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相关性及对病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NSTE-ACS患者223例,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非闭塞病变组(n=156)和闭塞病变组(n=67)。分析2组NT-proBNP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闭塞病变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T-proBNP对闭塞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闭塞病变组相比,闭塞病变组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升高是NSTE-ACS闭塞病变的危险因素(OR=1.011,95%CI 1.001~1.012,P=0.002)。NT-proBNP诊断闭塞病变的ROC曲线下方面积(AUC)为0.724(95%CI0.638~0.810),最佳界值点为149.50 ng/L,灵敏度为80.6%,特异度为61.5%。结论:在NSTE-ACS闭塞病变中,NT-proBNP水平升高,对NSTE-ACS的闭塞病变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2.
吴珂  李志敏  谷浩 《眼科研究》2011,29(8):743-746
背景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是一种新的角膜激光屈光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值得关注的问题。目的探讨不同屈光度近视患者行Epi—LASIK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08年1—9月行Epi—LASIK矫治近视并随访1年的患者共104例208眼,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低中度近视组111眼(屈光度≤一6.00D)和高度近视组97眼(屈光度〉-6.00D),分析比较2组手术眼术后的眼部刺激症状分级、上皮愈合时间及术后1、3、6个月、1年的视力、屈光度、眼压、手术安全指数、有效指数和角膜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结果与低中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术后眼部刺激症状1级以上的眼数分别为20眼(18.02%)和29眼(2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0,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5.49±0.83)d和(5.85±0.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77,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1年术眼的裸眼视力≥1.0者分别为101眼(90.99%)和73眼(75.26%),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提高≥1行者分别为1l眼(9.91%)和16眼(15.46%);下降≥1行者分别为4眼(3.60%)和6眼(6.18%),残余屈光度≤±1.00D者分别为102眼(91.89%)和83眼(85.57%),安全指数分别为1.04和1.01,有效指数分别为0.98和0.96。2组间术后1年内的视力、残留屈光度、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6眼发生haze,高度近视组9眼发生haze,但术后1年内2组间平均haze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出现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者分别为10眼和9眼,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后恢复正常。结论Epi—LASIK术后刺激症状轻,haze的发生率低,对不同屈光度的近视眼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屈光矫治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3.
腰椎间盘突出矢状位重建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腰椎是盘突出在矢状位上的CT表现。方法:对50例54个突出椎间 完成横断位扫描后进行矢状位图像重建。结果;椎间盘突出在矢状位上表现为突入椎管的软组织密度阴影。在所有病例中突出椎间盘的纵径长度都大于椎间隙高是盘突出的形态可分为:(1)铆钉形(40个);(2)水滴状(6个);(3)游离型(8个)。结论:矢状位重建对于椎间盘突出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供平片和横断位不易得到的解剖学信息。结合横纵  相似文献   
114.
球形肺炎的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球形肺炎的 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选择 2 1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球形肺炎及 2 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 ,将其 CT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球形肺炎与周围型肺癌 CT表现有明显不同。结论 :CT检查是鉴别球形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机器人和传统腹腔镜在结直肠手术应用中各项临床指标,以评价机器人辅助与传统腹腔镜治疗效果的安全性及差异。方法:本文在两个英文数据库:Pubmed和EMbase检索了建库至2012年1月关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在结直肠手术中应用对比的文献,由两位不同的作者独立进行排除、纳入与数据提取,将符合标准的文献数据利用Stata10.0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最终纳入了1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共包含了1182个病人。总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中转开腹手术的转换率为2%,有死亡病例均为0。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比传统腹腔镜组长(SMD(标准化差值)=0.46,95%CI=0.29~0.63,P=0.001);手术花费比传统腹腔镜组高(SMD=1.12,95%CI=0.60~1.64,P<0.001)。在失血量,回收淋巴结个数,远端切口长度,肠功能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花费,并发症发生的数目和转换到开腹手术的数目等指标上两者间无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机器人辅助手术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需进一步降低其手术时间及费用。  相似文献   
116.
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患者分为高水平通气组及低水平通气组,两组常规给予相关治疗措施。两组通气由吸气压(IPAP)8~15cm H2O、呼气压(EPAP)4~6cm H2O开始;其中高水平通气组在患者可耐受情况下每5min增加2cm H2O的压力直到吸气压达到15~20cm H2O,呼气压6~8cm H2O,低水平通气组患者压力不变。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气指标、LVEF等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h两组患者血压、Pa O2、乳酸、LVEF比较,高水平通气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高水平通气组在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治疗初期改善氧合、降低心脏负荷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7.
吴珂 《河北医药》2014,(1):152-153
动脉瘤的发生是由于动脉壁发生病变或者恶性损伤,使动脉壁周围弥漫扩张,主要表现为以膨胀性、局限性肿块为主要临床体征,动脉瘤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但较常见的有肢体主动脉,颈动脉等部位。根据动脉瘤出现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周围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瘤等。由于动脉瘤压迫周围的神经致使患者出现疼痛,更严重者由于瘤的内腔有血栓形成进而阻塞动脉,使器官缺血坏死,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为进一步探究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调查我院治疗的动脉瘤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8.
119.
吴珂 《当代医学》2014,(36):134-135
目的对比分析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西格列汀与阿卡波糖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两者对胃肠道相关激素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n=30)。A组采用西格列汀治疗,B组采用阿卡波糖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并对2组患者胃肠道相关激素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在血压、血糖及胰岛素等指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西格列汀与阿卡波糖治疗,都能很好的控制血糖,改善患者胰岛分泌功能及抵抗状态,但西格列汀治疗更能改善患者血压,降低空腹与餐后促胃肽水平,而阿卡波糖则能明显提高胃泌素水平,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120.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横断位、矢状位CT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命名。方法对18例患者共19个部位进行CT扫描并进行矢状位重建。结果突出的椎间盘和离断的骨片突入椎管,横断位显示骨片后移,相对应的缺损区有髓核组织充填;矢状位上有15个显示离断骨片呈条状后翘,与椎体后缘形成一“V”形缺损区,4个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15个与椎体离断;4个仍然相连。椎体后缘有骨性缺损,缺损边缘硬化。结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椎间盘突出对椎体后缘的挤压,骨片离断是椎间盘突出的继发改变,建议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这一称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