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76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949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1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输尿管硬镜经术中胆总管切开处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电视输尿管硬镜经术中胆总管切开处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一次性取净28例(93.3%),2例基本取尽,有效率100%。手术时间30~75 min,平均45 min。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应用输尿管硬镜经术中胆总管切开处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不仅微创、高效、快速,而且安全可靠,是术中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86例AP患者行CT灌注成像检查,根据Balthazar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管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以及血尿淀粉酶(AMY)、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比容(HCT)等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将各灌注参数与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AP患者中,BF与BV值随Balthazar分级增高而逐渐下降,且重症AP患者BF与BV值明显低于轻症AP患者(P=0.013,0.025),而MTT及PS值变化趋势不明显(均P>0.05);血尿淀粉酶在病程早期升高,进展为重症AP时开始下降,而CRP与HCT值随Balthazar分级增高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患者BF,BV与HCT明显负相关(r=-0.515,r=-0.624,均P<0.05)。 结论:灌注参数BF,BV与生化指标HCT具有相关性,故螺旋CT灌注扫描对AP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鼻肠减压管(ND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56例SAP患者分为鼻肠减压管组(观察组)和普通鼻胃管组(对照组),各28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减压引流量、腹部胀痛缓解时间及转归,以及实验室检查项目和APACHE II及Binder合并症评分的动态变化。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前者日平均胃肠减压引流量增多,腹胀痛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中转手术率降低(均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PS)及乳酸脱氢酶(LDH)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APACHE II及Binder评分从住院后第2~8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直至第10天两组水平接近(均P>0.05)。 结论:NDT的应用可显著改善SAP患者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外科手术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瘤并肝转移的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回顾1例肝转移性胰高血糖素瘤患者2次入院临床资料,结合患者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后病史,分析该病治疗的方式选择和预后。结果:该例肝转移性胰高血糖素瘤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明确诊断后,行超声刀肝右后叶切除+肝左叶肿瘤局部切除+胆囊切除术后好转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恢复良好。结论:胰高血糖素瘤术后可并发肝转移,手术治疗为有效手段,预后较好,必要时可行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胰腺癌Panc-1细胞体内外生长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10,100 μmol/L)汉黄芩素作用胰腺癌Panc-1细胞24 h,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将20只荷Panc-1细胞移植瘤裸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汉黄芩素组(汉黄芩素60 mg/kg,1次/d),吉西他滨组(吉西他滨150 mg/kg,1次/周)与联合用药组(汉黄芩素+吉西他滨),连续给药2周并停药7 d后,比较各组移植瘤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与无处理的对照细胞比较,3个浓度汉黄芩素处理后的Panc-1细胞OD值均明显降低,凋亡率均明显升高,且均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汉黄芩素组,吉西他滨组与联合用药组移植瘤的生长均被明显抑制,抑瘤率分别为24.8%,30.5%,66.1%,联合用药组的抑制率明显大于两个单药组(均P<0.05),但两单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治疗组肿瘤组织CD31(反映MVD)与VEGF的表达均明显减少,且吉西他滨组,汉黄芩素组,联合用药组减少程度依次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汉黄芩素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凋亡;能一定程度抑制胰腺癌在体内的生长,并增加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该作用的机制部分与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66.
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肝切除的52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精细肝切除术23例,传统肝切除术29例。 结果:5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顺利康复,术中及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发生。精细肝切除组与传统肝切除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延长[(128.0±25.7)min vs.(100.9±20.4)min](P<0.05),术中出血、输血例数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0±1.5)d vs.(8.6±1.5)d](P<0.05),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277.5± 189.3)U/L vs.(960.0 ±635.0)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峰值[(254.2 ±191.4)U/L vs. (838.5±677.1)U/L]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8.7% vs. 31.0%)(均P<0.05)。 结论: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较传统肝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7.
目的:为探讨临床病理学因素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同期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方法:纳入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做颈淋巴结清扫的过程中,同时行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取样进行临床研究,比较其与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多灶性、有无甲状腺外侵犯、有无淋巴血管侵犯,第6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甲状腺肿瘤直径>4 cm、肿瘤有血管淋巴侵犯、6区淋巴结转移>3个,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多灶性、有无甲状腺外侵犯无关(P>0.05)。 结论:临床病理学因素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关,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同期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对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18β-甘草次酸(GA)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GA或阿霉素(ADM)处理肝癌细胞(Hepa1-6)及正常肝细胞(AML-12)不同时间后,分析细胞的抑制情况及半数抑制浓度(IC_(50));根据IC_(50),选择合适浓度的GA处理Hepa1-6细胞一定时间后,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低浓度GA对两种细胞增殖均无明显影响,当GA浓度8μg/m L时,对两种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升高、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ADM所有浓度对两种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加,但随时间延长而减弱。GA对Hepa1-6细胞的IC_(50)低于对AML-12细胞的IC_(50),当药物作用48 h时,GA对两种细胞的IC_(50)的差值最大,而ADM对Hepa1-6细胞的IC_(50)在任何时间都高于对AML-12细胞的IC_(50);选择25μg/m L的GA处理Hepa1-6细胞48 h(该条件下,Hepa1-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50%,而AML-1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3.8%),Hepa1-6细胞的明显增加,且主要是早期凋亡(P0.05)。结论:GA能够抑制肝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关;在治疗肝癌方面,GA可能较ADM更为安全,毒副作用更小。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45例术后行FOLFOX4方案化疗联合CIK治疗的直肠癌患者(CIK+化疗组)临床资料,以同期术后仅接受相同方案的45例直肠癌患者(单纯化疗组)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并分析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化疗组比较,CIK+化疗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率明显升高(82.2%vs.33.3%,P0.05);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31.1%vs.22.2%,P0.05),但疾病控制率明显增加(77.8%vs.51.1%,P0.05);1、2年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100.0%vs.97.8%;93.3%vs.80%,均P0.05),但1、2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升高(86.7%vs.62.2%;62.2%vs.40%,均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6.7%vs.53.3%,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CIK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疗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2012年收治的58例胰腺体部及体尾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局部切除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治疗后配合化疗,对照组仅接受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生存情况并分析预后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客观有效率(44.9%vs.6.9%)、疾病控制率(82.8%vs.55.2%)明显升高(均P0.05);半年生存率(79.3%vs.48.3%)、1年生存率(55.2%vs.17.2%)、平均生存时间(17.6个月vs.10.3个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增加(均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有无淋巴/血管转移是胰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可以采取手术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而言,采用局部切除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疗效良好,可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