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4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脊柱胸腰段位于胸段脊柱与腰段脊柱的交界处,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当脊柱受到外伤时,胸腰段椎体最容易受损。部分垂直损伤能量较小的患者,脊柱常表现为轻微的压缩骨折,且神经症状常不明显,临床中常忽视足够的医疗干预而逐渐演变为创伤后的后凸畸形。本院2007年5月~2010年8月收治未曾行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段椎体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9例,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微创Cable-Pin系统和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闭合性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创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30例(微创组),采用切开复位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30例(张力带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VAS评分、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54.3±9.8)min,较张力带组(48.5±6.1)min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P=0.100)。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6.8±2.7)周,较张力带组(11.5±1.2)周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0,P=0.001)。微创组术后前3个月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2、3、6、12、18个月膝关节功能屈曲度都大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18个月微创组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明显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在术后疼痛、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方面要优于切开复位改良张力带内固定。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6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联合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28例颈椎病患者,手术涉及二个椎间隙19例,涉及三个椎间隙9例,置换和融合为相邻间隙24例,非相邻间隙4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按Odom标准评定治疗效果。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85min;出血量50~300ml,平均1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呼吸困难,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步好转。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椎动脉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经过14~39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内置入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8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运动功能良好。术前JOA评分为10.3分,末次随访时为13.8分,平均改善率为52.2%;术前NDI评分为38.5分,末次随访时为22.3分,较术前显明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按Odom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14例,良8例,尚可5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联合应用可综合两种技术的优点,在彻底减压的同时,减可少固定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24.
椎管内神经鞘瘤14例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鞘的良性肿瘤,多发于周围神经干,在椎管肿瘤中亦不少见。我科自2001~2003年手术治疗14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全脊椎切除术后应用三种不同重建方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T9~L3脊柱标本,建立T12全脊椎切除模型.进行三种不同的前后方重建:(1)前方人工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2)前方人工椎体、钢板+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3)前方骨水泥-螺钉复合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非损伤性加载对完整标本和三种重建方式下的每个脊柱标本的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三种方法重建术后在4N载荷下T11~Ll各运动方向的平均运动范围均较完整标本小(P〈0.001),三种重建方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重建方式均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4年6月—2014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切口分泌物或脓液的细菌培养药物敏感实验结果。结果共培养分离出致病菌1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114株(65.9%),前3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32株(18.5%)、鲍曼不动杆菌28株(16.2%)、肺炎克雷伯杆菌21株(12.1%);革兰阳性菌(G+)54株(31.2%),前3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12.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5.8%)及表皮葡萄球菌8株(4.6%);真菌感染5株(2.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敏感性也较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结论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在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中均较常见,且革兰阴性菌较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更高,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钢缆钉(Cable-Pin)系统内固定微创治疗髌骨横行骨折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手术,使用Cable-Pin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横行骨折30例,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关节活动范围,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10~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2±1.4,术后4周为1.4±1.3。骨折愈合后28例患者实现了全膝关节活动,2例患者完全屈曲有10°缺失。结论:Cable-Pin系统对髌骨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8.
背景:胸腰椎退变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时,临床治疗棘手.采用椎体骨水泥灌注可增强椎弓根螺钉及脊柱稳定性.目的:观察椎体骨水泥灌注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稳定性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骨水泥灌注技术参数及固定节段选择对结果的影响.方法:39例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患者采用骨水泥灌注强化椎体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神经根松解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及术后6,12,24,36个月随访进行JOA评分,计算手术改善率;行X射线片及MRI检查,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与结论:置入螺钉过程中未发生因骨水泥渗漏、放热效应及毒性反应引起并发症;手术时间90~180 min,置入失血量600~1 000 mL,单椎体操作时间8-12 min;单椎体骨水泥用量3.5~5.0 mL.置入前JOA评分平均11分,置入后1年随访平均为23分,改善率6617%:末次随访平均25分,改善率77.8%.1例置入后2年发生固定节段上方椎体压缩性骨折.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和脱出;无断棒现象发生.结果提示,椎体骨水泥灌注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的稳定性,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Steel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断、基因检测、治疗及预后。方法 报道中国首例Steel综合征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回顾分析1993-2020年国外相关文献,探讨Steel综合征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弯与累及骨科其他相关畸形的诊治及预后。结果 本例为中国报道的首例Steel综合征患者,波多黎各血统以外Steel综合征的患者第7个家系,也是第4例复合异质性突变Steel综合征患者。外显子测序提示COL27A1基因(p.Pro705Ser和p.ASN1723Ser)存在2个复合杂合突变。该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尚未报道的蹼状颈及低发际线。患者全脊柱正侧位片X片提示脊柱侧弯,脊柱CT三维重建进一步证实存在T7-8,T9-11阻滞椎,完善术前检查后,患者行后路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节段T3-L1。患者恢复顺利,术后3个月、1年、2年门诊复查全脊柱正侧位示固定节段骨性融合良好,无近、远期并发症。检索到12篇国外文献共报道54例Steel综合征患者,其中波多黎各血统44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印度、沙特阿拉伯、瑞典、叙利亚、塞浦路斯等10例。患者可表现为身材矮小、长椭圆脸、前额突出、鼻前倾、双侧髋关节脱位、髋内翻或双侧髋臼浅、脊柱侧弯、弓形足、颈椎畸形等。髋关节复位不推荐作为Steel综合征合并髋关节脱位患者的治疗方法,而合并脊柱侧弯的Steel综合征患者需手术干预以阻止其加重。累及骨关节系统的其他畸形除影响其功能外,一般不需要手术干预。结论 Steel综合征作为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家族史、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等提供倾向性诊断,但最终确诊需要依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对于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应进一步研究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后典型引流管相关疼痛(TDRP)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接受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的336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引流管出肌点与L3、L4、L5、S1椎体平齐患者PLIF术后TDRP的发生情况及缓解方式。前瞻性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因腰椎退行性病变拟行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100例患者,随机选取患者一侧为L4组,另一侧为L5组:L4组引流管出肌点与L4椎体上缘平齐,L5组引流管出肌点与L5椎体下缘平齐,比较两组术后TDRP的发生情况及缓解方式、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敷料渗出和伤口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PLIF术后发生TDRP(n=65)和不发生TDRP(n=271)的患者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发热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1 d、术后3 d、出院时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36例患者中,PLIF术后引流管出肌点与L3、L4、L5、S1椎体平齐者分别为63、94、110、69例,术后TDRP发生率分别为0、5.32%(5例)、29.09%(32例)、40.58%(28例);65例术后发生TDRP的患者中,4例(6.15%)在拔除引流管后疼痛即缓解,5例(7.69%)在拔除引流管后通过改变体位疼痛突然缓解,39例(60.00%)在拔除引流管后经热敷理疗疼痛明显缓解(一般在2个月内缓解),12例(18.46%)在拔除引流管后通过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疼痛缓解,5例(7.69%)在拔除引流管后通过封闭治疗疼痛缓解。前瞻性研究中,L4组和L5组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2天伤口渗出情况及伤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5组39例(39.00%)患者TLIF术后发生TDRP,发生率高于L4组(4例,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91,P<0.01);L5组和L4组分别有71.79%(28/39)和75.00%(3/4)患者的疼痛症状可以通过热敷理疗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893)。结论 腰椎手术后引流管出肌点在平L5椎体水平及以下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TDRP的发生率较高,故建议腰椎术后引流管从L5椎体以上平面穿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