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40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21.
22.
背景:MyoD基因是肌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转染MyoD基因可以启动肌分化过程,使非肌细胞转变为肌细胞。MyoD基因仅在骨骼肌表达,基于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有相同的收缩装置,可以设想将外源MyoD基因诱导坏死心肌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向具收缩功能的骨骼肌细胞转化,可能会成为临床治疗心衰的又一种方法。目的:构建和鉴定MyoD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为研究MyoD对心肌损伤的修复作用提供试验基础。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9在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完成。以MyoD基因和非复制型腺病毒表达载体为研究对象。方法:从pEMSV—MyoD质粒上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出MyoD cDNA片段,再通过聚合酶链反应使MyoD基因加上CACC序列接头,经过定向拓扑克隆使目的基因连接到转移载体上,再通过LR酶促反应,将目的基因转移到腺病毒表达载体DNA上,获得MyoD基因重组的腺病毒DNA,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HEK293A细胞,包装扩增出MyoD基因重组的腺病毒。主要观察指标: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和DNA测序来证实MyoD cDNA片段大小和序列的正确性,并测定病毒滴度。结果:经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和DNA测序证实MyoD基因重组腺病毒含大小正确的目的片段,其DNA序列正确。病毒滴度为1.3&;#215;10^11pfu/mL。结论:成功构建了MyoD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伴颈动脉内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为预防T2DM心血管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来华东疗养院体检的T2DM患者,按颈动脉内膜厚度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颈动脉内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3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体格测量、病史、吸烟饮酒及血液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内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腰臀比、收缩压、脉压差、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等指标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年龄(OR=1.13)、男性(OR=1.91)、糖尿病病程(OR=1.05)、饮酒(OR=0.65)、吸烟(OR=1.40)、空腹血糖(OR=0.92)、胆固醇(OR=1.30)和高密度脂蛋白(OR=0.51)的OR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斑块组年龄(OR=1.18)、男性(OR=3.12)、糖尿病病程(OR=1.07)、吸烟(OR=1.91)、高血压病史(OR=1.72)、收缩压(OR=1.02)、胆固醇(OR=1.23)和高密度脂蛋白(OR=0.61)的OR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2DM患者应加强对血脂、血压的控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预防颈动脉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NASH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64例单纯性脂肪肝(SFL)、56例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和120例正常对照者。应用E/A比值评价心脏的舒张功能。结果 NASH组心脏舒张功能不全(DCD)的发生率为44.6%,显著高于SFL组的10.9%及正常对照组的5.0%(P0.01);正常对照组、SFL组及NASH组E/A比值分别为1.3±0.2、1.3±0.2和1.0±0.3(P0.01);NASH组ALT、AST和GGT水平比SFL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NASH患者常伴有DCD和血清GGT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5.
医学高校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在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对医学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6.
周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67-468
目的观察并探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收治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21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8例,采用红霉素序贯治疗;实验组108例,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优于红霉素,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本研究应用钛轮钉血管吻合器作肾移植动脉重建术,以确定其能否快捷而安全地完成大血管吻合.方法:75例因慢性肾衰而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36例采用血管吻合器行供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术,另39例采用间断缝合端端吻合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然后比较分析两组的动脉吻合时间,血管阻断时间,整个手术时间和血管并发症.结果:钛轮钉吻合移植肾动脉全部成功.钛轮钉的动脉吻合时间为(710±6.1)min,缝合组是(16.1±7.2)min(P<0.01),血管阻断时间分别为(17.8±6.0)min,(28.1±6.8)min(P<0.05);手术总时间分别为(2.2±0.9)h,(2.5±1.2)h(P>0.05).用2mm钛轮钉,2只肾下极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吻合成功.手术无1例大出血而重新吻合,吻合口通常率达到100%.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吻合器组发生移植肾动脉狭窄1例,而缝合组有3例出现此并发症.结论: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安全、简便、快捷,血管外翻吻合,内膜对合平整.应用此技术吻合动脉可缩短热缺血时间,降低肾动脉狭窄的发生,因此可提高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28.
1 临床资料 我科成功抢救一例骨科手术,术中急性肺血栓栓塞,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40岁,以"车祸伤,左股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入院一周半,既往体健,术前ECG示窦性心律,HR80次/分,正常心电图.胸透、胸片均正常,余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阿托品0.5mg,入室后常规心电监护BP(110/55)mmHg,HR101次/分,SPO297%,开放静脉通道,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顺利,置管通畅,给予2%利多卡因,首次量15ml,麻醉平面T10~S1,即行手术,期间患者血压短时间轻微下降,患者未诉任何不适,1小时后,当手术进行到置入髓内针时(当时有敲打动作).患者突诉心慌、胸闷、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中、重度下呼吸感染的有效性及对痰分离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将83例中、重度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患者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0g静脉滴注,1次/12h,疗程5~7d。对照组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g静脉滴注,1次/12h,疗程5—7d。观察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5.7%和80.5%,致病菌清除率分别为83.3%和7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期间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0.
周锋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3):170-171
目的 对实习护士护理风险的调查分析,寻求防范措施,预防和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校2008年毕业的756名实习护士进行护理风险调查.结果 实习护士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面临的护理风险普遍存在;护理业务技术水平低,护患沟通不够,未按规章制度执行,护理风险的意识差等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常见的原因.结论 增强护生的风险意识,加强实习护士护理风险管理,是降低护理风险事件,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