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L2/L3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1例L2/L3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均在局麻下行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年龄52~80岁,运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DI评分,及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min,平均出血量约15mL。21例患者随访6~27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20例患者完整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术后1d与术前的VAS评分、ODI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后1d的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5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48%。结论: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L2/L3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显著,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侧卧位(LDP)与俯卧位(PP)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单纯L_5/S_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51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单纯L_5/S_1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体位不同分为LDP组和PP组。LDP组(n=20)男12例,女8例,年龄33~78岁,平均(54.33±9.13)岁;PP组(n=31)男18例,女13例,年龄30~68岁,平均(52.31±6.54)岁。记录术中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因体位所致不适感、颈痛发生率等情况,通过Likert评分评价患者术中不适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最终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末次随访的疗效。结果 LDP组手术时间40~100 min,平均(61.59±14.27) min;透视次数2~6次,平均(3.32±0.22)次,Likert评分(3.93±0.73)分,术中仅1例发生轻微颈痛症状;PP组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60.38±15.42) min;透视次数2~4次,平均(3.23±0.14)次,Likert评分(3.49±0.65)分,5例出现颈痛症状;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间腰腿痛VAS、 ODI评分和末次MacNa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P组术中Likert评分较PP组高,且颈痛发生率低(P 0.05);PP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跖屈肌麻痹,予保守治疗后肌力恢复至4级;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节段错误和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LDP与PP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单纯L_5/S_1LDH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前者舒适性高,患者更易配合和接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闭合性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及外固定架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1a以上。优良率:闭合性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为78.8%;外固定架组为94.4%。结论手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能较好地防止骨折畸形愈合和保护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7月作者医院骨科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54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老年患者(60~74岁,平均64岁),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采用PELD治疗的患者29例,其中男17例,女12例,MED组25人,其中男16例,女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6月ODI评分与次末ODI评分变化。结果 PELD组较MED组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优于MED组(P<0.05)。两组术后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1例术后1月复发,保守治疗6周后效果欠佳,行融合术;MED组1例术后出现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经保守治疗3月后疗效欠佳,行融合术,两组随访均终止于二次手术前。结论 MED术及PELD术均为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患者有效的方法,较之于MED技术,PELD技术更适合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施行乳腺癌根治术257例,术后发生皮瓣坏死97例.1989-1995年间应用雷佛奴尔纱条换药,1995年后改用生肌橡皮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总结克氏针加外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32例的结果,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在X线监测下,将五根克氏针成三角形交叉闭合打入,并外固定。结果:平均愈合时间3.9(3—6)个月,优良愈达96.9%。结论:闭合交叉克氏针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创伤小,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下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4/5并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1例腰4/5并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用局麻+监护在C臂机透视下分节段行靶向穿刺,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下行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更改术式,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72~106 min,平均(85±12.4) min。术中出血量为(30±5) ml。41例术后随访18~24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后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而且随随访时间延长,vas评分下降越明显(>P<0.05)。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95. 1%。本组41例均无复发。结论 经皮内窥下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4/5并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正颈椎黄韧带钙化被认为是引起颈椎退变、引发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的原因之一,黄韧带钙化还会引发脊髓神经根病,造成四肢麻木、行动不便,给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1])。传统手术方式主要以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为主。本院于2017-07-07日在颈椎内镜局麻下治疗颈椎黄韧带钙化并颈椎管狭窄症1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71岁,因"四肢麻木伴行走不稳2年,并进行性加重2月"入院。查体:颈项部压痛(+),双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椎间孔镜I-SE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后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应用I-SEE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48例。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侧隐窝直径、椎间孔中下部矢状径、椎管横截面面积、神经受压分级的情况。结果 4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95 min,平均随访(14±2)个月。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CT侧隐窝直径、椎间孔中下部矢状径、神经受压分级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椎管横截面积较术前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间孔镜I-SEE技术能改善腰椎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症状,其影像学变化与临床症状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