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6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89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01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分析心外科术后长期机械通气(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原因及相应的干预方法。方法:以心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d的4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床旁心超评估左心及右心功能,用超声和CT评估肺部渗出情况,膈肌超声评估膈肌功能,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及康复锻炼。定期评估患者是否能脱机,并分析患者脱机成功及失败的原因。结果:8例患者存在单纯心功能不全,20例存在呼吸功能不全,2例存在膈肌功能不全,5例患者同时存在心肺功能不全,2例存在心脏和膈肌功能不全,3例存在呼吸和膈肌功能不全。最终24例患者脱机成功并转出监护室,16例患者脱机失败。心功能不全患者脱机失败率达80%;膈肌功能不全患者脱机失败率为28.5%;呼吸功能不全患者脱机失败率为20%。对影响脱机的原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心功能不全是导致脱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31,95%CI1.083~10.867,P=0.036);初始存在呼吸功能不全者最终脱机失败率较低(OR=0.039,95%CI0.001~0.751,P=0.003);膈肌功能不全不影响最终的脱机结局。结论:心功能不全是导致心外科术后PMV患者脱机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
〔摘 要〕 目的:探究空气压力波对脑卒中后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大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6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3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下肢血流情况 (腿围周径、股静脉回流速度、反流时间)、TEG 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α 角)、最大振幅(MA)〕差异及治疗 2 周后两组 DVT 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股静脉回流速度、 R 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同一时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 K 值较治疗前 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同一时期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两组患者腿围周径、反流 时间、α 角、MA 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同一时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 组患者 DVT 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卒中患者进行 治疗效果良好,有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下肢功能恢复的同时减少 DVT 发生风险,对其预后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83.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阳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BV—DNA阳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相同基础上,治疗组联合应用拉米夫定,观察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并发症与病死率情况,以及对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HBV—M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脏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阳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存活率,是一种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4.
目的回顾分析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996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脑积水31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31例患者中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28例,侧脑室外引流2例,非手术治疗1例。术后按Salmon标准评定:3级(基本恢复正常)8例,2级(明显好转)13例,1级(轻度改变)4例,0级(无变化)2例,-2级(死亡)4例。结论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是脑外伤后可诊治的并发症之一,掌握其特征,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手术治疗,是改善创伤性脑积水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
单一偶联剂一次性孵育双酯酶染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细胞酯酶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单)的鉴别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改良Swirsky法,应用单一偶联剂固蓝BB盐作萘酚AS-D氯醋酸酯酶(NASDCAE)和α-丁酸萘酯酶(α-NBE)一次性孵育双酯酶(DE)染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6.
87.
现将我院收治的误诊为粟粒型肺结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下简称SLE)肺炎1例报道如下。病历摘要:女患,23岁,住院号13001。1981年11月2日开始大小关节非游走性疼痛,发热、畏寒、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垂体前叶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TBI患者,于伤后~3 d采取静脉血,检测垂体激素水平,与正常值作对照;同时将对垂体激素分泌有影响的14项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入选的TBI患者中,82.93%发生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CS评分3~8分和中线结构移位≥0.5 cmTBI患者伤后前垂体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BI后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发生率极高,脑损伤程度和中线结构位是发生TBI后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0(rhIL-10)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显微镜下夹闭左肺动静脉和左主支气管建立单肺缺血再灌注模型。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rhIL-10药物干预组(rhIL-10组),每组分为缺血45min、再灌注60、120min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共24只。按上述时间点处死收集标本,检测血浆TNF-α、丙二醛(MDA)水平,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各组MDA在缺血45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60min和120min时IR组明显升高,而rhIL-10组虽较Control组升高,但明显低于IR组(P<0.05)。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缺血45min时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rhIL-10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灌注60min和120min时IR组TNF-α水平较Control组明显升高(P<0.05),而rhIL-10组虽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0.05),但明显低于IR组(P<0.05)。肺病理提示肺泡间隔及肺泡内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大量炎性细胞渗出、出血,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损伤加重。rhIL-10组病理损伤均较IR组为轻。结论:rhIL-10可能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生成、中性粒细胞浸润、TNF-α反应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伤椎定位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根据CT及MRI确定伤椎,根据伤椎椎弓根CT层面经椎弓根进针线确定单、双侧入路,采用球囊或Sky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Cobb角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结果 36例50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44节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计划单侧经椎弓根入路32节椎体,双侧经椎弓根入路12节椎体;术中单侧入路22节椎体,双侧入路22节椎体,其中10节椎体由单侧入路改为双侧入路.术后1周及最末随访时椎体高度恢复率分别为66.3%、65.2%;术前后凸Cobb角为23.4°,术后1周及最末随访时分别为9.2°、10.2°,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前VAS评分为8.9分,术后1周及最末随访时分别为1.9分、2.3分,较术前均改善(P<0.01).结论 术前CT伤椎体清晰的骨折线是椎体新鲜骨折的依据,陈旧性骨折需进一步检查MRI确定责任椎.大部分中胸椎及腰椎可以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部分下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