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医学临床教学是医学生从学生走向临床医生的必然之路.也是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综观烧伤外科临床教学发展历程.以往传统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在课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比较单调、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思维能力及创造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作为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人员,只有与时俱进,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于临床教学实践,才能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烧伤单元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42.
男,32岁。因头顶后部电击伤后创面不愈20余年,反复出血15天入院。患者于1975年11月15日电击伤后在当地医院行头顶部颅骨钻孔术,拟待肉芽生长后行邮票植皮,后因故出院。3个月后颅骨缺失,缺损处中央有淡黄色液渗出,无不适感觉,未经任何治疗。1997年2月10日起因咳嗽创面出血3次,呈暗红色,每次量约200ml,压迫后止血。入院查体:意识清楚,头顶后部见一面积约4cm×4cm的创面,伴有血管搏动,创面中央见约1.0cm×0.5cm 硬脑膜缺损,有清亮淡黄色液渗出。脑膜刺激征(一)。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 EKG 均无异常;X 线片显示  相似文献   
43.
目的 了解Ad-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缺氧/复氧损伤后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取肠上皮细胞株IEC-6分别转染Ad-HSP70腺病毒载体和空腺病毒载体,蛋白质印迹法观察HSP70的表达.取IEC-6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缺氧/复氧组(给予缺氧/复氧处理)、Ad-HSP70转染组(转染Ad-HSP70腺病毒载体后,给予缺氧/复氧处理).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脱氧酶的活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细胞能量代谢.结果 与转染空腺病毒载体相比,转染Ad-HSP70腺病毒载体可显著增加细胞HSP70的表达.缺氧/复氧组细胞内线粒体脱氢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d-HSP70转染组该指标明显高于缺氧/复氧组(P<0.01).缺氧/复氧组细胞内腺苷三磷酸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而腺苷二磷酸、腺苷-磷酸含量显著升高;Ad-HSP70转染组细胞能量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似(P>0.05),较缺氧/复氧组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缺氧/复氧组细胞能荷为0.615±0.06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748±0.012,P<0.01)、Ad-HSP70转染组(0.736±0.028,P<0.01).结论 Ad-HSP70腺病毒载体转染肠上皮细胞可诱导HSP70表达增加,显著提高细胞缺氧/复氧后胞内腺苷三磷酸的含量及细胞能荷,保护线粒体整体功能,提示线粒体是HSP70保护肠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主要靶细胞器之一.  相似文献   
44.
提高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水平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深Ⅱ度烧伤伤及皮肤真皮网状层。由于身体各部位真皮的厚度不同,同等热力造成的烧伤程度深浅不一,深Ⅱ度创面可能部分接近浅Ⅱ度、部分临界Ⅲ度。偏浅的深Ⅱ度创面大多可自行愈合,而临界Ⅲ度的创面则需手术植皮才能愈合。目前临床上对烧伤深度的判断多较主观,加之烧伤部位、年龄、致伤原因、早期创面不断变化以及医生自身的经验等因素,在烧伤深度的判断方面容易出现混乱,处理上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价冰冻健康人血浆(S/D法)对烧伤复苏及创伤性休克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阳性对照研究。共408例需输血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予单血型或通用型S/D血浆)和对照组(予新鲜冰冻人血浆),均按烧伤面积及创伤或手术失血量应用血浆进行抗休克复苏,监测生命体征,直至病情稳定无需再补充血浆为止。比较2组抗休克的有效率、血浆用量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272例,其中单血型组133例,通用型组139例;对照组136例。治疗期间所有病人生命体征平稳,3组血浆防治烧创伤休克的有效率均为100%,血浆用量分别为(1144±s1609)、(1078±1487)和(1388±1958)mL,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单血型组发生1例过敏反应(0.8%),余无其他不良反应。无由药物引起的肝炎及其他病毒感染。结论:冰冻健康人血浆(S/D法)是安全、有效的防治烧创伤休克的药物。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早期肠道喂养对严重烫伤大鼠肠淋巴液中内毒素的影响,探讨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肠道喂养在保护肠粘膜屏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肠淋巴瘘模型,随机分为烫伤早期肠道喂养组,烫伤对照组和单纯手术对照组,致伤前和伤后3,6,12,24小时收集肠淋巴液,测定内毒素清除量,光镜、电镜观察回肠粘膜病理改变。结果烫伤后内毒素清除量明显升高;光镜观察表明,回肠绒毛中央乳糜管明显扩张,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电镜观察表明,肠上皮细胞间囊性扩张,微绒毛坏死脱落,线粒体空化、嵴断裂,核周间隙扩张。早期肠道喂养组,肠淋巴液内毒素清除量明显低于烫伤对照组;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回肠粘膜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早期肠道喂养对大鼠肠粘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从而降低了肠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47.
42年严重烧伤全身性感染的防治经验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目的通过对严重烧伤(>50%TBSA)全身性感染患者329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进一步提高严重烧伤感染的救治水平。方法利用1958年至2000年8月我所共收治烧伤面积>50%TBSA患者1127例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期严重烧伤后全身性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1127例烧伤患者中,发生全身性感染共329例,总发生率29.4%,第二阶段感染发生率为29.3%,显著低于第一阶段的48.5%(P<0.01~0.05);第三阶段(13.1%)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又显著下降(P<0.01~0.05)。总治愈率和不同烧伤面积治愈率均逐步提高,尤以烧伤面积>70%TBSA明显。结论防治严重烧伤全身性感染的主要经验是加强了早期处理,包括及时液体复苏、早期肠道喂养、有效抗生素的短程使用与早期切痂等。  相似文献   
48.
HPLC测定烧伤患者肾脏透析排出液中头孢噻肟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肾替代治疗的烧伤患者肾脏透析排出液中头孢噻肟钠的含量。方法 用HPLC ,μBondapak C18柱 ,流动相为甲醇 -醋酸钠 (0 0 2mol·L-1,pH 5 0 ) (30∶70 ) ,流速 1 2ml·min-1,检测波长 2 6 0nm。结果 在 1~ 10 0 μg·ml-1的范围内线性良好 ,r =0 9999;日内、日间RSD≤ 2 % ,平均回收率 10 0 2 %。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样品测定。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应用冰石愈伤软膏治疗Ⅱ度烧伤创面及残余小创面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采用平行、单盲、完全随机分组方法 ,共观察病例 2 0 0例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10 0例。对照组选用京万红软膏 ,试验组选用冰石愈伤软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 结果  (1)浅Ⅱ度创面用药后第 7天愈合率和愈合时间 :试验组分别为 6 7.35 %和 10 .0 8d,对照组分别为 4 5 .0 1%和 12 .6 6d。(2)深Ⅱ度创面用药后第 15天愈合率和愈合时间 :试验组各为 87.75 %和 15 .87d,对照组各为 70 .90 %和 18.81d。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 12 .5 3d和 15 .11d,试验组未见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 冰石愈伤软膏用于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0.
肠道是创伤后MOF的中心器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道是创伤后MOF的中心器官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彭毅志综述肖光夏审校Goris[1]报道,创伤后有30%血培养阳性。死于MOF的患者,临床或尸检均没有发现明确的感染灶。由于肠道是最大的贮菌库,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可以触发、延长或加重高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