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我院自1994年6月~1999年6月,应用天津激光研究所生产的LH-120大功率氦氖激光仪对下肢开放软组织创面86例进行治疗,为总结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10~67岁。创面部位:小腿34例,踝足部28例,大腿及膝部24例。创面情况:部分开放引流的感染切口21例,皮肤溃疡21例,浅层软组织开放挫裂伤40例。创面面积15~12cm2,均肿胀、渗出、无骨外露。12 对照观察资料 另收治21例开放引流的感染切口患者进行非激光治疗,与本组中21例感染切口病例对照,创面条件相近。观察激光对部分开放引流感染切口…  相似文献   
52.
利福平在脊柱结核患者不同组织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应用利福平化疗时体内不同组织中的药物分布规律。方法:15例应用2SHRZ/3HRZ化疗方案 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术前连续服药4周后手术,RFP每日顿服剂量为600mg,于术晨服药后120~130min、240~250min手术中分别取血浆、髂骨、病椎硬化骨、病椎非硬化骨、死骨及坏死干酪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本中的药物浓度。结果:利福平的血药浓度最高,髂骨与椎体非硬化骨次之,死骨及坏死干酪组织则未检出利福平。被测组织中,硬化骨中利福平浓度仅为髂骨中的10%(P<0.05),病椎非硬化骨及自身对照髂骨的利福平浓度相近(P>0.05)。结论:利福平可在脊柱结核化疗强化期正常髂骨及病椎非硬化骨组织中达到有效杀菌浓度,而在硬化骨中仅相当于最低抑菌浓度,死骨及硬化包壳内的坏死干酪中基本无利福平分布。  相似文献   
53.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修复装置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一例健康志愿者腰椎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构建并验证L3~S1脊柱节段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A),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L5峡部裂模型(B)、椎弓根螺钉U形棒固定模型(C)、新型腰椎峡部裂修复装置固定模型(D)。将4种模型的S1椎体下表面的自由度进行约束,在L3椎体上表面分别施加500N的轴向压缩力和10N·m的力矩载荷来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6种运动状态,比较各有限元模型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L5棘突根部应力和峡部的轴向压力。结果:与相关文献数据比较,模型A在L4~L5,L5~S1节段的ROM与既往研究结果相近,证明本模型有效。在六种运动状态下,模型C和模型D的ROM比模型B分别下降了16.46%~55.98%、17.48%~40.65%;模型D的ROM比模型C平均大0.44°。相较于模型C,模型D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时,L5棘突的最大应力分别减少了12.71%、54.95%、58.46%、53.97%、46.91%及72.34%...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载异烟肼、利福平白蛋白纳米粒(INH-RFP-BSA-NPs)经静脉给药后异烟肼(isoniazid,INH)在兔腰椎及其椎旁肌中的生物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3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平均分为两组,以普通异烟肼制剂作为对照,经兔耳缘静脉分别注射INH-RFP-BSA-NPs溶液与异烟肼注射液。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方法,检测各时间点(1、2、4、8、12、24、36、48、72、96、120h)兔L6椎体和椎旁肌组织中异烟肼的药物浓度。使用DAS 3.2.1软件计算各组织中异烟肼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半衰期(t1/2)、平均驻留时间(MRT)等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纳米制剂与异烟肼普通制剂在各时间点靶器官组织药物浓度及药时曲线下面积的比值,计算靶向指数(DTI)及相对靶向效率(RTE),评价INH-RFP-BSA-NPs对兔脊柱及椎旁肌的靶向性。结果:各时间点实验组兔L6椎体及椎旁肌组织中异烟肼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兔椎体中AUC0→∞为(533.71±162.44)μg/g·h,t1/2为(55.32±38.38)h,MRT为(58.12±44.26)h;椎旁肌中AUC0→∞为(17.40±4.89)μg/g·h,t1/2为(25.78±6.05)h,MRT为(27.77±8.51)h。对照组兔椎体中AUC0→∞为(278.61±41.90)μg/g·h,t1/2为(14.90±7.10)h,MRT为(18.92±6.11)h;椎旁肌中AUC0→∞为(7.38±0.93)μg/g·h,t1/2为(5.97±2.68)h,MRT为(5.20±0.8)h。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兔椎体和椎旁肌组织中AUC值显著增高(P0.01),MRT、t1/2延长(P0.05或P0.01)。兔椎体及椎旁肌中的DTI、RTE值基本都大于1。结论:与异烟肼普通制剂相比,INH-RFP-BSA-NPs使异烟肼在兔腰椎及其椎旁肌组织中浓度升高、消除减慢,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提高了异烟肼在兔腰椎及其椎旁肌的药物分布。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关键的微小RNA(miRNAs)与转录因子(TFs)并进一步了解miRNAs、TFs与靶基因的互作关系。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基因表达谱(GSE19890), 将差异倍数(log2FC)≥1和错误发现率(FDR)≤0.05作为标准阈值, 通过对微阵列数据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s(DEmiRNAs)。预测DEmiRNAs靶基因后分别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 接着基于TFs-靶基因互作分析确定关键的TFs, 根据靶基因的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确定特殊的DEmiRNA。结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分别与对照组相比, SCI后1 d出现5个下调基因和74个上调基因, 3 d后有118个下调基因和21个上调基因, 7 d后有450个下调基因和11个上调基因。韦恩在线分析筛选出7个重叠的DEmiRNAs参与了SCI后的表达调控。KEG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细胞衰老、胰岛素抵抗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等信号通路, GO富集分析主要涉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正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调控和大脑发育等...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裂解物(MTL)刺激后的成骨细胞来源外泌体(MTL-OB-Exo)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确定MTL的最佳剂量为35.9ng/ml,用最佳剂量的MTL刺激小鼠成骨细胞,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提取MTL-OB-Exo和正常小鼠成骨细胞来源外泌体(OB-Exo),经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及大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外泌体跨膜蛋白CD9和成骨细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KP)的表达。将小鼠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按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三组:实验组,MTL-OB-Exo(10ng/ml);对照组,OB-Exo(10ng/ml);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培养4d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RAW264.7的分化情况,并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tartrate resistant acid-phosphatase,TRAP),观察各组破骨细胞的形态并计数,比较破骨细胞形成的数量。同样的分组条件下,将干预后的细胞在骨磨片上培养10d,采用亚甲蓝染色,观察各组骨吸收陷窝的形态并计数,比较骨吸收陷窝形成的数量。结果:MTL-OB-Exo为直径30~100nm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高表达CD9和AKP蛋白。采用不同的方式对RAW264.7进行干预后,实验组破骨细胞形成的数量为39.60±1.95个,显著高于对照组(30.20±1.64个)和空白组(28.80±1.5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吸收陷窝数量为21.40±1.52个,显著高于对照组(16.20±1.30个)和空白组(14.40±1.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L-OB-Exo可以诱导并增强破骨细胞的形成,造成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57.
蔡则成  马赫  戈朝晖 《中国防痨杂志》2018,40(10):1134-1137
骨与关节结核是较为多见的肺外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患者中,超过50%的患者发病部位位于脊柱。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于脊柱结核的药物缓释、手术方式、内置物等治疗的研究内容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主要是建立类似于人体脊柱结核病变的动物模型。作者对于近年来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建立的重要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使相关研究者了解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建立的特点。  相似文献   
58.
【摘要】 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后路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固定中线腰椎椎间融合术(midlin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DLIF)、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20年9月收治的60例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29例;年龄40~73岁(57.4±13.8岁),距首次融合固定术6~84个月(56.3±20.8个月)。融合邻近节段腰椎间盘突出26例,腰椎管狭窄23例,腰椎滑脱不稳11例。依据不同术式分为OLIF组16例、MIDLIF组20例和PLIF组24例。记录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情况。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和腰椎功能情况,在术前、术后3个月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邻椎病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body disc height,IDH)、椎间孔高度(interbody foraminal height,IFH)及椎间孔面积(interbody foraminal area,IFA)。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节段、术前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OLIF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25.6±14.5ml、92.3±13.5min、6.3±1.2d,MIDLIF组分别为220.4±15.2ml、120.6±11.4min、10.5±1.4d,PLIF组分别为218.4±12.5ml、115.4±10.7min、10.4±1.4d,OLIF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MIDLIF组和PLIF组显著性减少(P<0.05),而MIDLIF组和PLIF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0~32个月(20.5±5.8个月),O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ODI分别为2.43±0.52分、2.37±0.63分、(20.47±3.1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0±0.52分、2.05±0.31分、(14.14±2.41)%;MIDLIF组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2.84±0.67分、1.93±0.36分、(21.89±3.07)%,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4±0.55分、1.75±0.20分、(15.32±2.11)%;PLIF组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3.22±0.82分、2.24±0.42分、(23.51±3.41)%,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3±0.49分、1.92±0.28分、(16.40±2.10)%。3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OLIF组7.47±1.03分、7.55±1.04分、(70.63±5.46)%;MIDLIF组7.50±0.99分、7.46±1.10分、(69.89±5.55)%;PLIF组7.51±1.01分、7.53±1.11分、(71.05±5.71)%]显著性改善(P<0.05),3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OLIF组术后3个月时IDH、IFH、IFA分别为10.47±0.86mm、21.41±2.57mm、210.57±11.34mm2;MIDLIF组分别为9.11±0.79mm、18.70±2.62mm、196.41±13.40mm2;PLIF组分别为9.26±0.91mm、19.37±2.51mm、193.42±12.12mm2。3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IDH、IFH、IFA较术前(OLIF组5.86±0.76mm、14.52±2.31mm、135.84±10.41mm2;MIDLIF组5.90±0.69mm、14.43±2.27mm、127.10±10.64mm2;PLIF组5.79±0.81mm、14.39±2.40mm、126.47±10.55mm2)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三组间同时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LIF、MIDLIF、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OLIF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59.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经中线皮质骨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midlin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DLIF)和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4月我院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随访的9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皮质骨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固定45例(CBT组),传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48例(PS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评估椎间融合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及前凸角,采用改良MacNab量表评估最终疗效,通过患者主观感受评价满意度。结果:CBT组平均随访52.56±4.52个月,PS组平均随访52.08±3.92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疾病类别组成、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腰腿痛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及节段前凸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ODI及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及节段前凸角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相应随访时间点各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93例患者共出现9例并发症;CBT组3例(6.7%),其中螺钉松动并融合装置移位1例;下位椎弓峡部骨折1例;1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无翻修病例;PS组6例(12.5%),其中伤口感染不愈合1例,螺钉松动2例,3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1例为症状性ASD行翻修手术;两组无椎弓根骨折、关节突干扰等其他并发症;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acNab优良率分别为82.22%和79.17%(P>0.05);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5.6%和93.8%(P>0.05)。结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外科治疗中,采用MIDLIF技术能够获得与PLIF技术一致的临床疗效且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0.
背景:测定结核病化疗药物在病变椎体组织中的生物分布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的:建立吡嗪酰胺在骨组织中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并测定其在脊柱结核病椎组织中的浓度。方法:取10例脊柱骨折患者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的椎骨制备成空白骨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嗪酰胺骨组织药物浓度。取18例脊柱结核患者(2HRZ/H2R2Z2化疗方案)的病椎硬化骨、亚正常骨、坏死组织以及髂骨为骨组织标本,采用高氯酸蛋白沉淀法获得骨匀浆吡嗪酰胺上清,对方法的专属性、回收率与精密度以及线性范围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吡嗪酰胺在265nm波长下有较大吸收,保留时间7.48min,无干扰峰出现。在0.048~3.120μg/g骨匀浆浓度范围内吡嗪酰胺峰面积与骨样本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91),绝对回收率在89.18%~93.75%,方法回收率为96.30%~100.45%,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为4.26%~8.78%和5.12%~9.01%。应用此方法测得吡嗪酰胺在病椎硬化壁为最低抑菌浓度,壁外亚正常骨及对照髂骨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壁内核心病灶未检测到分布。提示吡嗪酰胺在脊柱结核病椎中存在明显的组织分布差异,硬化壁是其经正常椎体向核心病灶穿透的组织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