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膝下动脉闭塞首选球囊血管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对于连续收治且符合手术指征的54例(61条肢体)膝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采用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6岁.术前踝肱指数平均0.43±0.27.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法,膝下动脉病变首选球囊血管成形术,合并髂股动脉病变同时进行血管重建(支架置入或动脉旁路术).结果 髂股动脉重建(28条肢体行支架置入,5条肢体行动脉旁路术)均一期成功.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57条肢体获得一期成功,技术成功率93.4%.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小腿血肿3例(4.9%),膝下截肢2例(3.3%).术后踝肱指数增加至0.86±0.21,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6±11)个月,一期通畅率61.1%,21条肢体发生再狭窄(38.9%),其中10条肢体再次接受外科干预,二期通畅率75.9%.截肢3条肢体,总的救肢率91.8%.结论 球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膝下动脉病变首选的外科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4年1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110例(122例次)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间用药情况,将122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2组.比较两组术后脑卒中/死亡事件和伤口血肿的发生率.结果 122例次中抗凝治疗组45例次,抗血小板治疗组77例次.围手术期间3例(2.6%)发生脑卒中,其中抗凝治疗组1例(2.2%),抗血小板治疗组2例(2.6%)(P=0.897).两组均无死亡病例(P=1.00).术后7例(5.7%)发生伤口血肿,其中抗凝治疗组6例(13.3%),抗血小板治疗组1例(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单独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有效,不会增加围手术期间卒中/死亡率,而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则会增加伤口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28岁,发现高血压7年,血压最高达240/120mm Hg,口服降压药物不能完全控制血压.3年前外院行DSA检查,提示左肾动脉干远端至肾段水平动脉管腔扩张,最宽为11.1 m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外科老年急症病种的分布状况,评价急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所有年龄≥60岁的血管外科急症入院手术病例的发病情况、伴随疾病、手术治疗效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血管外科急诊手术量逐年递增,年龄≥60岁患者伴随疾病比例明显高于<60岁患者,其中心血管疾病(包括瓣膜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四大疾病为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伴随疾病.年龄≥60岁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例与<60岁的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血管外科急诊患者情况复杂、严重,做好术前评估和围手术期伴随疾病的治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CE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随访至少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及1年内出现再狭窄及再发卒中的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研究期间共行CEA 722例,其中≥70岁组279例,70岁组443例。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死亡、术后30 d内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岁组过度灌注发生率显著高于70岁组(6.8%vs 3.2%,P0.05)。1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颈动脉再狭窄率及再发卒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接受CEA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对下肢缺血老年患者进行动脉重建术的手术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262例下肢动脉缺血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对老年患者行下肢动脉重建术围手术期的关注要点及影响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组262例老年患者(323条患肢),下肢动脉血管旁路术102条,腔内治疗98条,单纯取栓/内膜剥脱术67条,手术(血管搭桥/取栓/内膜剥脱术)结合腔内治疗多节段病变56条.手术成功率94.7%,围手术期死亡2例(30 d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15例.262例中245例患者获得术后获有效随访,随防率93.5%,随访时间1~35个月,平均(18±10)个月.随访期内,死亡15例,血管Ⅰ期通畅率80.5%,Ⅱ期通畅率92.7%,保肢率95.2%.危险因素分析提示:有冠心病病史和年龄大于70岁的病例组在随访期内死亡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并糖尿病、病情严重、病变范围广导致术后血管再闭塞发生率高,且截肢数量增加.结论 重症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动脉重建术依赖于熟练的手术经验,综合性的多科室协作,合理的手术方案以及围手术期的细致管理.  相似文献   
17.
装潢用聚氨酯漆挥发物对小鼠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装潢聚氨酯漆挥发物对小鼠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某聚氨酯漆分别以96cm^2(低剂量组)和160cm^2(高剂量组)均匀涂抹于普通木板供染毒用,静式吸入染毒,每日涂1次,每日吸入染毒2h,连续4周后,测定雌性昆明小鼠外周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低剂量组GSH-Px活性、高剂量组GSH含量和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OD活性MDA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 聚氨酯漆挥发物能使小鼠抗氧化反应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二硫(DADS)对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DADS对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白血病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含量.结果DADS对HL-60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其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药物浓度、时间有明显依赖关系,DADS(作用细胞72 h)浓度从0.625μg/ml增至20.0μg/ml,其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由16.7%增至71%,各实验组随时间增加抑制率明显增加(P<0.01);HL-60细胞中均有VEGF蛋白的分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ADS 3个浓度组(0.625,1.25,2.5 μg/ml)作用HL-60细胞72 h均能下调VEGF蛋白的分泌(P<0.01).结论DADS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DADS可能通过抑制HL-60细胞VEGF的分泌发挥抗白血病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绵茵陈药材中绿原酸定性定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对商品绵茵陈中绿原酸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薄层色谱法鉴别 ,采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 ,以醋酸丁酯 甲酸 水 (7∶2 .5∶2.5)上层溶液为展开剂 ;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 ,样品用 85%甲醇回流提取 ,ZorbaxSB-ODS柱 ,甲醇 3%醋酸水溶液 (15∶85)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327nm。结果 :薄层层析鉴别重现性好 ;在上述液相色谱条件下 ,绿原酸获良好分离 ,进样量在0.075~0.6μg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 (r =0.9999) ,加样回收率为 100.9% ,重现性为 1.4%。对收集的10批药材进行了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结论 :为绵茵陈质控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武警某部驻血吸虫病流行区官兵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调查武警某部驻血吸虫病流行区官兵血吸虫感染状况,并分析流行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测,同时进行与血吸虫感染相关的训练、生产和生活行为方式的问卷调查,调查血吸虫感染的途径。结果共调查12459名官兵,年龄18~36岁,均为男性,血吸虫ELISA阳性率为1.2%,后勤班阳性率高于战斗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疫区官兵的阳性率高于来自非疫区者(P0.05);2150名官兵参与问卷调查,100%的被调查对象均知晓感染血吸虫必须接触疫水,均认为接触疫水的方式是参加抗洪抢险和下河游泳,75人(3.5%)认为接触河边露水可以感染,163人(7.6%)认为还有其他不明原因可以感染;营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营区结构及营区内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与血吸虫感染密切相关。结论武警某部驻血吸虫病流行区官兵血吸虫ELISA阳性率较低;营区所在的地理环境、营区的结构和官兵的生产行为、生活方式是导致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