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4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62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228篇
预防医学   118篇
药学   151篇
  2篇
中国医学   152篇
肿瘤学   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通过检测癫患儿血清和脑脊液(CS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的水平,了解小儿单次癫发作是否引起脑损伤。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0例癫发作后24 h内和38例对照组患儿血清和CSF中NSE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和CSF中S-100β、MBP水平。结果癫组血清和CSF中NSE水平分别是(15.01±5.14)、(7.84±2.62)μg/L,对照组为(10.33±2.48)、(3.95±1.58)μg/L;癫组血清和CSF中S-100β水平分别是(0.39±0.15)、(0.59±0.20)μg/L,对照组为(0.11±0.05)、(0.29±0.19)μg/L;癫组血清和CSF中MBP水平分别为(0.23±0.09)、(0.33±0.07)μg/L,对照组为(0.23±0.06)、(0.31±0.07)μg/L。癫组血清和CSF中NSE、S-100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癫组血清和CSF中MB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单次癫患儿血清和CSF中NSE、S-100β明显升高,提示单次癫发作可导致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癫(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CS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的水平,了解小儿单次癫(癎)发作是否引起脑损伤.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0例癫(癎)发作后24 h内和38例对照组患儿血清和CSF中NSE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和CSF中S-100β、MBP水平.结果 癫(癎)组血清和CSF中NSE水平分别是(15.01±5.14)、(7.84±2.62)μg/L,对照组为(10.33±2.48)、(3.95±1.58)μg/L;癫(癎)组血清和CSF中S-100β水平分别是(0.39±0.15)、(0.59±0.20)μg/L,对照组为(0.11±0.05)、(0.29±0.19)μg/L;癫(癎)组血清和CSF中MBP水平分别为(0.23±0.09)、(0.33±0.07)μg/L,对照组为(0.23±0.06)、(0.31±0.07)μg/L.癫(癎)组血清和CSF中NSE、S-100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癫(癎)组血清和CSF中MB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单次癫(癎)患儿血清和CSF中NSE、S-100β明显升高,提示单次癫(癎)发作可导致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使人们对脂肪肝的认识从单纯肝脏损害上升到了动脉硬化及整个代谢紊乱的高度,故本病的危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脂肪肝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各异,笔者提出多向调节治疗的临床思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再次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以本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初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再通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7年2月初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再通的1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提高患者内瘘的日常护理能力、改用钝针穿刺、使用红外线照射、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再次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内瘘血流量200 ml的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7.4%;观察组初次血栓形成后再次血栓的发生率11.2%,低于对照组的34.8%;观察组无一例重新手术建动静脉内瘘,低于对照组重建内瘘率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初次血栓再通后,通过提高患者内瘘的日常护理能力、改用钝针穿刺、使用红外线照射、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方法可一定程度防止再次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后1周即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痉挛,进而引起肌肉无力及运动控制低下~([1])。下肢痉挛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导致足下垂、足内翻,严重影响患者步行功能、站立及转移。其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是影响步行功能的重要因素~([2])。此外,因痉挛而增加的护理负担、劳动力的丧失及非直接费用均高于无痉挛患者~([3])。既往研究提示穴位针刺和温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降低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各异~([4—5])。研究证实,运动点作为神经肌肉接头最为丰富的部位,肉毒毒素运动点阻滞可有  相似文献   
17.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以"反复皮肤瘀斑5a余,间断低热、淋巴结肿大3个月"为主诉于2016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5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瘀斑,呈褐色、青紫色,未凸出皮肤,伴乏力,减少活动可自行消退,每2~3个月出现1次,未就诊。5a余前,因"皮肤瘀斑、月经量多1周"为主诉入住本院。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6×10~9/L、血红蛋白94g/L;骨髓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余姚地区早期胃癌(EGC)的检出情况,探讨EGC内镜下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度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阳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筛选统计出EGC(检查时发现并经病理确诊)的检出率,并对发现的43例EGC患者(47处病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其普通白光内镜下特征、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下特征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EGC的总体检出率为0.23%(43/18 534),占胃癌总检出例数的24.71%(43/174)。本研究发现EGC以发生在胃窦部最常见(36.17%,17/47),病灶大小以1.0 cm为主(68.09%,32/47),内镜下形态以0-Ⅱc型病灶为主,占55.32%(26/47)。白光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发红35处(74.47%,35/47)、边界清晰43处(91.49%,43/47)、表面不规则42处(89.36%,42/47)、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39处(82.98%,39/47)、边缘毛刺状17处(36.17%,17/47)、白色不透明物质(WOS)8处(17.02%,8/47)、表面溃疡13处(27.66%,13/47),自发性出血21处(44.68%,21/47)。30处病灶行NBI放大内镜检查,病灶边界线清晰占86.67%(26/30),病灶黏膜下微血管不规则或消失占96.67%(29/30),病灶上皮微细结构和腺管开口不规则或消失占90.00%(27/30)。病理分型以分化型为主(89.36%,42/47)。结论 EGC多见于胃窦部,形态以0-Ⅱc型为主,在白光内镜下注意观察胃黏膜局部色调的改变及特征,以及NBI放大内镜下病灶边界、黏膜下微血管及上皮微细结构和腺管开口的变化,有助于提高EG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测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3 218例单胎孕妇,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抽取孕妇外周血,提取血浆中胎儿游离DNA,制备文库,采用Illumina NextSeq CN500测序平台对其进行测序分析,对测序提示的性染色体异常患者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培养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3 218例样本中,高通量基因测序提示16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经知情同意,12例孕妇自愿接受羊水产前诊断,其中8例羊水G带核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包括3例45,X;3例47,XXX;2例47,XXY;其余4例G带核型正常?结论:高通量基因测序可用于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检测,但还需改进测序方案,积累临床数据,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30例疑似COVID-19患者,根据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病毒血清学抗体和血培养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COVID-19组(80例)、感冒组(100例)和细菌组(50例),比较3个组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淋巴细胞绝对数(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EO#)、NLR、PCT、CRP水平。结果与感冒组相比,COVID-19组NLR、CRP水平较高,LYMPH%、LYMPH#、EO#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菌组相比,COVID-19组LYMPH#、EO#、NEUT#、PCT、WBC计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个组患者分层比例进行比较发现,与感冒组相比,COVID-19组患者WBC计数<4.00×109/L、LYMPH#<0.80×109/L、LYMPH%<20%、EO#<0.05×109/L、NLR>3.0、CRP≥10.00 mg/L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菌组相比,COVID-19组患者WBC计数<4.00×109/L、NEUT#<2.00×109/L、LYMPH#<0.80×109/L、EO#<0.05×109/L比例较高,WBC计数>10.00×109/L、NEUT#>7.00×109/L、EO#>0.50×109/L、PCT≥0.50 ng/mL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YMPH#减少、PCT正常、NLR和CRP增高是COVID-19早期标志,联合检测可作为SARS-CoV-2核酸检测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