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股骨LPFP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结果术后随访4-25月﹙平均10.3月﹚,应用Sanders评分标准:优20例,良6例,一般1例,差2例,优良率89.66%。结论股骨LPFP钢板治疗老年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内固定的一个很好补充,操作简单,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和可调性Cem-Ostetic^TM人工骨浆对管状骨骨不连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8只,在双侧前臂桡骨中上段截除1.5cm骨段(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制成骨不连模型。取其中24只,一侧桡骨作实验侧,骨不连处填入复合PRP的人工骨浆;另一侧为对照侧,仅填人人工骨浆,另外4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术后第2、4、8和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测等手段观察桡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的新生纤维组织和骨组织均主要集中在截骨端,实验侧新生组织略多于对照侧。第4、8周,实验侧人工骨表面及孔隙内被大量新生骨组织覆盖和填充,人工骨与宿主骨桥接紧密;对照侧的新生骨组织主要限于人工骨两端,且相对实验侧较幼稚。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再通;对照侧断端间新骨形成骨桥,但尚未见到髓腔再通,空白对照组均未见骨痂。结论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和可调性Cem-Ostetic^TM人工骨浆对管状骨骨不连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近1年深圳市龙岗区工伤中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找出可能造成工伤中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策略。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在深圳市社保局工伤鉴定办鉴定的工伤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在226例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病例中,男性占87%(197例)。20—40岁组为主要发病年龄组(占82%),受伤种类以高处坠落、摔倒、重物砸伤、车祸及机器压伤为主,建筑、家私业(木工)为发生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的主要行业。结论为提高干预效果,针对深圳市龙岗区工伤中骨科多发性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建议采用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和教育干预“四管”齐下的综合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SRY相关高迁移组box基因9(SOX9)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促进腱骨结合处愈合的生物力学作用。方法: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共3组,每组12只。其中A组为SOX9组:使用SOX9注射腱骨结点处;B组为CTGF组:使用CTGF注射腱骨结点处;C组为单纯对照组。三组动物均行动物试验并分别于术后4周、8周及12周行生物力学测定,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术后4周、12周,A、B组的横截面积均低于C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8周、12周,A、B组的拉断负荷及极限拉应力均高于C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OX9以及CTGF组能够促进腱骨结合处的早期愈合,并能够增加其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探讨经骨折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01年12月~2006年6月收治的71例单椎体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行跨骨折椎的4钉固定术(A组)28例,包括骨折椎椎弓根固定的6钉固定术(B组)43例。随访13~34个月(平均27个月),分别从病人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及额状面Cobb角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伤椎高度:术前、术后比较U2.58,P0.01,表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额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术前、术后比较t2.807,P0.01,表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骨折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切实可行及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非骨水泥假体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在翻修术特别是在失败的骨水泥型假体翻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仍有待观察。
  目的:观察以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的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的中期效果。
  方法:对1997年11月至2013年2月以非骨水泥假体对失败的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翻修的41例(47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翻修骨水泥柄24髋、骨水泥臼23髋。随访X射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分析假体生存率。
  结果与结论:共33例38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4.8年,患者的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4分(11-66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5分(55-9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36髋(95%)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2髋发生骨溶解并假体移位(股骨1髋,髋臼1髋)需要再翻修;9髋发生异位骨化(24%)。聚乙烯衬垫年平均磨损量为0.08 mm(0-0.25 mm),磨损率仅与外展角变化存在相关性(P <0.01)。以影像学证明假体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非骨水泥假体7年总体存活率为89%,其中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的存活率分别为93%及92%。提示用非骨水泥假体对失败的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并达到令人满意的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测量值在鉴别腰椎间盘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残留髓核、凝血块、明胶海绵等)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4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5岁,平均50.6岁。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检查,测出椎间盘髓核突出影的CT值(模拟术后残余髓核的CT值)。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由同一组医生行腰椎间盘突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髓核摘除后,一组将明胶海绵卷成长柱形,放置于硬脊膜外髓核切除部位进行止血,即为明胶海绵组;另一组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止血后关闭伤口,即为凝血块组。术后1周行CT扫描,测量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分别对明胶海绵组和凝血块组术前与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进行比较,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髓核组织的CT值为43.70~66.70HU。明胶海绵组术后1周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为(23.00±3.36)HU,与术前髓核组织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2,P=0.00)。凝血块组术后1周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为(25.60±6.75)HU,与术前髓核组织影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P=0.00)。明胶海绵组及凝血块组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6)。结论CT值测量对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的性质具有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DHS、解剖型钢板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三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即DHS组、解剖型钢板组和髋关节置换组,每组各16例。对比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前后Harris功能评分及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血小板以及D-dimer等情况。结果 DHS组及解剖型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均显著低于关节置换组(P<0.05)。三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血糖、血小板、D-Dimer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HS组及解剖型钢板组D-Dimer显著低于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术后D-Dimer增高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监测指标,DHS及解剖型钢板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风险相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总结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16例,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16例腰腿疼症状消失,经JAO评分,优7例,良6例,可3例。结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大多需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在于充分减压,扩大神经根管。  相似文献   
20.
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的困难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瞄准器引导下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困难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总结2002-2006年安装交锁髓内钉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造成远端锁钉困难的原因.结果 89例一次锁钉成功,15例出现远端锁钉困难,其中髓内钉选择不当2例,入针点不当3例,分段扩髓4例,定位杆安置不当6例.一次锁钉成功率为85.6%.结论 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困难的原因较多,必须重视各个环节.在安装交锁髓内钉时应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手术,操作仔细,避免强外力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