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1 毫秒
51.
目的:评价18 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的51例FUO病例的FDG PET/CT检查结果。依据病理学、实验室检查或临床随访(大于3个月)得出最终病因诊断,通过定性及半定量方法对FDG PET/CT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组间t检验。结果:51例FUO患者的最终诊断包括感染32例、恶性肿瘤9例、非感染性炎症7例以及不明原因3例。单独FDG PET显像对FUO的诊断结果中,真阳性27例(52.9%),假阳性14例(27.5%),假阴性9例(17.6%),真阴性1例(2.0%)。相比之下,联合PET和CT检查的PET/CT显像诊断结果中,真阳性36例(70.6%),假阳性14例(27.5%),假阴性1例(2.0%),真阴性0例(0)。 PET/CT诊断的灵敏度为97.3%(36/37),特异性为0(0/14),准确度为70.6%(36/51)。针对恶性肿瘤,PET或PET/CT的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达100.0%(9/9)。感染与恶性肿瘤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7 vs.7.7±3.5,P=0.001,t=3.6),提示SUVmax可能有助于发热病因的鉴别诊断。结论:FDG PET/CT不但能够在全身范围内发现、定位导致发热的潜在病灶,而且有助于FUO的病因诊断,特别是对恶性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52.
一种用于感染及炎症病灶的三步显像新方法在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中逐渐得到发展完善,此方法主要靠抗-DTPA(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抗体在感染组织中非特异性聚集进行定位。本研究目的是选择在三步显像法中最佳的放射性标记的半抗原和剂量表。方法:采用左侧腓部肌肉受葡萄球菌感染的Wistar大鼠,每组5只。第一步,分组静脉注射抗-DTPA抗体DTIn-1(用量分别为0.67、2和6nmol);第二步(1~24h后),分组静脉注射二价的血清白蛋白DTPA阻滞剂(BSA-DTPA-In),以阻滞血液循环中抗-DTPA的活性,剂量分别为0.3、…  相似文献   
53.
急性胰腺炎 (acutepancreatitis ,AP)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我们自 1999年 7月至 2 0 0 2年 12月开展了运用本院自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胰炎清”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病例选择 观察病例共 15 8例 ,均为我院内科、急诊科住院病人 ,符合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制定的病例选择标准。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随机分为 3组。治疗组 96例 ,男 4 2例 ,女 5 4例 ;年龄 2 2~ 6 3岁 ,平均年龄 39 2 8岁 ;肝胆湿热证 6 2例 ,胃肠热结证34例 ;病因明确 6 1例。对照 1组 30…  相似文献   
54.
RGD肽类肿瘤受体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是肿瘤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的基础.整合素属于细胞黏附分子家族,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有19种α亚基8种β亚基构成,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1,2].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亚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在本院初诊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观察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non-GCB)的18F-FDG PET/CT表现特征;分析不同免疫亚型PET/CT影像指标 、临床特征(Ann Arbor分期、临床症状、性别、年龄)及核抗原Ki-67的差异。结果 18F-FDG PET/CT显示,单发病灶12例(12/69,17.39%),多发病灶57例(57/69,82.61%)。DLBCL病灶SUVmax为11.80(8.80)。不同免疫亚型的病灶SUVmax (Z=-0.03)、 Ki-67(t=0.03)、PET/CT病灶数(χ2=0.06)、Ann Arbor分期(χ2=3.48)、临床症状(χ2=0.49)、性别 (χ2=1.62)、年龄(r=-0.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UVmax与Ki-67呈正相关(r=0.38,P<0.05)。结论 18F-FDG SUVmax可预测DLBCL的增殖情况及侵袭程度。  相似文献   
56.
医院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7.
符合线路SPECT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5例临床怀疑复发转移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对其显像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其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其95%可信区间,并与B超、CT、MRI的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在35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中,其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88.9%、100%、100%、72.7%;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77%~98%、71%~98%、63%~100%、86%~100%、39%~94%.符合线路SPECT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明显高于B超,与CT和MRI的比较尚无显著性差异;95%可信区间分析,结果显示符合线路SPECT高于B超、CT和MRI;18F-FDG符合线路SPECT和B超、CT、MRI联合应用在某些病例的诊断中具有互补性.结论:18F-FDG SPECT/PET显像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肾动态显像法与双血浆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与双血浆法进行比较,以评价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可靠性.方法:原发或继发慢性肾脏病患者54例,按常规方法进行肾动态显像,采用仪器中的处理程序(Gates法)进行图像处理得到GFR;静脉注射锝-99m-二乙三胺五乙酸(99Tcm-DTPA)后2h及4 h取血,测定1 mL血浆中的放射性计数,用双血浆法计算公式求得GFR,对肾动态显像法与双血浆法测得的GFR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两者测得的GFR与血清尿素(urea)及肌酐(creatinine,Cr)水平的关系.结果:肾动态显像法与双血浆法测得的GFR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815,P<0.01),两者的直线回归方程为,GFR(肾动态显像法)=0.661 4 GFR(双血浆法) 21.89;肾动态显像法与双血浆法测得的GFR与urea及Cr的相关性直线相近,表明二者几乎以相同的数量关系反映肾功能的变化;2例偏瘦的病人和1例偏胖的病人两种方法测得的GFR差异较大.结论:一般情况下肾动态显像法测得的GFR能够可靠地反映肾功能的变化,与双血浆法测得的GFR相符合,但对于特殊体形的患者,肾动态显像法测得的GFR可能会有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结直肠癌术后血清CEA升高患者探测复发及转移灶中的应用。[方法]64例结直肠癌术后血清CEA升高患者均进行了18F-FDGPET/CT显像,并与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ET/CT诊断阳性56例,1例假阳性;阴性8例,2例假阴性。PET/CT诊断灵敏度为96.5%,特异性为85.7%,阳性预测值为98.2%,阴性预测值为75.0%,准确率为93.8%。[结论]应用18F-FDGPET/CT检查对于结直肠癌术后血清CEA升高患者复发及转移灶的探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血清CEA升高可以作为18F-FDGPET/CT检查前初筛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99Tc^m-DTPA利尿肾动态显像皮质通过时间(PTT)作为预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O)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后肾功能改善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男37例,女10例,年龄(29.7±10.8)岁]单侧UPJO患者临床情况及手术前后^99Tc^m-DTPA利尿。肾动态显像,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患肾位置、梗阻类型、手术方式、相对肾功能[RRF(患肾放射性摄取占总肾的百分比)]以及PTT,评价不同因素或指标对术后患肾RRF改善率(术后与术前RRF差值)的影响。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即为PTT延迟:(1)在第2—7帧慢动态影像上,积水肾盂内未见放射性;(2)在第2~9帧慢动态影像上,肾皮质放射性无变化,肾大小、形态变化不明显;(3)肾皮质放射性持续增加;(4)自慢动态第2帧影像始,肾皮质放射性清除较对侧正常肾慢。采用配对t检验、KruskM—Wallis及Mann—Whitney秩和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患肾RRF高于术前,分别为(40.70±13.30)%、(44.96±12.60)%,t=4.19,P〈0.01。PTT延迟组(16例)RRF改善率显著高于PTT正常组(27例),分别为(11.69±6.52)%、(0.48±2.98)%,z=-5.13,P〈0.01;4例患肾PTT不能明确判断延迟或正常。术前不同RRF(〈40%与40%)、梗阻类型(机械性与非机械性)、患肾位置(左与右)、手术方式(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以及性别(男与女)组间的患肾RRF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93~1.25,均P〉0.05)。患肾RRF改善率与患者年龄之间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0.01,P〉0.05)。结论^99Tc^m-DTPA利尿肾动态显像PTT延迟是预测UPJO患者术后肾功能改善的唯一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