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随着对颈椎病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康复锻炼,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取得满意效果。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某种原因,在治疗过程或康复锻炼中出现症状加重,患者拒绝再用原来的方法治疗,否定所采用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结合作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在兔腰椎横突间融合中的作用.方法 64只兔,随机分为自体髂骨组(ACB)、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组(Nano-HAC)、自体髂骨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混合组(ACB Nano-HAC)、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复合骨形成蛋白-2组(Nano-HAC BMP-2),行腰5-6横突间融合,2、4周行影像学、手触、组织学检查,6、10周除行以上检查外,还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ACB组6周4例,10周5例融合Nano-HAC组无1例融合IACB Nano-HAC组6周3例,10周4例融合Nano-HAC BMP-2组4周1例,6周5例,10周6例融合。生物力学表明单独应用Nano-HAC融合效果不佳。而ACB Nano-HAC、Nano-HAC BMP-2融合效果与ACB融合效果相同。组织学观察ACB组以膜内化骨为主;Nano-HAC组Nano-HAC颗粒早期被吞噬、降解、成骨IACB Nano-HAC组为ACB和Nano-HAC单独植入表现,无相互促进作用.Nano-HAC BMP-2组2周即有大量新生骨基质形成,6、10周时有成片状成熟骨基质形成.结论 Nano—HAC材料具有快速生物降解性、优良骨相容性、高效的骨传导性,更有利于被利用成骨,是优良的骨生物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93.
1病例报告例1男,45岁,四肢麻木、乏力、二便障碍1个月,加重 20 d,于 1997年 6月 9日入院。查体:颈椎后伸活动稍受限,C,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双手屈指肌力Ⅳ,股四头肌Ⅵ,股二头肌、伸姆长肌、胫前肌Ⅲ,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四肢生理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颈椎MRI示:C_5,6椎间盘突出,脊髓前缘受压,局部变细,颈椎管狭窄。 入院4d后局麻下行颈椎前路环锯法减压术,在 C_5,6间隙打入准心,估人 0.8~1.0cm时,双下肢感觉、运动、反射全部消失。立即退出环锯,给…  相似文献   
94.
腰推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是肯定的,而且手术的病例不断增加,同时也发现少数失败的病例,有的需再次手术治疗。其中失败病例的原因之一是手术者在手术时定位的错误而造成的。自1956年5月至1992年10月我院手术的病例中有9例因手术定位错误而再次手术的。这些病例在首次手术后症状都未缓解,有的甚至术后症状加重而要求治疗。为了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  相似文献   
95.
1991年1月~1994年1月,我们对因注射药物而致双侧臀大肌挛缩的患儿10例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12岁。平均6.7岁。病史1~10年,平均5.5年。10例中因患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注射青霉素药物者8例,因患肝炎注射多种药物者1例,因肝功能不正常注射维生素类药物者1例。注射药物时间1~4个月。主要表现:走路时呈八手脚,不能快跑,蹲下时需将两膝分开,髋伸屈正常,而内收、内旋受限,臀部凹陷,可触及硬束条,骼关节正位X线片表现为股骨外旋,小粗隆突出。经手术治疗出…  相似文献   
96.
本文报告8例肢体假性动脉瘤,除2例为医源性外,均为外伤所致。受损血管:股动脉3例,肱、胫前动脉各2例,指总动脉1例。其中1例曾在外院误诊为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瘤体切除加血管结扎5例,瘤体切除加大隐静脉移植3例,平均随访6年,除1例术后1年死于肾功能衰竭外,7例肢体功能正常。讨论外伤性肢体假性动脉瘤均有明确的肢体损伤史。主要特征是逐渐增大的搏动性肿块、疼痛及明显的收缩期血管杂音;压迫近端动脉,瘤体可缩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骨矫形术治疗遗传性运动和感觉周围神经性疾病(HMSN)的疗效。方法:应用临床、电生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研究由HMSN V型所致进行性双足畸形。结果:HMSN V型临床表现为双足呈马蹄内翻畸形、腓骨肌萎缩并伴有脊髓椎体束征;电生理学检查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不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弱,上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腓肠神经光镜和电镜检查为髓神经纤维,其数量和无髓纤维的直径减少,神经轴索和髓鞘再生。结论:对该病的外科治疗是手术矫形。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颈部臂丛神经入路的解剖特点,探讨臂丛神经的显露方法,使其显露更加简便、安全和充分。方法取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21具,解剖观察颈筋膜浅层与颈神经浅丛的位置关系,解剖观察颈后三角颈筋膜浅、深层之间的脂肪层的结构、内容,颈筋膜深层的质地及其与臂丛神经的解剖关系。取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21具,制成颈部连续断层标本,观察不同断面颈后三角颈筋膜浅层深面蜂窝组织的边界、内容、与臂丛神经的解剖关系。结果在颈中部及其以下,颈后三角的颈筋膜浅、深两层之间的脂肪层界限清晰完整,其内无重要结构,颈筋膜深层质地致密,臂丛神经紧位于其深面。结论利用颈筋膜与臂丛神经解剖关系,可使颈部臂丛神经的显露更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99.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可调节骨代谢,迄今为止已发现5种神经肽参与骨代谢过程。目的:观察正常人成骨细胞表面不同神经肽受体的表达。方法:分别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酪氨酸羟化酶、P物质、神经肽Y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种肽类受体在成骨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另外,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灰度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人成骨细胞表面有神经肽Y、P物质、酪氨酸羟化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表达,这些因子可以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影响细胞生物学特性。不同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的灰度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酪氨酸羟化酶、P物质,神经肽是成骨细胞活性的重要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源于神经纤维瘤的盆腔骶尾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报道1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化疗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和结论源于神经纤维瘤病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早期诊断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肿瘤侵袭性强,治疗困难,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