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53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6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慢性关节炎和正常大鼠软骨及滑膜基因表达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原发性骨关节炎被确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疾病。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从基因表达水平在同一载体上同时进行多基因检测,从而考察骨关节炎的滑膜与软骨基因表达类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骨关节炎相关发病机制及为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通过比较骨性关节炎和正常关节的软骨与滑膜的基因谱变化,筛选出骨性关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在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骨性关节炎的基因多态性。 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提取模型组和对照组的膝关节软骨与滑膜细胞,提取总RNA。用含588个基因的cDNA芯片进行微阵列基因检测,数据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和聚类分析。 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大鼠及正常大鼠软骨及滑膜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骨关节炎大鼠软骨与滑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82个,其中上调的基因有27个,下调的基因有55个。基因芯片技术能有效地筛选出骨关节炎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可发现新的相关基因。骨关节炎的发病涉及多种基因的表达异常,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将为进一步研究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改良关节镜双袢法Latarjet手术治疗癫痫患者伴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有9例伴发严重骨缺损的肩关节前脱位癫痫患者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了改良关节镜双袢法Latarjet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26.3±3.1)岁,术前均进行超过半年的抗癫痫治疗,术后继续进行抗癫痫治疗1年。术后立刻行CT检查观察骨块位置,分别于术后3、6、12、24个月随访行CT检查观察骨块吸收、愈合情况;并记录患者的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form,ASES)评分、Rowe评分以及Walch-Duplay评分并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 结果共8例患者得到全程随访,平均随访(20.1±4.2)个月,3例患者术后再发癫痫(未按时服药),分别为术后2、6、8个月,其中1例(术后6个月癫痫复发)失访,其余2例复发者CT显示骨块明显移位,随后经保守治疗后再次愈合。全部随访患者骨块愈合良好,6例恢复对抗运动,2例恢复正常生活,无肩关节不稳感,CT检查显示移植骨块最终塑形差异较大,其中4例吸收5%~75%,3例较原始状态面积扩大,1例无变化。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为(76.75±7.41)分和(94.68±5.02)分(P<0.05),Rowe评分为(43.75±5.82)分和(93.13±5.30)分(P<0.05),Walch-Duplay评分为(76.13±6.98)分和(93.00±2.00)分(P<0.05)。 结论改良关节镜双袢法Latarjet技术对于癫痫患者合并肩关节前脱位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且复发后有再次愈合的可能。但更应注意癫痫患者的术后病情控制,尽可能防止癫痫再发作导致手术失败,肩关节复发脱位。  相似文献   
63.
背景:射频能量已用于处理关节软骨损伤,但其安全性受到质疑.目的:在体外模拟关节镜条件下使用双极射频能量处理软骨损伤,分别通过葡萄胺聚糖检测和扫描电镜观察评估软骨细胞的活力和表面轮廓.方法:无菌条件下,应用双极射频能量分别处理新鲜牛膝关节软骨10,20,30,40 和50 s.处理后取下全层关节软骨,每个标本分为2 部分,一部分通过检测葡萄胺聚糖释出率评估软骨细胞的活性,另一部分通过扫描电镜评估软骨的表面轮廓.结果与结论:双极射频能量对软骨细胞造成时间相关的有害效应,软骨细胞的活性与处理时间呈负相关.表面轮廓的光滑度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处理时间大于20s 才可充分光滑软骨表面,达到扫描电镜评分的2 分.提示应用双极射频能量处理关节软骨损伤时,软骨细胞的活性和表面轮廓的光滑度与处理时间相关,应谨慎使用射频能量处理关节软骨损伤直至其长期效应得到评估.  相似文献   
64.
背景: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材料与人体内组织成分更为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与力学性能,但缺乏骨诱导作用.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单侧桡骨缺损模型后,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行骨缺损修复: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标本观察、X射线、扫描电镜、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X射线评分、成骨效果、放射性核素聚集强度、生物力学强度均高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P < 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骨端硬化,骨缺损未能修复.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Kocher-Langenbeck(简称K-L)入路中臀上动脉深下支、坐骨神经及髋臼后柱切面解剖特点,为安全放置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后柱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常国人骨盆标本17具34侧,以K-L入路显露髋臼后柱,观测臀上动脉深下支及坐骨神经的移动范围,以后柱长轴为参考予髋臼后柱切片,对各切面进行观测。结果臀上动脉深下支主干长度(52.56±3.48)mm,起始直径(2.44±0.28)mm;伸膝位时,坐骨神经在切断外旋肌群后可水平移位(6.58±2.12)mm;后柱横切面为底角约56.6°~62.4°的等腰三角形。临床应用1例,采用K-L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疗效满意。结论臀上动脉深下支需在放置后柱重建钢板前探查处理;坐骨神经在切断外旋肌群后仍与后柱关系密切,手术过程容易伤及;后柱髋臼区切面按锐角等腰三角形处理,可帮助判断安全钉道的角度及深度。  相似文献   
66.
Objective To compare clinical outcomes of double-bundle and single-bundle in individualized arthroscopic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17 patients were reviewed who had received double-bundle or single-bundle arthroscopic ACL reconstruction from March 2007 through September 2009 in our hospital and had undergone complete follow-up. Of them, 35 cases had single-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and 82 double-bundle reconstruction. In the single-bundle group(group A), there were 31 men and 4 women, aged 28. 6 ±5. 1 years. In the double-bundle group(group B), there were 73 men and 9 women, aged 27. 6 ±5. 4 years.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able in the preoperative demographic data ( P > 0. 05).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Lachman and Pivot Shift exams , KT-2000, Lysholm and IKDC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scores, were adopted. Results The 117 patients received a mean follow-up of 15 months (from 11 to 25 months). The Lachman test showed 88. 6% (31/35) were normal in group A and 95. 1% (78/82) were normal in group B.The pivot-shift test showed 88. 6%(31/35) were normal in group A and 96. 3% (79/82) were normal in group B. Group A had a mean Lysholm score of 93. 4 ± 8. 2 and group B a mean Lysholm score of 93. 7 ±7. 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s in the above indexes ( P > 0. 05). By IKDC score, 71. 4% (25/135) were normal in group A and 93. 9% (77/82) were normal in group B. The KT-2000 test showed a mean of 1. 4 ± 0. 6 mm in group A and a mean of 1. 1 ± 0. 5 mm in group B. These 2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2 groups ( P < 0. 05). Conclusions The individualized arthroscopic double-bundle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ACL can maximally restore the anteroposterior and rotational stability. Arrangement of the ACL insertion site on the femoral and tibial side, three-portal technique and ruler application are keys for individualized anatomical double-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与锁骨外端切除治疗严重肩关节退行性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本组收治的5例严重肩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肩峰分型Neer分度:Ⅱ度1例,Ⅲ度4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及MRA检查。5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与锁骨远端部分切除术。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年,UCLA评分术前为(15.88±4.6)分,术后为(34.91±2.4)分,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4例,良1例。所有患者疼痛均有效缓解,对手术效果满意。但1例较年轻患者(49岁)主述干重活时上举无力。结论关节镜下肩峰成形与锁骨外端切除是治疗肩关节严重退变的有效方法,由于其切除了发生肩袖损伤的的肩峰骨刺与导致严重疼痛的肩锁关节,术后效果良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68.
背景:射频能量已用于处理关节软骨损伤,但其安全性受到质疑。 目的:在体外模拟关节镜条件下使用双极射频能量处理软骨损伤,分别通过葡萄胺聚糖检测和扫描电镜观察评估软骨细胞的活力和表面轮廓。 方法:无菌条件下,应用双极射频能量分别处理新鲜牛膝关节软骨10,20,30,40和50 s。处理后取下全层关节软骨,每个标本分为2部分,一部分通过检测葡萄胺聚糖释出率评估软骨细胞的活性,另一部分通过扫描电镜评估软骨的表面轮廓。 结果与结论:双极射频能量对软骨细胞造成时间相关的有害效应,软骨细胞的活性与处理时间呈负相关。表面轮廓的光滑度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处理时间大于20 s才可充分光滑软骨表面,达到扫描电镜评分的2分。提示应用双极射频能量处理关节软骨损伤时,软骨细胞的活性和表面轮廓的光滑度与处理时间相关,应谨慎使用射频能量处理关节软骨损伤直至其长期效应得到评估。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后外侧束(PLB)在股骨足迹的解剖变异范围、参考标记和关节镜下定位方法。方法:采用30侧人膝关节标本,解剖ACL的PLB在股骨髁间窝外侧壁(Lateral Intercondylar Wall,LIW)的足迹。观察髁间窝外侧壁的形态、住院医师脊(Resident Ridge)与ACL足迹关系、测量ACL长轴与股骨干夹角(AA)、PLB中心距离髁间窝外侧壁下缘软骨的垂直高度(PD)。采用数字影像学方法对足迹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住院医师脊为ACL足迹的上界(屈膝90°),紧靠住院医师脊下方为ACL纤维最集中的部位。(2)AA=18.7±15.25°,范围在-18°与56°之间;PD=7.02±1.47mm,范围在11 mm与3.75 mm之间,二者组数据离散程度均较大。(3)髁间窝外侧壁有2种类型,梯形8侧,三角形22侧,两种髁ACL的AA、PD均有明显差异(P=0.00)。结论:(1)AA、PD因人而异,数值差异较大,必须在术中测量进行个体化PLB定位。(2)虽然由于个体化的解剖变异,关节镜下难以采用通用的指引,但新鲜损伤,可根据明确的残端足迹术中定位;陈旧损伤住院医师脊可见时,PLB中心位置可参考在住院医师脊下方、前内束骨道前方予以定位;另外,3D-CT显示的髁间窝外侧壁形态也可以作为参考,梯形者PLB中心点较高、AA角较平,三角形者PLB中心点较低、AA角较倾斜。(3)如陈旧损伤住院医师脊无法辨认,难以明确PLB高度和AA角,建议进行双束个体化原位解剖重建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70.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掌侧入路在腕关节镜中的应用,并对IB、ID型的TFCC及桡腕背侧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5~2008年我们通过腕关节镜掌侧入路,关节镜下应用inside-out缝合技术共治疗腕关节IB型、ID型的TFCC损伤患者13例,桡腕背侧韧带损伤患者2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采用Green-O’Brien功能评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4例患者腕关节疼痛消失,1例偶有轻度疼痛,无需使用止痛药物;关节功能评定优13例,良1例,一般1例,优良率93.3%。结论:关节镜下治疗TFCC损伤具有良好疗效,在观察和处理腕背侧结构时,掌侧入路在手术技术上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