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90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耳、鼻、咽、喉及颈部血管CT仿真内镜成像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耳、鼻、咽、喉及颈部血管CT仿真内镜(CTVE)成像的方法和技巧。材料与方法 使用Hispeed CT/i螺旋CT扫描仪,扫描层厚1.0-3.0mm,螺距1.0-1.5,间隔0.1-1.5mm,应用Navigator Smooth功能对144例患者进行各种头颈部CTVE成像。结果 全部病例都获得了满意的CTVE图像,通过选择不同的观察方位、角度和阈值,CTVE能清楚显示靶器官内正常解剖结构的立体影像和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侵犯范围。105例经纤维内镜和/或手术证实的病例中,CTVE显示病变的准确率为95%。结论 高质量的头颈部CTVE图像依赖于扫描及图像重建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匹配,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及阈值,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CT仿真喉镜(CTVL)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限度.材料与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喉及下咽部病变作CTVL成像,并与轴位、纤维喉镜和手术所见对照分析.结果CTVL能显示39例(97.5%)病变,对观察假声带和前联合受侵优于轴位;36例头端CTVL上显示的病变部位、大小和形态与纤维喉镜所见基本一致,4例不如后者;6例足端CTVL所见弥补了纤维喉镜的不足.CTVL不能观察喉内结构的活动和组织的颜色变化、难以判断病变的性质及不易显示病变的深部浸润状况.结论CTVL能很好地显示喉及下咽部病变的部位及侵犯范围,是轴位图像和纤维喉镜的有力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83.
目的:进一步探讨CT象素矩阵图对鉴别肾上腺腺瘤与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6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共73个病灶,肿瘤的平扫平均CT值>0HU。在CT平扫和增强图像上,分别应用CT象素矩阵图观察肿瘤内有无轻度负CT值区域。结果:在平扫和增强CT象素矩阵图上,分别有77%(24/31)和23%(6/26)的肾上腺腺瘤内见轻度负CT值区域,33例共42个恶性肿瘤病灶均未见此征象,特异性为100%。结论:分析CT象素矩阵图能发现病灶内最小CT值,对鉴别肾上腺的腺瘤与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上气道的螺旋CT三维(3D)重建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0例正常和36例上气道病变的患者进行轴位螺旋CT扫描,层厚3.0mm,正常组采用不同重建间隔、阈值作气道表面遮盖法(SSD)重建,病变组分别作气道SSD、Ray-Sum(表面透视法)重建和叠加成像。结果 采用1.0mm重建间隔、上层阈值为-500HU能获得最佳的气道SSD图像;SSD图像能清楚显示上气道的正常形态,多方位观察可全景地反映气道表面受压的情况,RaySum能更好地显示狭窄内缘的情况,9例(25%)病变组气道SSD显示正常;SSD图像上显示的肿瘤侵犯范围明显小于轴位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叠加成像能清楚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尤其是血管、气道的关系。结论 3D重建能立体地显示上气道病变,是轴位和MPR图像的很好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85.
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评价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2例气管、支气管行螺旋CT(GE HiSoeedAdvantageCT/i)扫描,将其数据传至AdvantageWindows3.1版本工作站,用NavigatorSmooth软件建成酷似纤维支 气管镜所见的CTVB图像,并与纤维支气管镜对照。其中4例与病理标本对照。结果CTVB能100%地观察到段以上支 气管和80%以上亚段支气管。27例中心型肺癌发现支气管狭窄23例,闭塞4例,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4例,气管狭窄2 例,右中间段支气管憩室1例。结论CTVB是一种新的无创性观察气管、支气管腔的方法,酷似纤维支气管镜所见,但在 观察支气管粘膜的表浅病变和获取组织学标本方面不能取代纤维支气管镜。  相似文献   
86.
从2007年北美放射年会看CT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挽时  徐家兴 《武警医学》2008,19(11):965-968
综观2007年北美放射年会(RSNA)的CT新技术,各有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可以用“性能更宽、更快、更高,剂量更低”来概括。一场CT技术革命已经或者正在到来,其技术不断地进步,极大满足了临床的各种需求,也必将使CT的科学研究有一个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87.
冠心病影像诊断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过去的 2 0余年 ,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有了很大发展。常用的方法有普通X线胸片、心电图、心动超声图、心脏核素扫描、心脏导管造影、血管内超声和CT、MRI检查等。这些技术之中 ,有些是检查心脏形态、结构 ,有些用于功能检查 ,有的则是针对冠状动脉血管有无狭窄、阻塞。电子束CT(EBCT)以及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心血管疾病可能成为2 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的一个热点[1] 。目前 ,应用广泛的无创性检查为心电图、心动超声图、心脏核素扫描 (锝或铊 )以及相应的负荷实验 ,而这些检查常常在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时才出现阳性变化。“金…  相似文献   
88.
结节性硬化症的MRI和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惠平  鲁晓燕  张挽时  喻敏  郭英  方红 《空军总医院学报》2000,16(3):134-135,138,F002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的颅内影像学征象。材料和方法:对5例临床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的病例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对其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两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结节状异常信号和高密度,其内多同时有钙化。其余脑实质及皮层下亦可见散在结节状和片状异常信号,合并有钙化。增强扫描,室管膜下结节有轻度增强。结论 MRI和CT检查能全面反映结节性硬化症的颅内病理改变,对于其临床诊断和中枢系统损害程度的评价有意义。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评价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VB)成像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50例CTVB检查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分析。中心型肺癌27例,肺癌术后4例,支气管憩室1例,正常支气管81例。将螺旋CT扫描数据传室Aclvantage Windows3.1版本工作站(GE Medical Systems),用Smmoth Navigator软件功能建成CTVB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CTVB能100%地观察到以上支气管和80%以上亚段支气管。27例中心型肺癌发现支气管狭窄23处,闭塞4处,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4处,右中间段支气管憩室1例。结论 CTVB是一种极其优越的无创性观察支气管腔的方法,与纤维支气管镜相比,有其优点和限度。分析图像时结合原始图像和MPR图像,则可提供腔壁和腔外的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肺段水平诊断支气管扩张症(支护)的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和X线疑为支扩的患者共540个肺段分别进行10mm层厚和薄层(1-3mm)螺旋CT扫描,其中10例共180个肺段与支气管造影进行了比较。两位观察者用盲法对不同层厚的螺旋CT扫描和支气管造影进行评价。结果:根据诊断标准并计算kappa值,两位观察者对支扩评价的一致性很好(k值分别为0.96,0.98)。以支气管造影为金标准,螺旋CT10mm层厚扫描诊断支扩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HRCT相比,薄层螺旋CT扫描对诊断支扩有更大的优越性,对临床疑支扩的患者,应首选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