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8 毫秒
51.
孙云川 《中国药房》2009,(3):225-227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报告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利用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导致ADR的中药注射剂涉及17个品种,其中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或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类发生率最高,尤以注射用葛根素(20.4%)和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19.8%)最高。最常见的ADR为神经系统损害(30.4%),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3%)。结论:建议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提高其质量,并在应用中注意辨证施治,同时加强ADR监测,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三维后装计划中体积优化和模拟退火逆向优化(IPSA)剂量分布的差异,为其在治疗中计划设计优化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15例进行了三维后装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原执行体积优化,基于原始图像重新设计IPSA计划,配对t检验两种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 结果:在两组间靶区V100%和V150%以及均匀性指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靶区的适形度指数的平均值有着显著差异[体积优化(0.77±0.11),IPSA优化(0.82±0.07)],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OAR方面,与体积优化相比,IPSA优化使OAR的受照剂量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结论:与体积优化方法相比,IPSA优化在提高靶区适形度指数的同时,更好地对OAR起到保护作用,且计算过程相对简捷,是临床上更可取的计划优化算法。  相似文献   
53.
环孢素A的治疗浓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孢素A(CsA)是由真菌Talypocladiuminflatum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中性环多肽混合物,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的抗排异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近年来也用于许多已知或可能由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的治疗。由于在治疗剂量下,其药动学的个体差异及机体对CsA敏感性和耐受性的差异很大,且其治疗作用和毒性都与血药浓度有密切关系,故探讨它的浓度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大意义。以下就CsA的治疗窗浓度范围及其影响因素予以分述。1.CsA血药浓度范围1.1器官移植由于CsA的有效浓度与中毒浓度间存在部分重叠;术后不…  相似文献   
54.
介入治疗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华  孙云川 《中国医药》2007,2(8):483-48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ins thrombosis,MVT)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至2004年12月,我院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6例。其中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介入溶栓8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6例,采用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经肝途径在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2例。结果16例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血栓被清除,肠系膜静脉内血流通畅,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对于无坏死型急性MVT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AMVT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溶栓治疗8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机械性取栓5例,经颈静脉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机械性取栓2例。结果15例患者均获成功,介入治疗后腹痛消失,血管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流通畅。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对于早期AMVT病例,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治的22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手术治疗15例,介入治疗7例。结果 3例死于中毒性休克,2例死于短肠综合征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17例治愈。结论 对于肠坏死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未坏死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保守治疗是可行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抗凝、溶栓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性手段。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局部复发非小细胞肺癌采用192Ir近距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13—2018年间调强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22例。采用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复发病灶,处方剂量30Gy1次,治疗后前3个月每1个月复查CT,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CT,评价局控率、不良反应,复发治疗后1、2年总生存率。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1、3、6个月病灶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14%、14%,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2%、82%、82%,疾病稳定率分别为5%、0%、0%,疾病进展率分别为5%、5%、5%;有效率分别为91%、96%、96%。复发治疗后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27%。急性放射性肺炎5例占23%(1级3例、2级2例),骨髓抑制4例占18%(白细胞减少1级3例、血小板减少1级1例),术后气胸1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192Ir近距离治疗局部复发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使用冷疗加放射线防护喷剂预防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6月本院接收的60例进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冷疗+防护喷剂组、冷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自放疗之日起,冷疗+防护喷剂组患者除对放射野皮肤进行常规护理外,给予每天3次射线防护喷剂局部喷涂,同时配合进行放疗前局部冷敷;冷疗组于放疗开始前单纯局部给予冷敷;对照组对放射野皮肤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三组进行预防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结果冷疗+防护喷剂组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前进行局部冷疗同时局部喷涂射线防护喷剂可以有效预防放射性皮炎,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3D打印头膜对X射线治疗剂量的影响。方法选用我院使用的3D打印环氧树脂头膜(密度为1.076 g/cm3)和国产热塑头膜(密度为1.12 g/cm3),采用EBT3免洗胶片测量比较在6 MV X射线,100 cm源皮距,10 cm×10 cm照射野条件下覆盖两种头膜时模体表面、模体下0.5、1.0、1.5 cm处的剂量,研究3D打印头膜对X线治疗剂量的影响。3D打印头膜的形态结构分为无孔和有孔两种,其中有孔膜网孔直径分别为0.2、0.4 cm,孔间距均为0.15 cm。结果头膜的使用主要影响X射线治疗剂量的建成区,其中0.15 cm厚度下网孔直径均为0.4 cm的3D打印头膜和热塑头膜表面剂量分别为38%、40%;网孔直径均为0.4 cm的3D打印头膜0.15、0.20 cm厚度下的表面剂量分别为38%、49%;0.15 cm厚度下的3D打印头膜在无孔、网孔直径分别为0.2、0.4 cm时表面剂量分别为50%、44%、38%。结论放疗中头膜的使用对患者体表的吸收剂量存在较大影响,不同材质头膜的密度值越大,表面吸收剂量越大;相同材质头膜的膜厚度越大,孔径越小,表面吸收剂量越大。使用3D打印技术可个体化制作不同材质、厚度、孔径的头膜,相较于国产热塑头膜,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定痛方联合三阶梯止痛治疗肺癌患者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存质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予以定痛方治疗,每日1剂,西药治疗同对照组。两组均以4周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情况、生存质量及凝血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均呈现进行性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R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2.5%,治疗组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开始治疗之后,疼痛强度差均随着时间逐渐增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痛方联合三阶梯止痛治疗血瘀痰结型肺癌患者癌性疼痛疗效满意,且能改善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紊乱,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