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21.
目的:探讨和归纳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心源性(cardioembo-lism,CE)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梗死灶分布特点。方法对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且 TOAST 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 组)和心源性脑梗死(CE 组)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2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及入院时的 NIHSS 评分进行对比,同时对2组患者的梗死灶在 DWI 上的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LAA 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 CE 组小(P =0.001),且以男性居多(P =0.000)。LAA 组患者中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较 CE 组多(P 值均为0.000)。吸烟史2组间无明显的差异(P =0.275)。CE 组既往有脑卒中史的患者更多(P =0.016)。CE 组患者入院时 NIHSS 评分明显高于 LAA 组(P =0.000)。LAA 组单发病灶病例数明显多于 CE组(P =0.025),但 LAA 组和 CE 组组内均以多发性病灶更为常见(分别占各组总病例数的76.1%和88.9%)。CE 组多发病灶主要为穿支动脉梗死加皮层梗死(PAI+PI)和皮层梗死加皮层梗死(PI+PI)两种表现形式,其中 PAI+PI 要明显多于 LAA 组(P =0.000),CE 组无患者出现分水岭区(BZ)梗死,而 LAA 组多发病灶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分布形式的组合。结论LAA 与 CE 所致的前循环脑梗死不论在临床特征及梗死灶的分布特点上均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异有助于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对两者进行初步鉴别,以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1,PAR-1)激活剂SFLLRN对体外培养的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明确凝血酶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可能机制。方法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SFLLRN或凝血酶,应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SFLLRN或TM对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的变化。结果 SFLLRN加入后1h内皮细胞开始收缩,细胞面积变小,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收缩程度具有时间依赖性,至12h时细胞面积仅为处理前的20%。凝血酶加入培养液后,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方式与SFLL-TRN组相似。SFLLTRN孵育后6h,内皮细胞MMP-2的表达水平开始增加,24小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与TM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凝血酶通过激活PAR-1,使内皮细胞发生收缩,促进MMP-2表达,是凝血酶增加BBB通透性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3.
曾艳平  肖哲曼  孙瑞迪  卢祖能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17(1):63-64,I0001,I0002,F0003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运动神经元(MN)系统的变性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均不明确;因此也无有效治疗措施。本文将主要回顾近年来有关ALS病因、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并简要概述临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蓬溪县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干预),每组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FPG、2hPG、HbA1C、胰岛素日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FPG、2hPG、HbA1C、胰岛素日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胰岛素剂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25.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与其他亚型相比,具有较高的卒中再发风险。ICAS 常见于黑人、印度人、西班牙人、亚裔以及一些阿拉伯人,由 ICAS 导致卒中的发生率也高于白种人[1-2]。治疗这种高危疾病的新方法包括强化危险因素的管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对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高危患者在预防卒中再发方面,积极药物治疗优于支架植入术。未来进行临床试验的其他治疗包括缺血预处理、单纯血管成形术、间接外科旁路手术、新型抗凝剂(直接凝血酶或Ⅹa 因子抑制剂)等。现将 ICAS治疗方面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比较泪道激光术后药物灌注与留置泪道引流管两种方法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Nd:YAG激光疏通泪道,A组38例40眼,激光疏通泪道后联合新型泪道引流管留置3mo。B组45例49眼,激光疏通泪道后注入典必殊药膏。术后随访3~6mo,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泪道激光疏通术后留置泪道引流管与药物灌注,两种方法均有明显效果。治愈33眼,治愈率82.5%,好转4眼,好转率10.0%,总有效率92.5%;B组:治愈21眼,治愈率42.9%,好转13眼,好转率26.5%,总有效率69.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291,P<0.05)。结论:泪道激光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安全有效,联合留置新型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方法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神经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颅内注入单纯疱疹病毒(HSV)-1建立HSE模型,治疗组给予卡托普利(50 mg/kg·d)治疗。使用二氢乙啶测定脑组织内活性氧(ROS)的产生量。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病侧脑组织MMP-9蛋白进行检测。用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水含量。病毒感染后5 d对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与正常组(31.57±1.99)比较,对照组(95.75±3.45)脑组织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38.39±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O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正常小鼠脑组织中可见MMP-9少量表达。病毒感染后5 d,对照组脑组织中MMP-9表达明显增强,血管周围表达增高明显。治疗组较对照组MMP-9表达明显减低。与正常组[(77.4±0.5)%]比较,对照组小鼠脑组织水含量[(82.8±0.6)%]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78.5±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组织水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3.47±1.06)显著高于对照组(2.60±1.12)(P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卡托普利能减少脑炎后MMP-9的表达,减轻脑水肿,改善HSE的神经功能转归。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对脑梗死后动脉生成的影响。方法 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bFGF基因修饰BMSCs,获得稳定转染bFGF的BMSCs。脑梗死后1 d立体定向移植至梗死灶周围。术后14 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梗死灶周围微小动脉,并采用MCID计算机成像分析系统测量微小动脉的密度及直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MSCs组及bFGF-BMSCs组微小动脉密度及直径明显增加(P<0.05),且bFGF-BMSCs组微小动脉密度及直径显著高于BMSCs组(P<0.05)。结论 bFGF修饰的BMSCs可有效促进脑梗死后动脉生成。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肌活检)的病理表现并结合临床、电生理、肌肉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在肌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行肌活检的56例患者,分析肌肉病理学与人口学、肌电图、肌肉磁共振、血清肌酸激酶、相关抗体和基因检测的相关性,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①男36例,女20例,年龄5~69岁、平均年龄(39.2±18.6)岁; ②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者占83.6%(46/55),其中6例合并强直电位,6例合并神经源损害; 可疑肌源性损害12.7%(7/55); 单纯神经源性损害1.8%(1/55); 正常1.8%(1/55); ③肌肉磁共振异常率87.9%(29/33); 肌酸激酶升高者60%(33/55),中位823[349, 2505.5] U/L; 4例进行肌炎相关抗体检查者3例异常; 17例进行基因检查者12例提示肌病诊断,其中仅6例家族史阳性; ④通过肌肉组织病理检查并结合临床、抗体和基因检测80.4%的患者(45/56)能够明确肌病诊断,明显高于肌活检之前(23.2%)(P<0.01)。结论 肌活检能明显提高肌病的准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各型对治疗的反应。方法 收集本院近期确诊的脂质性肌病患者3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电图、肌肉病理活检光镜和电镜下表现及药物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变异性较大,但均有肌肉无力; 血清肌酸激酶的升高程度与临床症状的轻重无关,与疾病的类型也无关; 肌电图均表现为典型的肌源性损害或合并神经源性损害; 肌肉活检光镜和电镜下都可见大量脂质沉积; 核黄素敏感的LSM预后相当好,其他治疗也有一定疗效。结论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各异,肌电图仅能定位在肌肉损害,主要还得依靠肌肉活检,并且电镜更有助于诊断,疗效各型不一,有条件最好进行基因检查进行分型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