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肚皮舞、跑步机、动感单车、有氧健身操、形体训练操、球操、瑜伽等。是健身房里最常见的运动方式。但如果训练方法不正确,就极有可能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里介绍一些健身房运动时常见的腰部损伤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腰椎后路短节段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像学变化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8年6月2010年9月间所有行L4、5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L3、4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interspinous spacers,ISPs)病例共22例(Topping-off组,简称T组。Topping-off手术,即加顶技术,指PLIF联合近端节段ISPs手术),2007年1月2010年9月间所有行L4、5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L3、4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interspinous spacers,ISPs)病例共22例(Topping-off组,简称T组。Topping-off手术,即加顶技术,指PLIF联合近端节段ISPs手术),2007年1月2008年5月间行L32008年5月间行L35PLIF手术者共30例(Rigid Fixation组,简称R组)。采集患者围手术期数据,测量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及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和MRI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随访时间、围手术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位X线片两组L2、3椎间隙前缘高度均略有增加、后缘高度和平均高度均略有降低、腰椎前凸角均增大,T组与R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前凸角度T组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2、3椎间隙中立位角度和过伸位角度均增大、R组增大较T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L2、3椎间隙过屈位角度和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均增大,R组与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位角度R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T组L2、3无影像学ASD征象;R组有1例L2、3椎间盘高度下降>20%,2例L2、3椎间ROM>10°,诊断为影像学ASD。末次随访时,T组MRI T2相L2、3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有2例升高1级,R组有8例升高1级、2例升高2级(包含X线片诊断ASD的3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Topping-off手术和PLIF手术的安全性和创伤性相似;术后25PLIF手术者共30例(Rigid Fixation组,简称R组)。采集患者围手术期数据,测量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及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和MRI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随访时间、围手术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位X线片两组L2、3椎间隙前缘高度均略有增加、后缘高度和平均高度均略有降低、腰椎前凸角均增大,T组与R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前凸角度T组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2、3椎间隙中立位角度和过伸位角度均增大、R组增大较T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L2、3椎间隙过屈位角度和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均增大,R组与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位角度R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T组L2、3无影像学ASD征象;R组有1例L2、3椎间盘高度下降>20%,2例L2、3椎间ROM>10°,诊断为影像学ASD。末次随访时,T组MRI T2相L2、3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有2例升高1级,R组有8例升高1级、2例升高2级(包含X线片诊断ASD的3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Topping-off手术和PLIF手术的安全性和创伤性相似;术后25年内,Topping-off手术与PLIF手术相比,可能有助于延缓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分析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翻修手术的原因。[方法]2009年3月~2013年10月,11例接受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Wallis或Coflex)手术的患者于2010年12月~2016年12月因多种原因行翻修手术,初次手术及翻修手术均在本科完成。其中包括9例男性和2例女性,初次手术平均年龄57岁(26~77岁)。对比分析两次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及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资料。[结果]两次手术平均间隔3.75年。通过对临床及影像资料的分析,翻修手术的可能原因包括:不恰当的手术适应证、相邻节段病、棘突骨折或骨吸收以及慢性感染。其中,不恰当的手术适应证又包括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明显的局部节段不稳定、腰椎侧弯及严重骨质疏松。[结论]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Wallis或Coflex)不恰当的手术适应证包含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明显的局部节段不稳定、腰椎侧弯及严重骨质疏松。在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置入术后,相邻节段病、棘突骨折或骨吸收以及慢性感染的问题应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于手足,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而颈椎受累(cervical spine involvement,CSI)程度仅次于手部,尤其是上颈椎,有报道指出RA累及颈椎的发生率高达86%~([1]),因此既往关于CSI的研究广泛、概念明确且具有详细的诊疗策略,但RA患者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则缺乏相应的指南和参考数据~([2])。抗RA生物制剂的出现使得RA相关CSI发生率逐渐减少,但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Topping-off术对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经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有效性后分别建立2种手术模型:(1)L4/L5节段融合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模型,(2)L4/L5节段融合及L3/L4节段植入棘突间固定装置(interspinous spacer,ISP)的Topping-off模型。分别对两者L1椎体上终板施加500 N垂直压缩载荷以及10 Nm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旋转力矩载荷,观察L3/L4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压力、小关节应力及L3、L4棘突应力情况,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椎体相对位移、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压力、双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L3、L4椎体棘突应力大于PLIF模型(P<0.05)。在左侧屈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L4节段左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结论:Topping-off术能够降低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和小关节负荷,具有潜在的预防融合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 :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后,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和颈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取8具山羊颈椎标本(C2~C7),先后制成:C4/C5椎间盘髓核切除、C4/C5Solis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C4/C5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模型。在非破坏方式下依次检测和评价颈椎在前屈、后伸、左侧弯方向的载荷及移位情况,计算位移-载荷均值并绘图比较。结果C4/C5椎间盘髓核切除后颈椎的前屈运动增加40%(P<0.05),后伸运动增加31%(P<0.05),侧弯运动增加32%(P<0.05);C4/C5Solis颈椎融合器(cage)植入和C4/C5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各方向运动均明显减少,增强了这三个方向上的稳定性。结论在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时,椎间植骨加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和Solis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均能够提供良好的颈椎稳定性,但后者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故基本可以替代钛板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