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Mirizzi综合征是胆囊结石引起的一种少见并发症,术前临床症状无特殊,诊断较困难,或术中损伤了胆管才发现,目前不少学者和医院仍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是对腹腔镜外科医师的一种考验[1]。随物理诊断技术的进步,对本综合征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本文就Mirizzi综合征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ERCP(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技术的不断提高,其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治疗,已成为消化道微创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ERCP仍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我们拟通过临床上遇到的典型病例,阐述ERCP的诊断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膀胱损伤和后尿道损伤是泌尿外科常见急症,多由外伤所致,尤其合并骨盆骨折时,这类损伤大多较为典型也同时会合并多器官损伤(肝脏、脾脏、肠管等)。早期、及时、正确的处理是预防后期尿失禁、尿道狭窄、尿瘘、感染等并发症的关键。膀胱颈部横断合并膜部尿道断裂却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一例由外伤所致的膀胱颈部横断合并膜部尿道断裂,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早期治疗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法。一、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因腹部挤压伤5.5h于2011年3月21日急诊入院。查体:T37.8℃,P112次/min,R30次/min,BP85/58mmHg。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腹腔镜手术后眼结膜充血的可能发病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5月腹腔镜气腹手术710例、免气腹腔镜212例的临床资料及术后眼结膜充血的发生晴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后眼结膜充血发生28例,发生率约4.0%,免气腹组手术后眼结膜充血发生2例,发生率为0.5%。手术时间长短、气腹压力大小、是否使用气腹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并发结膜炎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气腹是两组术后眼结膜充血发生率差别的主要原因。气腹压力大小可能是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气腹内压过高导致毛细血管过度充盈受损可能是眼结膜充血的发生机制。控制腹内压是预防结膜充血发生的关键。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可能促进结膜充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出血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探讨-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原因和处理办法。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5月至2006年12月我院1000余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3例因术中出血导致中转开腹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中转开腹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无术后并发症,治愈出院。结论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如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中转开腹是必要的措施,止血措施不当可能致严重的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殊性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体会。结果:所有病例均保守处理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经过完善的检查早期予以明确诊断,根据病例特点进行相应处理,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乙状结肠自发性破裂病例的诊治进行探讨,明确其病因。方法:对我院2006-01—2019-01期间收治的10例乙状结肠自发性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加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术中见中下段乙状结肠单发穿孔,均不伴相应系膜发黑坏死,未合并肿瘤、息肉等其他病灶。病理提示穿孔处乙状结肠固有肌层缺如。结论:乙状结肠肌层缺如导致自发性破裂临床少见,病情凶险,且以高龄患者为主,手术为重要治疗方法,结肠造瘘术是主要术式。其病因为乙状结肠部分肠壁肌层缺如导致,目前尚缺乏有效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困难性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及术后残余胆囊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64例困难性胆囊切除术后有胆管损伤及术后残余胆囊的2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胆管损伤15例(2.66%),治愈13例,好转1例,病死1例。残余胆囊12例(2.13%),4例术后治愈;2例结石复发,拒绝手术;6例无结石者未手术,好转出院。结论:困难性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及术后残余胆囊的发生率较高,正确的手术时机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应能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患者64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32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修补术治疗,开腹组采用开腹单纯胃十二指肠修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组手术时间相当(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均〈0.05)。腹腔镜组术后有2例患者需要镇痛,开腹组17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开腹组2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疼痛轻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