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目的 设计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并应用于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探讨导板及其设计对手术操作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适合使用手术导板的35例骨肿瘤患者,男21岁,女14岁;年龄6 ~ 67岁,平均22.7岁.恶性肿瘤14例,良性肿瘤21例.通过计算机完成个体化的手术和导板设计,同时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加工使用的3D打印设备分别包括:熔融沉积造型、光固化立体造型、三维印刷工艺以及选择性激光烧结,材料包括:ABS树脂、光敏树脂、石膏、铝合金.术前完成导板的加工、清洗、低温消毒后,按术前计划应用于术中,术后摄患处X线片或CT扫描验证肿瘤切除及重建情况. 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个体化设计和3D打印手术操作.其中采用光敏树脂17例,ABS树脂10例,石膏5例,铝合金3例;导板经骨面31例,经皮肤4例.除3例术中导板断裂患者使用常规方式手术外,其余患者均按术前设计完成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术后X线片或CT均显示肿瘤完整切除,重建位置良好. 结论 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能够适应骨肿瘤手术的个体化需求,在手术中能够准确还原术前设计;不同3D打印技术加工的导板各具特点,需要在术前设计阶段根据术式、加工方式等不同调整导板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采用经“Y”型软骨截骨髋臼挽救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TypeⅡ型骨盆尤文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经髋臼“Y”型软骨截骨、异体髋臼复合钢板重建、髋臼挽救术治疗8例骨盆TypeⅡ型尤文肉瘤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手术时年龄7~16岁,平均12.7岁。其中3例肿瘤位于“Y”型软骨上方,4例位于“Y”型软骨前下方,1例位于“Y”型软骨后下方;均为局部肿瘤,无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学诊断证实。化疗采用顺铂(CDP)、阿霉素(ADM)和异环磷酰胺(IFO)方案。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一个循环的新辅助化疗(即IFO-ADM+CDP-IFO),术后均接受三个循环的IFO-ADM+CDP-IFO和局部放疗;放射治疗覆盖时间内的化学治疗同期进行。3例采用传统切除重建手术,5例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接受了肿瘤的精确切除和重建手术。结果 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新辅助化疗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例为完全响应,6例为部分响应,1例为病情平稳。无一例患者被诊断为疾病进展。术后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7.8个月。 7例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为24~6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24个月1例患者死于肿瘤转移。两年生存率为100%,五年生存率为87.5%(7/8)。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为18~27分,平均25.4分。国际保肢协会影像学评分为76%~94%,平均90.1% 。结论 采用经髋臼“Y”型软骨截骨、异体髋臼复合钢板重建、髋臼挽救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TypeⅡ型骨盆尤文肉瘤,术后患者生存率高,可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Y”型软骨有可能是抵御肿瘤侵袭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43.
新型复合重建技术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型复合重建技术对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效果.方法 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对23例髋臼周围肿瘤患者行切除复合重建,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3岁(16~78岁).肿瘤类型:原发性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17例,其中软骨肉瘤7例、成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滑膜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转移瘤3例,其中甲状腺癌1例、乳腺癌l例、卵巢癌1例.术后对肿瘤控制和功能结果进行评定.结果 原发性恶性骨盆肿瘤中Ⅰ A期1例,Ⅰ B期5例,ⅡA期3例,ⅡB期8例,3例良性骨肿瘤均为Ⅲ期,原发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6.8个月(9~73个月);3例转移瘤患者生存期9.6~36.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4例,肺转移5例,死亡5例,术后无深部感染和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2例;坐骨神经不全损伤1例,股骨头假体脱位2例,螺钉松动3例,肢体短缩3例,其中植入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术后6个月MSTS功能评分平均为68%;随访5年以上的6例患者MSTs功能评分平均为62%.结论 新型复合重建技术可有效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同时可以较好恢复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稳定表达人骨形成蛋白—2(hBMP—2)基因的成纤维细胞是否具有体内诱导成骨能力。方法 构建置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BMP—2,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其导入NIH3T3细胞,通过G418馈选获得阳性克随,并继续培养4周,用细胞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hBMP—2基因在NIH3T3细胞内的稳定表达,并观察了稳定表达hBMP—2的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将稳定表达hBMP—2的成纤维细胞植入裸鼠肌袋内观察其体内诱导成骨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BMP—2,经细胞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转染pcDNA3—hBMP—2后的NIH3T3细胞内有大量hBMP—2mRNA的转录及其蛋白的稳定表达,稳定表达hBMP—2的成纤维细胞ALP活性显著上升,植入裸鼠肌袋内4周有大量软骨形成。结论 稳定表达hBMP—2的成纤维细胞具有体内诱导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45.
目的 研究高龄(70岁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术式选择。方法1992年至2003年对39例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扩大开窗髓核摘除部分椎管减压、半椎板切除椎管扩大减压髓核摘除或全椎板切除椎管扩大减压髓核摘除。结果 34例获得随访,平均3.3年,优良率为88.2%(30/34)。结论 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长,症状复杂,体征广泛,伴随疾病多。在控制伴随疾病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麻醉,行扩大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椎管扩大髓核摘除手  相似文献   
46.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手术之一,因为手术入路和手术创伤的原因,如果对病人的呼吸道未能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会对手术带来困难,甚至容易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通过对2002年—2004年颈椎前路手术178例病人进行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人178例,男108例,女70例,平均年龄53.2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1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5例,混合型颈椎病31例。2呼吸道管理2.1手术前心理准备手术前向病人讲明对呼吸道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既要消除病…  相似文献   
47.
物理诊断学教学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物理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针对这门课的特点,就课前集中准备、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强化体格检查、培养诊断思维、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提高物理诊断学教学质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单纯经后路椎体全切除、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5月至2008年8月对20例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单纯经后路椎体全切除、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9~52岁,平均35.6岁.损伤节段:T8 2例,T11 2例,T12 6例,L1 7例,L2 3例.所有患者均有局部压痛、后凸畸形及活动受限;骨折按AO分型均为A3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6例,B级9例,C级3例,D级2例.结果 所有患者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患者在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均有1级或1级以上恢复.术后X线和CT片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脊柱序列恢复正常.术前Cobb角平均为25.4°±4.6°,术后为2.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15,P=0.000).术前骨块椎管占位比例平均为78.6%±4.3%,术后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46,P=0.000).钛网位置倾斜2例,偏后2例.结论 单纯经后路椎体全切除、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既能将前后路手术优势结合起来,彻底减压和重建三柱的稳定性,又能使手术的创伤、出血和危险性降低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巨大骨软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35例巨大骨软骨瘤,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2~58岁(平均24.6岁),平均病程27.3月。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其中26例行CT检查;均行手术治疗,29例行单纯肿瘤切除,2例行肿瘤切除异体骨植骨,1例行肿瘤切除下胫腓关节融合,1例行肿瘤切除下尺桡关节重建,1例行全跟骨切除自体带血管腓骨移植,1例位于腓骨近端行瘤段切除。结果随访3~24个月,无复发和恶变。原有神经受压症状消失,移植骨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满意。结论巨大骨软骨瘤表现特殊,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术中注意保持骨缺损的修复,保持或重建邻近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总结足踝部腱鞘巨细胞瘤临床特点与治疗、预后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能指导诊断、治疗、预测预后的临床分型、分期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2009年期间21例足踝部腱鞘巨细胞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据此对足踝部腱鞘巨细胞瘤进行临床分型、分期。结果 21例患者以男性居多,患者平均年龄为38.0岁,肿瘤好发于右足(71.4%)以及滑膜关节周围(81.0%),半数以上患者以无痛性肿物为主要症状(61.9%),X线检查对关节受肿瘤侵犯的检出率低(66.7%),但MRI非常敏感(100%),病理检查提示大部分肿瘤细胞增生活跃(52.4%)。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将其分为两型:A型位于足踝部腱鞘周围;B型位于足踝部大关节周围。其中B型又划分为Ⅰ期:局限于包膜内;Ⅱ期:突破包膜局部浸润;Ⅲ期:弥漫侵袭并进入关节腔。21例病例中A型4例,B型17例(Ⅰ期6例,Ⅱ期9例,Ⅲ期2例)。对A型和B型Ⅰ期患者行边缘切除,B型Ⅱ期给予灶内切除和术后放疗,Ⅲ期在扩大切除的基础上辅以放疗。对所有病例经过平均119.6个月的随访,仅1例B型Ⅲ期患者于术后9月复发并恶性变,其余患者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足踝部的腱鞘巨细胞瘤包含生物学行为特点不同的两种亚型,根据临床资料对肿瘤进行分型、分期,可以很好地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