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不同类型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皮肤基底细胞癌15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0例和大肠癌27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有转移的10例)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皮肤基底细胞癌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呈弱阳性或阴性,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呈强阳性,基底细胞癌组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鳞状细胞癌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Survivin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与基底细胞癌组比较,Survivin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鳞状细胞癌容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有关;②大肠癌的转移,与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逐渐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晚期癌痛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植入手术中镇静、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IDDS手术的晚期癌痛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组(Dex组,n=20)和单用芬太尼组(Fen组,n=20)。Dex组在手术开始前10 min内共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5 μg/kg,后以0.2~0.5 μg/(kg·h)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至术毕。Fen组泵入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前5 min均静注芬太尼1 μg/kg。术中依据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间断静注芬太尼。记录入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15 min(T2)、30 min(T3)、45 min(T4)、60 min(T5)、75 min(T6)、90 min(T7),术毕(T8),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15 min(T9),入PACU 30 min(T10)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患者完全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与Fen组相比,Dex组MAP在T2、T3时降低,HR在T2~T8时减慢,SpO2在T2~T8时升高,VAS评分在T3~T5、T7~T10均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在T1~T10均升高(P < 0.05)。与Fen组相比,Dex组芬太尼用量减少,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P <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能安全地用于晚期癌痛行IDDS手术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并能节省芬太尼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17A对脂多糖(LPS)致老年大鼠早期中枢炎症和恐惧实验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18月龄,首先取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五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A组)、腹腔注射LPS 500μg/kg 6h组(B组)、12h组(C组)、24h组(D组)、48h组(E组)。检测LPS注射后各组大鼠海马IL-17A的表达。随后,将剩余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O组)、IL-17A抗体组(P组)、LPS腹腔注射组(Q组)、IL-17A抗体+LPS腹腔注射组(R组)。P组和R组大鼠侧脑室给予IL-17A抗体3μl(200μg/μl),O组和Q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30min后,Q组和R组大鼠腹腔注射LPS(500μg/kg),O组和P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24h后各组行场景性恐惧实验,记录四组大鼠的僵直时间,检测海马TNF-α和IL-6水平及CA1区Iba1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 B、C和D组大鼠海马中IL-17A的表达明显高于A组(P0.01),E与A组IL-17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组和R组大鼠僵直反应时间明显短于O组(P0.05或P0.01),R组大鼠僵直反应时间明显长于Q组(P0.01);Q组和R组大鼠海马TNF-α和IL-6的水平明显高于O组(P0.01),R组大鼠海马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Q组(P0.01);Q组和R组大鼠海马CA1区Iba1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O组,R组大鼠海马CA1区Iba1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少于Q组(P0.05)。结论 IL-17A参与LPS引起的老年大鼠早期中枢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场景性恐惧实验的僵直时间改变。  相似文献   
15.
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往往因各种原因而难以落实到位。以内分泌代谢科为例,在教学查房特别是英语教学查房中存在教师及学生积极性不高、准备不充分等问题,教学查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上述现状,基于PBL理念,将英语学习与临床教学查房合二为一的英语教学查房,既是提高带教医务人员及医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完善重要举措,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评估耳鼻咽喉科住院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方法 对成年住院患者行HAD量表评估,以评分超过7分为区分值,并将鼻骨骨折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做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①感音神经性聋、分泌性中耳炎、突发性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周围性面瘫、慢性鼻-鼻窦炎、声带息肉、喉麻痹、真菌性鼻-鼻窦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表现出焦虑抑郁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均<0.001);②感音神经性聋和喉麻痹患者焦虑分值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分别为0.427和0.507,抑郁分值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分别为0.603和0.570。结论 在耳鼻咽喉科患者中感音神经性聋、突发性聋等患者表现出显著焦虑抑郁症状,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注意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杨川  张素素  赵菊梅 《癌症进展》2016,14(12):1280-1281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3岁,平素月经规律,月经史:154~528,末次月经2015年9月。生育史:2-0-1-2,末次妊娠为16年前,足月顺产一活婴,产褥过程良好,以“无痛性间断阴道流血半年余”之主诉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查体,外阴:已婚已产型,大小阴唇无红肿;阴道:通畅,分泌物少,白色稍稠,阴道壁未见明显充血及新生物;宫颈:光滑,质中,无明显举痛及摇摆痛;子宫:前位,如孕9周大小,表面不平,质硬,活动可,无压痛;附件:双侧附件无增厚、压痛及包块。经腹超声示:多发子宫肌壁间肌瘤,较大者位于左前壁,大小为4.3 cm×4.4 cm×4.1 cm。遂以“多发性子宫肌瘤(肌壁间)”收入院拟行手术治疗。入院后查肿瘤标志物:血β-HCG 1100 U/L, CA12510.5 U/ml,P 7.6 ng/ml。遂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子宫肌壁间多发肌瘤,较大者位于左前壁,大小约3.9 cm×4.5 cm×4.2 cm,左侧附件区见不均质包块,大小约4.0 cm×4.6 cm×4.3 cm。综合分析后初步诊断:①多发性子宫肌瘤(肌壁间);②异位妊娠。考虑到患者无生育要求,子宫肌瘤较大且多发,拟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腹腔探查术。腹腔镜下见子宫如孕9周大小,子宫壁多发肌瘤样结节,较大者位于左前壁,大小约4 cm×4 cm×4 cm,左侧宫角部突起约5 cm×5 cm×4 cm,表面暗褐色,可见血管怒张,双侧输卵管及卵巢外观未见明显异常。术中初步诊断:①多发性子宫肌瘤(肌壁间);②宫角妊娠,术中再次向家属交待病情,家属表示理解并签字同意行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①多发性子宫肌瘤伴玻璃样变(肌壁间);②子宫角绒毛膜上皮癌。后行胸部CT、头颅MRI等相关检查未见转移征象。患者FIGO分期为Ⅰ期,预后评分小于7分,予甲氨蝶呤50 mg肌注化疗(d 1、3、5、7),亚叶酸5 mg肌注(d 2、4、6、8)。1周后血β-HCG为0 IU/L,随访至今6个月无复发或转移征象。blastic neoplasia,GTN)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来源于绒毛上皮,临床上不需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可诊断,好发于子宫,少见于宫角处,因其易侵袭血管,故宫角处绒癌常致子宫破裂造成致命性大出血[1]。绒癌多继发于流产、足月产后及葡萄胎清宫术后,临床中常将该疾病误诊误治,导致患者接受过度化疗或错失恰当治疗时机。本文报道了末次妊娠后16年的宫角绒癌误诊为宫角妊娠1例,国内亦有报道距末次妊娠42年的绝经期绒癌[2]。此前,国外学者Rotas等[3]报道了1例绒癌误诊为宫角妊娠患者,在经反复药物流产、刮宫治疗后血β-HCG仍为异常,随后进行了阴道彩超、盆腔MRI、宫腔镜均未明确诊断,最后诊断性腹腔镜术后病理诊断为绒癌,并行相关化疗后患者达到血清学完全缓解。王银等[4]认为宫角包块体积较大,膨隆明显,尤其是分型为混合包块型时血流丰富是造成经腹、经阴道超声误诊的重要原因。因此,官勇等[5]推荐对宫角妊娠包块破裂、肌层包绕不完整、包块较大及包块与宫腔不连接等情况行手术切除病灶。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核磁共振对绒癌诊断的大样本研究。国内谢洁林等[6]通过对63例GTN患者回顾性分析后认为MRI对绒癌定性、定位诊断有较高参考价值,但是该研究样本中最大年龄仅为50岁,而对于那些绝经期绒癌等特殊类型的GTN并未进行分析,因此关于MRI在绒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评估。为此,郭琦等[7]针对术前异位妊娠与GTN较难鉴别的问题,对术后GTN患者进行化疗并做预后分析,提出非典型GTN病例可经由腹腔镜手术诊断,但术中应避免挤压肿瘤,术后尽快开始化疗。同时,关于绒癌的鉴别诊断,胡琼等[8]提出应用血清孕酮(﹤15 ng/ml)、β-HCG(48 h内增值率﹤50%)及CA125(﹤20.5 U/ml)3项指标联合诊断宫外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及敏感度。但是该项研究仅局限于对输卵管妊娠的对照研究,对于表现为高β-HCG的宫角妊娠患者是否具有诊断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本例患者孕酮、CA125均不能作为诊断宫角妊娠的依据。本例患者因多发子宫肌瘤,经腹腔镜下行子宫全切术,缩短了总体治疗时间,并减少了误诊误治的可能性,患者术后及时进行了化疗,目前
  未见复发或转移征象,亦说明经腹腔镜手术诊断宫角绒癌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和90%有效剂量(ED_(90))。方法选择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初产妇28例,年龄25~45岁,BMI 19~29 kg/m~2,ASAⅠ或Ⅱ级,宫口扩张≤3 cm。所有产妇于L_2—L_3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并置管,推注氢吗啡酮10 ml。每例产妇所接受的氢吗啡酮剂量按序贯法确定,相邻药物剂量比值为1∶1.2。首例产妇硬膜外注射氢吗啡酮0.4 mg,若VAS疼痛评分≤3分,则下一例产妇接受的氢吗啡酮降低一个剂量梯度;若VAS疼痛评分3分,则下一例产妇上升一个剂量梯度。记录给药前(T_0)及给药后10 min(T_1)、20 min(T_2)、30 min(T_3)时的VAS疼痛评分。计算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ED_(50)和ED_(90)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循环抑制、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寒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ED_(50)为0.237 mg(95%CI 0.206~0.271 mg),ED_(90)为0.479 mg(95%CI 0.320~0.717 mg)。1例产妇出现皮肤轻度瘙痒,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ED_(50)为0.237 mg(95%CI 0.206~0.271 mg),ED_(90)为0.479 mg(95%CI 0.320~0.717 mg),不良反应少,起效时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