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丹  李世荣  曹川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0):1343-1346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从手术切除的人包皮组织中分离表皮层和真皮层,并获得表皮单细胞悬液,采用Ⅳ型胶原铺板选择性粘附、分离和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培养表皮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标志物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的表达;以角质形成细胞作为对照。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所分离、培养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高于对照角质形成细胞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培养细胞β1整合素及Kl9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运用Ⅳ型胶原粘附结合K-SFM培养可以实现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和培养。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CF-β1的表达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探讨Genistein抗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以不同浓度Genistein(25、50、100μmol/L)处理,RT-PCR法检测药物作用48h后细胞TGF-β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TGF-β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测Genistein处理后成纤维细胞内Ca2+浓度以及Genistein预处理后再加bFGF刺激的细胞Ca2+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Genistein作用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TGF-β1的mRNA与蛋白量均显著下调,并具有剂量依赖性;bFGF可使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经Genistein预处理的细胞内Ca2+的浓度明显下降.结论 Genistein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拮抗生长因子促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增加的效应,可能是其抗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通过红外线、自然光扫描技术、三维重建技术及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个性化外壳的方法,为自体脂肪颏部填充术提供客观精确的手术辅助及参考。方法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对收治的39例下颏短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根据医师的临床经验采用传统的自体脂肪填充术;观察组通过手持式三维扫描仪采集患者面部信息重建面部三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术后形态,利用三维打印等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个性化三维透明外壳并消毒备用。行面部填充术时将其置于术区表面,在外壳的引导下手术。术后6个月,使用李克特量表采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术中自体脂肪利用率、患者满意度和手术时间。结果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达预期整形效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体脂肪利用率(平均91%)大于对照组(平均7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面部手术效果较好。获随访6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制作面部个性化外壳能够更客观地指导自体脂肪颏部填充术,满足患者和医师对个性化的要求,为术后效果评估提供量化依据,同时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自体脂肪利用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 了解离体皮肤冻伤模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创缘表皮干细胞(ESC)的运动趋化作用.方法 体外构建三维皮肤等价物全层冻伤模型(创面呈孔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冻伤后3、7 d创缘间质内SDF-1的表达情况.另将冻伤模型分为对照组(创面区添加PBS 50 μL/孔)、SDF-1组(创面区添加100 ng/mL SDF-1,50μL/孔)和AMD3100组[创面区用100 ng/mL AMD3100(50μL/孔)处理30 min后,添加SDF-1 50μL/孔],观察各组创缘中ESC的分布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冻伤后3、7 d创缘间质内SDF-1的表达逐渐增加.与对照组及AMD3100组相比,SDF-1组创缘基底层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且部分阳性细胞向上层表皮迁移聚集,创缘ESC数量更多,表皮细胞层数增加.结论 SDF-1促进ESC向创缘迁移聚集参与创面修复,这可能是ESC参与创面修复过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比较人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与人永生化角质细胞HaCaT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差异.方法 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选表皮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DK-SFM培养,取第2代备用;应用DK-SFM培养HacaT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备用;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真皮等价物(dermal equivalent);将上述备用的两种种子细胞分别接种在真皮替代物的表面,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先后进行浸没培养和气-液面器官型培养,从形态学、物理特性、HE染色等方面观察比较培养物的差异.结果 以ESCs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收缩快,分层分化近似于正常皮肤,具有较好的张力和韧性.以HaCaT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分层少,生长慢,张力韧性较差.两种皮肤的直径都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缩短,且在3~7 d各检测时相点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SCs比永生化的HaCaT细胞更适合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下睑眼轮匝肌及其筋膜部分切断加悬吊行睑袋整复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在眶肌筋膜韧带松解及提紧睑袋整复术的基础上,将下睑眼轮匝肌近外眦部分斜行切断,并悬吊固定在眶外缘骨膜或外眦韧带上,使下睑皮肤得到充分上提. 结果 本组共19例患者,均施行下睑眼轮匝肌及其筋膜部分切断加悬吊睑袋整复术,有明显的眶下沟者,释放下睑疝出眶隔脂肪填充.随访2~6个月,手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下睑眼轮匝肌及其筋膜部分切断加悬吊睑袋整复术,可作为眶肌筋膜韧带(王韧带)提紧术的有益补充,获得了更好的眶区年轻化效果.  相似文献   
47.
结扎宁Ⅱ号防治输卵管结扎术后血瘀证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卵管结扎受术者459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口服活血化瘀中药制剂结扎宁Ⅱ号,对照组常规应用抗菌药物,各用药1周,于术后第8天、14天、180天随访结果。观察组血瘀证发生率分别为:4.16%、1.99%、0.35%;对照组对应血瘀证发生率分别为:8.57%、4.20%、1.14%。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对术后血瘀证患者应用结扎宁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同类药物,P<0.001;血液流变学指标亦有显著改变P<0.001;动物实验结扎宁防治大鼠盆腔粘连形成有显著效果P<0.005。提示:结扎宁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术后早期用药能防治血瘀证发生和减少远期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输精管铜节育器对大鼠生育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最常用的男性节育措施仍是输精管结扎术,这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然而是不可复的,即使做了复通术,仍有部分受术者因产生精子凝集抗体和制动抗体而不能生育。此外,由于精道受阻也可能发生附睾於积等并发症。为此,发展一种非阻塞性的男性永久性节育措施实有必要。1979年Kapur应用铜制输精管內节育器,观察了120天,结果证明有明显的避孕效果。我们在重复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延长观察时期,并检测了铜离子释放和睾酮的变化,进一步判明在人类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9.
758例精浆锌、镁、钙的测定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58例精浆锌、镁、钙的测定和意义王树松,董彩金,宗文平,蔡文娟,徐铎河北省计划生育科研所(石家庄050071)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758份精浆中锌、镁和钙进行了测定,其含量分别为:Zn:182.4±103.4μg/ml,mg:123.9±69.0...  相似文献   
50.
十一酸睾酮酯注射液避孕有效性的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十一酸睾酮酯 ( TU)注射液的安全性、避孕有效性和可复性进行临床多中心评估。 方法 本研究采用 WHO规定的监测指标 ,是一个前瞻性、开放式和多中心的临床 II期男性激素避孕药有效性试验。 3 0 8名年龄 2 5~ 45岁的正常男性志愿者 ,筛选合格后被纳入此项临床试验。 结果  9名受试者在 6个月的抑制期内未能达到无精子或严重少精子症 ,其原发避孕失败率为 2 .9/ 1 0 0人年。 2 96名受试者进入避孕有效期。除 1名受试者因精子反跳其配偶发生妊娠外 ,无精子或严重少精子症的受试者配偶未发生妊娠。 6名受试者发生精子反跳 ,导致的继发避孕失败率为 2 .3 / 1 0 0人年。避孕总失败率为 5.2 / 1 0 0人年 ,避孕有效率为 94.8%。除 2 0名受试者因失访退出研究外 ,其余受试者在恢复期内精子均达到基础值水平或正常参考值范围。 结论 每月注射 50 0 mgTU能够有效地抑制中国人的精子发生 ,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