 (7.38±0.88)°、 (6.89±1.22)°和 (6.00±0.52)°; (6.06±0.16)°、 (3.99±0.02)°、 (3.85±0.08)°和 (3.47±0.10)°。各固定模式组状态2的活动度均较状态1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t值分别为4.531、5.346、6.008、4.149,P值分别为0.020、0.013、0.009、0.025;B组t值分别为9.481、16.181、11.814、4.769,P值分别为0.002、0.001、0.001、0.018;C组t值分别为4.349、8.002、4.473、4.800,P值分别为 0.022、0.004、0.021、0.017;D组t值分别为5.041、4.146、12.232、10.583,P值分别为0.015、0.025、0.001、0.002)。结论 4组固定模式状态2均比状态1有更强的力学支持,CBT螺钉病椎间固定不但可以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而且可在采用相同的固定节段时提供更强的稳定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固定节段。  相似文献   
85.
正脊柱结核因病灶硬化壁存在,抗结核药物难以透过硬化壁在病灶区形成有效的药物浓度,外科手术可清除病灶并同期植骨内固定,临床效果肯定。椎弓根螺棒系统内固定均有三维固定矫形作用,是脊柱结核后路手术的常用固定方式,但胸椎椎弓根个体差异大~([1]),置钉失误率高,常有文献~([2])报道误置造成严重后果发生。其次,反复调整置钉角度和螺钉来回拧入拧出,会导致螺钉把持力下降,在骨质疏松患者中表现尤为明显~([3])。对于胸椎结核如何提高置钉准确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将42例老年腰椎结核患者分为CBT组和PS组,每组21例。CBT组男12例,女9例;年龄64~81(72.52±9.25)岁;骨密度T值(-2.69±0.17) g/cm~3;行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PS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63~85(71.42±9.81)岁;骨密度T值(-2.70±0.21) g/cm~3;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1(15.00±3.57)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腰椎结核复发及螺钉松动情况。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1、6个月,ESR、CRP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节段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术后3和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3、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均取得满意疗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范围较长,创伤大,而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仅需固定病变相邻节段减少了固定范围,具有创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前侧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腰骶椎结核患者4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7.00±14.60)岁。病变累及节段:L4~S115例,L3~S26例,L3~S15例,骨破坏均以L4-5,L5S1椎间隙为主;14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4例有马尾压迫症状。根据前路腹部切口不同,改良组26例采用改良倒"L"形前路切口,传统组19例采用传统前外侧切口。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情况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脊髓功能、脊柱矫形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病例获得随访24~45个月,平均(32.00±10.21)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完全恢复,脊柱矫形Cobb角恢复情况及病灶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对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治疗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该术式较传统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显露清楚、胃肠道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9.
胸腰椎结核的器械内固定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强  石仕元  王自立 《中国骨伤》2018,31(11):983-986
正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是困扰脊柱外科医生工作的一个难点,在本期的几篇文章中~([1-4]),作者对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方法和内固定方法做出了创新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存在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的缺点,仍需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关于脊柱结  相似文献   
90.
费骏  赖震  魏威  石仕元  沈健  廖胜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2):961-964,I0001,I0002
目的:研究轴向加载对腰椎结核三维有限元模型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腰椎结核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愿者采集CT数据,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正常材质的L2-L5节段腰椎模型和5种不同的结核模型,在相同的轴向加载条件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轴向加载发现,正常腰椎的平均刚度为277N/mm,A、B、C、D、E五型结核腰椎的平均压缩刚度分别为233N/mm、239N/mm、275N/mm、253N/mm和217N/mm。腰椎结核模型平均刚度比正常模型最大减小近22%;在应力方面,结核破坏区域位于骨皮质时影响最大,出现大的应力集中情况;同时,结核破坏对于椎间盘的力学传导有很大影响。结论:腰椎结核破坏影响腰椎的稳定性,不同部位的结核破坏产生相应的应力集中,研究结果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