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骺阻滞诱导脊柱侧弯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利用动物模型反向证明骺组织生长潜能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可能性。方法 对 16只离乳的幼犬分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 ,行脊柱一侧的前后方骺切除及骨融合术 ,经过喂养 14周后 ,观察脊柱能否发生侧弯、侧弯程度以及畸形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16只动物中 13只动物达到预期效果 ,实验组动物脊柱畸形明显 ,并随时间进行性加重。第 14周时 ,实验组动物的平均Cobb角为37.0°± 6 .4 8° ;实验组与两个同期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1=0 .0 0 0 4 9,P2 =0 .0 0 0 2 7)。结论 幼犬实施前后路联合一侧骺切除和局部融合术可以造成脊柱侧弯。借助这种生长阻滞方法矫治婴幼儿和学前期先天性脊柱侧弯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刘虎  李承鑫 《武警医学》2021,32(8):691-694
 目的 探讨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 DS)患儿寰枢椎不稳定(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AAI)行颈后路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06至2018-11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DS伴AAI患儿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14岁,平均(6.9±3.1)岁。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片并行颈椎CT平扫+重建了解椎体、C1侧块、C2椎弓根发育情况及椎动脉(VA)情况,有脊髓受压表现的患儿进一步完善颈椎MR检查。术后定期随访复查颈椎正侧位及前屈后伸位X线片,行颈椎CT平扫+重建了解寰枢椎对位、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寰齿前间距(atlas-dens interval, ADI)及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 SAC)数值。结果 术后随访1.6~4.9年,平均(2.6±1.2)年。10例行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用枕骨板连接C1、2螺钉行枕-颈固定融合。ADI由术前的(7.0±2.1)mm减小到末次随访时的(1.4±0.8)mm(P<0.01),SAC由术前的(13.6±5.2)mm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19.0±3.0)mm(P<0.01)。术后第3及6个月定期行颈部CT检查,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融合。结论 对DS患儿伴AAI行后路C1、C2螺钉固定及枕骨板等内固定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及不同类型后凸截骨方式的选择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16岁,平均(7.6±3.8)岁。记录患者的后凸类型、截骨方式及固定节段;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节段性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情况,记录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24~108个月,平均(37.9±10.2)个月。Ⅰ型后凸19例,Ⅱ型后凸16例,Ⅲ型后凸13例。采用Ponte截骨9例,经椎间隙截骨5例,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13例,SRS-Schwab 4级截骨8例,全脊椎切除(vertebra column resection,VCR)13例。术前SK为(52.3±14.3)°,TK为(11.2±13.7)°,LL为(33.2±14.3)°,SVA为(21.9±13.6)mm;术后1个月时SK为(20.0±12.1)°,TK为(26.8±10.0)°,LL为(43.5±10.4)°,SVA为(-24.0±19.1)mm;与术前相比,术后SK、TK、LL及SVA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SK为(19.4±13.4)°,TK为(23.9±6.0)°,LL为(41.9±9.4)°,SVA为(-17.6±15.3)mm,与术后相比均未见明显矫正丢失。1例出现后凸矫形部分丢失,1例出现冠状面近端Adding-on,均未行翻修手术。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截骨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并发症较少。具体截骨方式需要根据后凸类型及程度决定,对于Ⅰ型后凸可选择Ponte截骨、SRS-Schwab 4级截骨或VCR截骨;Ⅱ型后凸可选择经椎间隙截骨、PSO截骨或SRS-Schwab 4级截骨;Ⅲ型后凸可选择PSO截骨或SRS-Schwab 4级截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搜集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腰椎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6±2.3)岁;病程范围为3~10个月,平均病程为(5.6±1.5)个月。所有患儿随访时间达36~48个月,平均(41.2±3.4)个月。分析患儿术前及术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局部后凸角、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ESR值为(20.2±5.8)mm/1h,较术前[(50.2±13.3)mm/1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8,P<0.01);CRP值为8(2,10)mg/L,较术前[20(4,30)m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2,P<0.01);Cobb角为(11.6±3.7)°,较术前[(25.2±6.7)°]明显改善(t=10.334,P<0.01);腰椎后凸角为(35.6±5.4)°,较术前[(15.2±4.7)°]明显改善(t=23.500,P<0.01)。术前共有54例患儿(79.4%)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变,术后末次随访时降至8例(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24,P<0.01)。患儿术后植骨融合均达到Bridwell Ⅰ级标准,融合率达100%,融合时间为3~11个月,平均为(6.6±2.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共有4例(5.9%)发生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在使用抗结核药品有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腰椎结核患儿腰椎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植骨融合率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Proteus综合征为一罕见的病因不明的先天性疾病,是一种错构瘤类畸形疾病,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由于对该疾病自然史尚不明确,因而其诊断与治疗均存在挑战性。本文报道1例临床表现较为典型的Proteus综合征患儿,并探讨该综合征诊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空气洁净技术来改善制剂操作环境的空气洁净度,对防止微粒污染、提高输液澄明度、杜绝热原反应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近年的文献报道和实地考察,目前医院的灭菌制剂室净化设施和装置不完善,尚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特作如下讨论,以供同行研究。1.无菌室(洁净室)在制剂操作中,人及物的活动路线应是由低洁净度进入高洁净度室。要使无  相似文献   
17.
干燥硫酸钙(煅石膏)Calcii Sulfas Si-ccus(CaSO_4·1/2H_2O)为骨科固定剂,往往因包装不好及存放时间稍长,达不到医疗使用的目的.我院自制的干燥硫酸钙供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罗道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inus hisl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1969年Rosai和Dorfman对其做了详细描述,并正式命名为Rosai-Dorfman病或SHML。至今病因仍不明确,典型表现为双侧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伴有发热,约43%的病例累及结外器官,最常见的结外部位是头颈部、皮肤、软组织、鼻腔和眼眶、骨骼、肾脏、唾液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结外骨骼病变极为少见,约占总发病的2%,而累及脊柱的病例罕见,容易误诊。我们收治1例孤立的胸椎原发RDD并出现了压缩性骨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伴不平衡型骨盆[即脊柱畸形研究学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分型5和6型]患者中手术复位及重建腰骶前凸对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手术治疗的23例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男2例,女21例,年龄9.6±2.4岁。均为L5滑脱,术前均伴有骨盆后倾。SDSG分型5型21例,6型2例。均行减压复位腰骶后凸矫正内固定融合术。测量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L5倾斜角(L5 slope,L5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滑脱程度(slip percentage,SP)、SDSG发育不良腰骶角(SDSG dysplastic lumbosacral angle,SDSG-dys LSA)、Boxall′s滑脱角(Boxall′s slip angle,BSA)、Dubousset′s腰骶角(Dub-LSA)、腰骶后凸角(kyphotic Cobb angle,k-Cobb)。根据术后1年时骨盆旋转情况分为术后平衡型骨盆组和不平衡型骨盆组,对比两组患者后凸改善、滑脱复位率及近端固定椎的差异。结果:随访26±11个月(13~48个月),术后1年时PI无显著性改变(P0.05),SS及Dub-LSA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PT、L5S、LL、SP、SDSG dys-LSA及BSA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减少(P0.05);k-Cobb由术前11.6°±12.8°改善至-11.5°±16.3°(P0.05);滑脱复位率为(85.5±16.4)%。术后1年时23例患者中有5例(22%)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平衡组患者滑脱复位率显著性高于不平衡组(90.9%vs. 76.2%,P0.05),两组腰骶后凸改善及近端固定椎位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手术治疗儿童SDSG5/6型发育不良性腰骶滑脱可有效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部分患者可从不平衡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且骨盆平衡的改善与滑脱复位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生物力学理论在脊柱内固定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目的:对脊柱椎弓根螺钉应用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01/2010-10 CNKI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或"Pedicle Screw,Biomechanic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最终入选4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力学不仅为内固定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测试和评价新设计内固定器效果的最终依据和标准.文章结果显示椎弓根螺钉植入点、植入方向、螺钉大小、螺钉形状、螺钉材料对脊柱生物力学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