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科自1994年至1997年应用改良哈氏棒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并脊髓损伤21例,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16~44岁,平均31岁;受伤原因:坠落伤17例,车祸2例,重物砸伤5例;入院时间:伤后半小时至4天,平均为3.5天,入院后6小时~5天手术,平均3天;受伤节段:T_(12)3例,L_1 15例,L_2 2例,L_3 1例。骨折按Armstrong类型分类:爆裂型骨折6例,压缩性骨折13例,剪力骨折2例;受伤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法评定:A级4例,B级12例,C级4例,D级1例。21例均经椎板切除减压、改良哈氏棒内固定。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vs 34.3%)、BMI≥24kg/m~2(61.1%vs43.9%)及腰椎失稳(47.2%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扩增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出髓核细胞并连续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髓核细胞内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行Ⅱ型胶原染色,观察髓核细胞的类软骨表型表达情况。结果: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较好的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培养成功16例;原代髓核细胞平均7d贴壁,呈类圆形或多角形,P1代髓核细胞平均12h贴壁,呈大梭形或多角形,两代细胞融合95%所需时间分别为30d和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主要表达于原代和P1代髓核细胞浆内,被甲苯胺蓝染成天蓝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表现为黄褐色沉淀,两代间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简化髓核细胞分离步骤,提高培养效率;传一代后髓核细胞增殖速率提高,但仍维持类软骨表型,表达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1年4月-2012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的46例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处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I期愈合,无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其中腕关节及尺桡关节活动范围优18例,良2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5.65%。结论: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疗效确切,有助于骨折复位及其功能恢复,且操作易于掌握,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示踪时效及GFP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移植后参与退变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增殖情况。方法使用针吸髓核法建立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体外培养MSCs,并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腺病毒载体(Adeno-XTM-GFP)转染,成为GFP标记的MSCs(GFP-MSCs),于造模2周后植入造模的椎间盘内。在移植后第2、4、6、8周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MSCs的增殖情况,对比GFP本身荧光和免疫荧光的示踪时间。结果非免疫荧光组GFP本身荧光强度能够持续到4周,后较微弱甚至难以辨别;免疫荧光组用FITC荧光二抗标记的GFP-MSCs在8周内都能够持续稳定的显现荧光,4个时间点GFP-MSCs的阳性率的可信区间分别是:2周(14.64±2.05)%;4周(21.85±2.45)%;6周(31.03±4.03)%;8周(36.37±4.42)%。结论GFP-MSCs在椎间盘微环境中能够稳定增殖。若示踪研究需要持续超过4周,则应对GFP行免疫荧光染色,可以使有效示踪时间持续至少8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内镜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从2005年1月到2006年5月共进行PLIF手术56例,其中内镜下手术24例、传统开放手术32例.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17.4个月.对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异体血回输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日;对比腰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内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异体血回输量、术后住院日均少于开放组(P<0.05);而手术时间(203.8±38.1)min较开放组(181.4±34.6)min稍长(P=0.026).内镜组术后腰痛VAS均较开放组低(P<0.05),其中术后第4天、第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镜组术后优良率为87.5%(2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2例),椎间融合率为100%(24例),与开放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PLIF手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反应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住院日短等优点,在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情况下,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7.
随着年龄增加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其退变的病理因素之一为纤维环的应力损伤;导致纤维环的微断裂;使髓核突出.近几年随着对椎间盘退变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一些新观念的提出;在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中;纤维环的生物学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修复和维持纤维环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尝试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重建椎间盘提供了契机.笔者就目前纤维环退变及其修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观察香豆雌酚(Coumestrol)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成骨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及其抑制因子TIMP-1(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基因表达的作用,探讨香豆雌酚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OVX)模型,观察香豆雌酚对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影响;行原位杂交检测OVX大鼠胫骨近端成骨细胞中MT1-MMP、TIMP-1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骨组织MT1-MMP、TIMP-1蛋白表达。结果COU组大鼠(经coumestrol处理)第3~5腰椎骨密度(0.165±0.015)较OVX组(0.143±0.014)明显增加,骨小梁体积比(32.7±7.9)厚度(43.3±6.7)和数目(5.5±0.9)分别较OVX组(9.7±3.3)、(35.7±8.1)、(2.5±0.6)明显升高,COU组骨小梁间隔(165.4±27.1)较OVX组(591.1±113.8)明显减小;COU组成骨细胞MT1-MMP mRNA与蛋白质表达上调,而TIMP-1基因表达无差异。结论MT1-MMP低表达是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之一,香豆雌酚可使成骨细胞MT1-MMP基因表达上调,对TIMP-1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9.
应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应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损伤段神经细胞凋亡表达情况。方法:将22只SD大鼠根据损伤及治疗情况分为3组:空白组、损伤组、治疗组,观察药物治疗前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行为的变化。损伤后12天处死动物,损伤段脊髓标本做组织学切片,HE染色;做免疫组化检测凋亡因子(包括bcl-2,bax,fas);TUNEL标记凋亡细胞。结果:治疗组在用药后,神经功能有所提高,且与损伤组比较,效果显著(P<0.05)。凋亡指标检测:fas、bax、TUNEL显示,损伤组的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治疗组;bcl-2显示,治疗组的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损伤组(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对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大鼠椎间盘干细胞巢来源的干细胞(IS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特性鉴定。方法:以10周龄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解剖区域分离椎间盘干细胞巢组织(骺板外周软骨膜部分),用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取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选用第四代细胞进行干细胞相关特性的鉴定: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MTT法测定增殖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细胞相关表型;q PCR检测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细胞三系诱导分化培养后采用茜素红染色及钙钴染色检测成骨分化能力,阿利新蓝染色检测成软骨分化能力,油红O染色检测成脂肪分化能力,q PCR检测多向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ISN-SCs呈成纤维样细胞,多触角,具有贴壁能力,是一种慢周期细胞,高表达干细胞相关阳性表面抗原分子CD29、CD90、CD44,低表达干细胞相关阴性表面抗原分子CD34、CD45、CD19、CD11b;成骨诱导分化后茜素红染色和钙钴染色均为阳性,成软骨分化后阿利新蓝染色阳性,成脂肪分化后油红O染色阳性,且各分化相关基因(成骨:Runx2、OPN、OCN;成软骨:SOX-9、COL2a1、ACAN;成脂肪:PPARγ、C/EBP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相似的干细胞相关基因(NANOG、SOX-2、OCT-4)表达水平。结论:ISN-SCs具备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体外经诱导后可以向软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转化,可为椎间盘的自体生物学修复研究提供良好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