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目的:总结骶骨转移瘤外科治疗的效果,探讨其手术指征及术后并发症。方法:2000年12月至2006年6月我院共收治61例骶骨转移瘤患者,其中有骶尾部疼痛和/或下肢疼痛者57例,有骶髂关节不稳活动时疼痛加重者35例;下肢肌力减退17例,大小便功能异常12例。均采取手术治疗,2例肿瘤位于S3以下者行肿瘤完整切除;24例肿瘤位于S3以上且无骶髂关节不稳者行肿瘤刮除、神经根松解术;35例肿瘤位于S3以上并且有活动后疼痛症状加重者行肿瘤切刮、神经根松解、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按照数字分级法(NR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术后对患者疼痛的缓解情况、神经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中大出血导致患者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切口愈合不良6例,首次清创后4例愈合,2例再次清创后愈合;神经损伤3例,术后出现下肢部分感觉运动缺失,随访期间无明显恢复;脑脊液漏4例,经绝对卧床、切口处加压包扎等措施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35个月。有疼痛症状者术前平均NRS评分为7.4分,术后平均为2.4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小便功能异常的12例患者中8例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3例和术前相比较变化不明显,1例症状加重;下肢肌力减退的患者中术后13例得到明显恢复,平均较术前提高2个等级。骶髂关节不稳行腰骶部内固定的35例患者中术后27例活动后疼痛明显改善。结论:对有明显症状的骶骨转移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受压神经的功能,恢复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影响骨肉瘤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肉瘤是原发于骨的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20年前即使采取截肢等破坏性的手术,其生存机会从未超过20%。自新辅助化疗、手术、辅助化疗应用于骨肉瘤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70%~80%。但是其中的强化化疗也使患者发生毒副作用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总结骶骨肿瘤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类型及相应危险因素,探讨骶骨肿瘤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为降低骶骨肿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年8月~2008年6月进行手术切除的30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类型、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骶骨肿瘤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及内脏损伤及术后大出血.切口局部发生延迟愈合的46例,占15.2%.深部感染31例,占10.3%,内脏损伤12例,占0.4%.术后伤口不愈合、术后伤口感染及内脏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大于10 cm、二次手术及放疗.术后11例患者出现大出血,其中7例患者经介入治疗病情稳定,2例患者伤口加压包扎,加快输血,病情稳定,2例患者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多发内脏转移及骨转移死亡.术后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大于10 cm、进行肿瘤切刮术及肿瘤累及S_2及以上.脑脊液漏患者18例,占0.6%,放疗及二次手术是出现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结论]充分了解骶骨肿瘤患者的手术风险因素有助于判断术后的情况,术前积极的防范及术后有效的预防及处理可以降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后路一期整块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后路一期整块全脊椎切除的手术经验、并发症和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2006年8月至2007年9月对9例脊柱肿瘤患者进行后路一期整块全脊椎切除术,病理诊断包括4例骨巨细胞瘤,1例尤文肉瘤,1例孤立性浆细胞瘤,3例孤立性骨转移癌。8例患者肿瘤位于胸椎,1例位于腰椎。4例患者术前接受了病椎的选择性节段动脉栓塞。所有病例术前均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进行评估,2例患者为间室内,7例为间室外。对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外科边界检查。采用Frankel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平均术中失血量5800ml,平均手术时间291min。2例患者获得广泛边界,其他为边缘性边界。1例术后血肿形成,1例脑脊液漏致胸腔积液,1例血肿形成合并脑脊液漏。随访14~36个月,平均25.8个月,在随访期内肿瘤无复发,2例转移癌及1例尤文肉瘤患者带瘤生存,1例转移癌死亡,4例无瘤生存。术后所有病例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或保持原有水平。结论:对具有适应证的胸腰椎肿瘤患者进行后路一期整块全脊椎切除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和功能恢复,但仍需要进一步随访并提高技术,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在成人恶性软组织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发生在骨的MFH临床上比较少见,组织形态学上与软组织来源的肿瘤一致,而其临床生物学特性与骨肉瘤接近,约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6%[1-2].  相似文献   
17.
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骨盆恶性肿瘤不同的切除、重建方式及并发症。方法1997年7月至2003年7月,收治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76例,男47例,女29例。软骨肉瘤31例、尤文肉瘤15例、骨肉瘤7例、淋巴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血管外皮瘤1例、骨髓瘤3例、骨巨细胞瘤13例。根椐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行Ⅰ区髂骨翼局部切除重建16例;Ⅲ区耻、坐骨局部切除9例;Ⅱ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与髋臼重建30例(人工半骨盆8例、马鞍式关节7例、肿瘤骨灭活再植 人工髋关节置换6例及肿瘤刮除 骨水泥填充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9例)及半骨盆截肢2l例。随访时间为16个月-6年。结果(1)21例行半骨盆截肢术的患者中4例局部复发(19%),原因为肿瘤累及骶髂关节的骶骨侧。25例行Ⅰ区或Ⅲ区肿瘤切除的患者中7例局部复发(28%),主要原因是切缘离髋臼太近。21例行Ⅱ区肿瘤切除髋臼重建的患者中4例局部复发(19%),与肿瘤巨大、切除边缘可能残留肿瘤有关。(2)行Ⅰ区或Ⅲ区肿瘤切除的患者,术后行走功能基本正常。行Ⅱ区肿瘤切除髋臼重建的患者,术后2个月能正常坐与持拐行走,半年后部分患者步态接近正常。(3)3例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余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率为90%。12例出现伤口并发症,8例需手术治疗。结论骨盆肿瘤切除重建的原则是首先完整切除肿瘤,其次考虑功能重建。髋臼重建方法的选择应权衡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影像学在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效果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约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20%,80%以上的病人在就诊时就已出现肺的微小转移灶.  相似文献   
19.
<正>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伴巨大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1961年由Lennert首先报道,1969年Rosai和Dorfman对该病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将其正式命名。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颈部无痛性巨大淋巴结肿大、发热及炎症性指标上升~([1、2]);好发部位为皮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尤文肉瘤细胞A673和树突细胞(DC)融合构建的肿瘤疫苗对尤文肉瘤细胞株A673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促融合剂PEG对尤文肉瘤A673细胞和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的树突细胞进行融合。利用细胞因子hGMCSF和hIL4从PBMC诱生DC,并对其表型进行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A673细胞,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DC,应用促融合剂PEG融合后光镜及电镜观察DC细胞和融合细胞形态,FCM检测融合效率,通过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免疫刺激活性。通过IFNγELISA法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量,通过51Cr细胞杀伤试验检测融合细胞对A673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FCM检测出从PBMC成功诱生出CD83、CD80、CD86及HLADR高表达的成熟DC。DCs/A673融合细胞的融合效率达到23%,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DCs/A673融合细胞有很强的免疫刺激活性。IFNγ分泌检测显示DCs/A673融合细胞组较对照组产生CTL水平显著增高。51Cr释放法检测融合细胞体外诱导抗原特异的CTL,融合细胞激活的CTL对肿瘤细胞系A673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DCA673混合组、DC组、A673组的CTL(P<0.05),作用较对照各组显著增强。结论DC与A673细胞融合体外致敏自体T淋巴细胞能生成抗原特异CTL对尤文肉瘤细胞A673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