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腰椎退变性疾病常引起下腰痛 ,多数学者认为其始发因素是椎间盘的退变。自从Mixture和Barr首先报道并应用了腰椎间盘切除术以来 ,腰椎间盘切除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 ,腰椎间盘切除加椎体间融合术仍为治疗这一疾病的“金标准”。然而 ,椎体节段融合后将加速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从而导致新的病变 ,尽管新的诊断技术如脊髓造影、CT及MRI的不断应用使诊断的准确率逐步提高 ,但手术治疗的效果仍然不理想。这使人不得不探求解决和预防椎间盘切除术后和椎体融合术后各种问题的新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国内外众多学…  相似文献   
22.
腰椎退变性疾病常引起下腰痛,多数学者认为其始发因素是椎间盘的退变。自从Mixture和Barr首先报道并应用了腰椎间盘切除术以来,腰椎间盘切除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腰椎间盘切除加椎体间融合术仍为治疗这一疾病的“金标准”。然而,椎体节段融合后将加速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从而导致新的病变,尽管新的诊断技术如脊髓造影、CT及MRI的不断应用使诊断的准确率逐步提高,但手术治疗的效果仍然不理想。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成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外辅助应用CPM康复治疗,21例患者仅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5°,10°,8°,8°,2°和5°(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0.05)。结论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腰腿痛患者中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MRI)局限性高信号区(HIZ)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发生HIZ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因腰腿痛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628例.分析HIZ在年龄、椎间盘节段和椎间盘退变中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628例患者3140个椎间盘中,172例(27.39%,172/628 )206个椎间盘(6.56%,206/3140)存在HIZ.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HIZ的发生率分别为26.38%(86/326)和28.48%( 86/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40~49岁是HIZ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40.22%(72/179)].椎间盘节段存在HIZ的发生率:L1~2 0.80%(5/628)、L2~3 2.07% (13/628)、L3~42.07%(13/628)、L4~5 14.01%(88/628)、L5~S113.85%(87/628).有和无HIZ时椎间盘退变程度≥Ⅳ级者的发生率分别为49.03%( 101/206)及23.76%(697/2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节段与HIZ均具有相关性(r=-0.040,P=0.025;r=0.217,P<0.01;r=0.179,P<0.01).结论 腰腿痛患者中腰椎间盘MRI发生HIZ与年龄、椎间盘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椎间盘退变程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HIZ最常发生于L4~5和L5~S1节段,40~ 49岁是高发年龄段.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在增龄过程中SD大鼠髓核组织中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APLC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个月龄、12个月龄、24个月龄SD大鼠各8只,建立青年组、中年组和老龄组大鼠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椎间盘组织的退变;透射电镜检测髓核细胞中自噬体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髓核组织中Beclin-1和MAPLC3的表达.结果 大鼠增龄过程可较好地体现椎间盘的退变变化;不同年龄组大鼠髓核细胞中均有自噬体的表达;Beclin-1和MAPLC3在不同年龄组SD大鼠髓核细胞中均有表达(0.42±0.05,0.47±0.06,0.52±0.05;0.34±0.06,0.39±0.05,0.46±0.09),且老龄组表达均较青年组高(P<0.01).Beclin-1和MAPLC3 mRNA在不同年龄组SD大鼠髓核组织中均有表达(0.86±0.12,0.93±0.14,1.01±0.13;1.09±0.06,1.15±0.07,1.33±0.11),且老龄组表达较青年组表达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 自噬存在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且MAPLC3与Beclin-1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表达增加,提示自噬活性的增加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展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26.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椎体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患者中,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5例11椎和胸、腰椎椎体转移性肿瘤16例27椎。按WHO疼痛评分标准评估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7.8个月,1例失访,其余20例术后24h疼痛完全缓解率为60%(12/20),部分缓解率为25%(5/20);术后1周完全缓解率为75%(15/20),部分缓解率为15%(3/20),术后3个月1例因其他部位肿瘤死亡,1例疼痛症状加重;随访期末因其他部位肿瘤共死亡3例,2例疼痛症状加重。术后7例15椎发生骨水泥渗漏,但都未引起临床症状,无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缓解胸、腰椎肿瘤症状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IL-1β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软骨终板细胞,通过甲苯胺兰染色等方法鉴定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L-1β,用MTT测定不同时间点软骨终板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Fas、caspase-3表达的变化;RT-PCR检测蛋白聚糖、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50ng/ml、100ng/ml浓度IL-1β可抑制细胞增殖;10ng/ml、50ng/ml浓度IL-1β可促进Bax、Fas、caspase-3的表达,但仅浓度为50ng/ml时才可降低Bcl-2的表达;10ng/ml、50ng/ml浓度IL-1β可降低Aggrecan、Collagen IIa mRNA的表达。结论:IL-1β可抑制软骨终板细胞的增殖及基质合成,促进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从而促进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6例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诊治情况。26例中,21例血钠<130 mmol/L,合并肺部感染者(6例)或脑外伤者(5例)均血钠<130 mmol/L,且2例血钠<120 mmol/L。结果23例患者经补液、补钠或严格限水、适当补钠等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而死亡,2例放弃治疗时低钠血症仍无明显缓解。结论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程度与感染、脑外伤等有关;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或脑盐耗综合征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宜根据其不同发病机制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ModicⅡ型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腰痛合并单侧下肢放射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其中有ModicⅡ型改变30例(A组),无ModicⅡ型改变35例(B组),均行单纯椎板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患者腰痛程度.结果 两组术后临床症状都有明显缓解,随访12~36(20.6±7.5)个月,按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A组优10例(33.33%)、良17例(56.67%)、可3例(10.00%);B组优28例(80.00%)、良5例(14.29%)、可2例(5.7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A组(2.63±1.30)分,B组(1.09±0.5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dicⅡ型改变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遗留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合并ModicⅡ型改变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1月因合并ModicⅡ型改变的单节段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且需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椎体间融合术组(A组)和单纯髓核摘除术组(B组)。A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26~58岁,平均40.77±10.27岁,病变节段L4/5 17例,L5/S1 14例,采用后路单侧开窗、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入融合内固定术(简称椎体间融合术)。B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25~56岁,平均38.48±9.77岁,病变节段L4/5 15例,L5/S1 16例,采用传统的后路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简称单纯髓核摘除术)。两组病例数、男女构成比、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病变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6、12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完成术后6、12个月的Macnab疗效评估。结果:术后共54例患者(A组28例,B组26例)获得随访,腰腿痛均明显减轻。每组术后6、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A组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B组(P<0.05),但腿痛VAS评分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Macnab标准评价,术后6个月,A组优20例、良6例、可2例,B组优10例、良12例、可4例;术后12个月,A组优22例、良5例、可1例,B组优13例、良10例、可3例;A组优良率大于B组(P<0.05)。结论: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合并ModicⅡ型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