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2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ASSOCIATIONOFPITUITARYADENOMAWITHINTRACRANI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XuQiwu徐启武,LuShoulong鲁守龙andWangJianlong王建隆DepartmentofNe...  相似文献   
102.
对30例垂体腺瘤患者经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组织进行了体外细胞培养,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垂体激素GH、PRL、TSH、LH和FSH各成分的含量.根据5种激素的测定结果对垂体腺癌组织进行功能分类.其中14例垂体腺癌组织同时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研究结果显示,对功能性腺瘤细胞培养液激素测定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基本一致;对无功能腺瘤,多数瘤组织的细胞培养液中亦可测到一定量的垂体激素(主要为LH、FSH),因此对该类腺瘤的功能判断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3.
小型脑脓肿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型脑脓肿7例临床分析徐启武鲍伟民毛仁玲潘力有关小型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报道不多。我们手术治疗7例小型脑脓肿,均经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并对其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讨论。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3~38岁,平均25.2岁。首发症状均为癫痫发作,其中...  相似文献   
104.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5.
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附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使用方法.方法 对34例颅底病变病人于手术前采集头部MRI、CTA、MRV、MRA,在虚拟现实工作站Dextroscope进行影像融合和手术入路设计.记录治疗效果、术后脑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和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KPS).结果 32例肿瘤病人中,肿瘤全切除27例(84.4%);2例难治性脑脊液耳漏均封堵成功.术后仅发生脑血管损伤并发症3例.出院时KPS(86.47±9.6)分,术后6个月达(91.17±9.2)分,但P>0.05.结论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明确颅底疾病诊断和分析复发病例手术失败原因;且能在术前计划筛选出最佳的个性化手术入路,为手术中保护血管结构、减少并发症及获得良好的术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底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18例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3组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脑干功能障碍和肿瘤周围结构受损的相关症状与体征。MRI能良好显示这类肿瘤。获肿瘤全切除者 14例 ,次全切除 2例 ,大部切除 2例。结论 :MRI对于诊断四脑室底肿瘤有用。这类肿瘤宜行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8.
颅内原发性真菌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原发性真菌肉芽肿(intracranial primary fungal granulomas,ICPFG)是一种颅内慢性或亚急性真菌感染性局限性炎症。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定性诊断和治疗均比较困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2004年5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5例ICPFG患者,本文就ICPFG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9.
三脑室区显微解剖及其手术入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脑室位于大脑半球深部,两侧丘脑之间,由上、下、前、后和外侧壁组成。上壁包括穹窿、脉络膜和大脑内静脉等;下壁包括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和后穿质等;前壁包括终板、前联合和穹窿柱等;后壁包括缰联合、松果体、后联合和中脑导水管等;外侧壁为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三脑室各壁由Willis环和脉络膜动脉的分支供血。静脉血通过大脑内静脉系统和基底静脉系统回流注入直窦。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有前入路和后入路之分。前者包括经终板入路、经孟氏孔人路、经脉络裂入路和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等;后者包括经皮质-侧脑室后入路、经胼胝体后入路、枕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下小脑上入路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为临床提供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避免海绵窦手术中颈内动脉及分支的损伤。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3例(46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和拍摄。  结果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大致呈“~”形,位置固定,其主要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垂体被膜(McConnell)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86.9%和17.4%。岩舌韧带、岩尖、后床突、颈动脉沟、前床突等解剖结构与颈内动脉存在相对固定的解剖关系。海绵窦内颅神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海绵窦下动脉及脑膜垂体干。  结论  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的出现率高、位置相对固定,在临床手术的定位、记录和分段中可作为标志点。从颈内动脉的近端到远端,相对固定的5个解剖结构在海绵窦手术中可作定位标志。手术在游离海绵窦内颅神经时,应尽可能先在颈内动脉找寻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循其主干到分支,明确找到供血动脉后再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