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3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崔祥  陶金华  江曙  魏晓燕  徐君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18,49(9):2103-2107
目的研究人体肠道菌群对黄连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的代谢及黄连提取物对人体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对黄连提取物转化后的代谢物;并应用浊度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黄连提取物对4类肠道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肠道菌群对黄连提取物生物碱类成分主要进行氢化和去甲氧基作用,其中小檗碱和黄连碱被代谢为氢化产物,巴马汀被转化为去甲氧基产物;黄连提取物显著抑制病原菌(肠杆菌、肠球菌)的生长,显著促进益生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的生长。结论肠道菌群对黄连提取物生物碱类成分具有多种代谢作用,且黄连提取物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的功能。  相似文献   
62.
骨的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又称为骨纤维粘液样软骨瘤,是一种少见的由软骨化生的良性骨肿瘤,1948年Jaffe及Lichtenstein首先对此瘤作了详细描述,并命名。因本瘤甚为少见,载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亦仅200余例,我们自1973年8月至1979年8月共收治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3.
药用真菌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药用真菌为主的菌类药是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除传统的应用子实体外,现代已发展到采用液体深层发酵、固体发酵等生产工艺、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药,其中真菌多糖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热点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药用真菌将极大地丰富中药宝库。  相似文献   
64.
杨庆国  江曙  倪朝民 《中国康复》2002,17(4):217-219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体次全除术,术后给予塑质围领或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根据JOA评分和术后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103例获得12-79个月,平均29个月的随访。X线片检查,切除1-2个椎体患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切除3个椎体术后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6.4%,改善率平均71.3%。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无植骨块脱出和颈椎假关节形成。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65.
48只兔造成脊髓损伤,分为四组:对照组、腹蛇抗栓酶(AA)治疗组、自血光量子疗法(ALQ)治疗组以及AA和ALQ联合治疗组.通过运动功能、脊髓诱发电位、光镜和电镜的对比研究,发现ALQ和AA联合应用的疗效优于ALQ或AA单独应用.认为ALQ和AA联合应用除了都能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外,ALQ可以提高组织供氧量和氧利用率,AA可以溶栓疏通微循环,因此具有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协同疗效。  相似文献   
66.
本文报告14例肌肉血管瘤,结合文献复习,发现90%以上的病人在30岁以下发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包块、疼痛、压痛、运动受限及肢体畸形。穿刺吸出血是具有确定性的诊断试验。对本肿瘤的治疗以选用手术全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   
67.
脊髓损伤后自由基变化及丹参对自由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翔  江曙 《中国骨伤》1999,12(5):16-18
目的 了解实验性脊髓损伤后血液和脊髓组织中自由基的变化及丹参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 选用家兔 3 5只 ,分为正常组、损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丹参治疗组 A和 B等 5组 ,后 4组按 Allen氏法致伤造成脊髓损伤模型 ,后 3组术后分别立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不同浓度丹参注射液。 2小时后取血液和脊髓组织测丙二醛 (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 ,并观察脊髓病理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血液和脊髓组织中 MDA升高 ,SOD下降 ,使用丹参后可使 MDA降低 ,SOD升高。结论 脊髓损伤后血液和脊髓组织中自由基含量升高 ,丹参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 ,两个丹参治疗组之间的抗自由基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8.
沙秀秀  宿树兰  沈飞  江曙  严辉  郭盛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15,46(22):3414-3419
目的对丹参地上茎叶、花序中7种丹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探讨其在丹参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积累规律,以期挖掘丹参地上部分的资源化利用价值与产业化开发前景。方法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以Acquity UPLC BEH C18为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4 m L/min,柱温35℃,质谱采用正、负离子模式电离,多反应检测(MRM)方式,对7种丹参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检测。结果丹参茎叶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学成分,但未检测到脂溶性的丹参酮类成分;不同生长期丹参茎叶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的量差异较大,除丹酚酸A外,各酚酸类成分量均在7~8月积累量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降低。丹参花序中的丹参酚酸类成分总量在花盛期达到峰值,其在达到花盛期前动态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当花冠进入凋萎期时,丹酚酸类成分量急剧下降。结论丹参非传统药用部位茎叶及花序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丹酚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尤其是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量较高,生长茂盛期其酚酸类成分的总量明显高于丹参根及根茎中的量。因此,丹参茎叶、花序可作为获取丹酚酸类化学物质的重要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69.
祝蕾  严辉  刘培  张振宇  张森  郭盛  江曙  段金廒 《中草药》2021,52(13):4064-4073
根际是植物-土壤-微生物信息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是影响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重要因素。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品质形成至关重要。植物根系通过分泌有机酸、糖类、次生代谢物等物质特异性的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也能通过自身免疫系统和分泌抗生素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过程以及活性成分的积累,对于药用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土传病害防治、非生物胁迫应激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对根际微生物对药用植物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了解根际微生物与药用植物间的互作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从1981年10月至1986年10月,我科对94例四肢及脊柱的关节周围骨折,采用钢丝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术,收到优良效果。现把得以随访1~5年的72例,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72例中脊柱骨折8例,四肢骨折64例。本组四肢骨折共有7种部位,其中陈旧骨折6例,肿瘤切除后骨置换1例,详见附表。 72例中,男57例,女15例。年龄:各类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