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股外侧肌肉注射的应用解剖学承德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067000)吴泗龙,张一模承德医学院解剖学骨外科杜心如,孔祥玉臀肌注射的并发症已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1,2,3],除了改进操作技术外,另一措施是选用其他部位注射,这对于需要长期肌肉注射的病人或在一...  相似文献   
72.
头痛有300多种不同的类型和原因,即使专治头痛的医生也难以给全部头痛者一个明确的病因诊断。我们在诊治过程中体会到,严格依照国际头痛协会(IHS)推荐的头痛诊断标准,并结合病史调查、复诊、随访等进行诊断,可提高非急性头痛的病因诊断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3.
孔祥玉  张彦芳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4):226-226,225
目的探讨应用小骨窗开颅置管引流术加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004年应用小骨窗开颅置管引流术加脑室外引流治疗32例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的资料。结果32例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均于发病后24h内手术治疗,术后死亡4例,存活28例(按ADL分级法:Ⅰ级17例,Ⅱ级6例,Ⅲ级5例)。结论小骨窗开颅置管引流术加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损伤小,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外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影像特征,探讨外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外斜45°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分析测量。结果:外斜位和正位显示股骨距阳性率分别为86.5%和29.0%。股骨颈主要抗压力骨小梁总宽度由上向下递减,与股骨距相交于Ward三角下角,此区骨小梁稀疏。次级抗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相连为一体。结论:股骨距与主要抗压力骨小梁交界处相对薄弱,是股骨颈骨折的好发部位。次级抗压力骨小梁即股骨距松质骨影像。外斜位X线片可以为临床上显示股骨距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临床研究的种种限制,脑缺血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脑血管病损伤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建立最接近人类脑缺血的理想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多数学者倾向于选用大鼠复制脑缺血模型,主要由于:①大鼠脑血管解剖特点比较接近人类;②有关大鼠生理、生化、形态及药理等方面的实验资料比较丰富,有利于进行研究和比较;③价格低廉,可进行较大量重复实验;  相似文献   
76.
邓小芳  孔祥玉  陈余思 《新中医》2022,54(1):181-18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甲钴胺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口服甲钴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较高(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针刺联合甲钴胺是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皮质神经元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透射电镜观察皮质神经元HSP70的表达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假手术组HSP70仅有微量表达,超微结构正常;模型组HSP70阳性面积率增加,神经元多见坏死,部分胞膜崩解,核膜不完整,染色质呈块状凝集,线粒体肿胀,外膜或嵴断裂,内质网扩张;SSTF预处理组较模型组HSP70阳性面积率增加,多数神经元较正常,核模较完整,染色质均匀,线粒体损伤减轻,内质网趋于正常,凋亡细胞少见.结论:SSTF预处理可上调皮质神经元HSP70的表达,改善超微结构损伤,对脑IR损伤有一定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梗死模型.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G-CSF(10μg/kg/d),连用7d;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时间同治疗组.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及其与全脑体积比值,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TTC染色结果:对照组...  相似文献   
79.
目的 为腰椎前路手术中避免生殖股神经(Genitofemoral nerve, GF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15具成年尸体标本上选择易于触及的椎间盘中点为标志,观察GFN在腰大肌中走行、分支的形态特点及穿出点位置,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GFN穿出腰大肌的位置主要集中在L3~4节段;GFN自腰大肌内穿出前未分支者占83.33%(25侧),穿出前已分支者占16.67%(5侧);根据GFN的走行分3型: Ⅰ型,在腰大肌内远离腰椎体走行;Ⅱ型,紧贴腰椎体走行;Ⅲ型,生殖支和股支分别穿出腰大肌,且两支在腰大肌内隔有肌纤维组织。 结论 在显露L2-4椎体前外侧时容易损伤GFN。Ⅰ型剥离腰大肌时紧贴椎体并向外侧牵开肌肉;Ⅱ型及Ⅲ型采用经腰大肌入路劈开肌纤维束,可避免损伤GFN。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对脑缺血再灌注海马区微血管、血脑屏障(BBB)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组)和SSTF预处理组,造模前1周SSTF各组灌胃给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50、100、200 mg/(kg·d),共7d。IR组和SSTF各组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干湿重法和伊文思蓝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和微血管通透性,单宁酸 氯化铁媒染(TA-Fe)法显示并观测大鼠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面积比(MVA),Real-time PCR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 mRNA的表达水平,电镜观察血脑屏障完整性。 结果 SSTF各组与IR组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微血管通透性明显降低(P<0.01,P<0.05),MVD、MVA增加(P<0.01), AQP4 mRNA表达增强(P<0.01),BBB损伤不同程度减轻,内皮细胞肿胀渐消退,紧密连接松解好转,基膜渐连续、清晰,胶质细胞足板胞质溶解减轻,渐接近正常;SSTF 中、高组上述表现较SSTF 低组好转的更明显(P<0.01),SSTF 中组与SSTF 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STF干预对海马区微血管、血脑屏障和神经损伤有预防性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有效微血管再通数量,维持血脑屏障完整和功能,减轻脑水肿实现的。SSTF的有效预防剂量为100mg/(k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