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下颈椎减压或重建,其中前路手术组40例,后路手术组26例,前后联合手术组7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复位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术中均无脊髓、大血管、气管、食道等损伤;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固定节段上少于后路手术;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一种微型骨锚钉修复锤状指畸形手术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应用双股带线骨螺纹锚钉结合改良术式修复的32例锤状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8~55岁,平均35岁。在患指远指间关节背侧作“Y”形切口,暴露伸肌腱,用1枚φ1mm克氏针将远指间关节固定于背伸50沈峥在伸肌止点远处斜向近端安装微型骨锚钉.钉尾带线锁式减张方法将伸肌腱近断端拉拢固定于止点处,并与周围组织缝合加强腱性组织与骨接触面,6周后拔除克氏针开始功能练习。结果随访时间5~12月,按Dargan方法评定主动活动范围:优12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结论优化骨锚钉修复腱性组织止点区撕裂伤,手术简捷、固定确实、疗效优良、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4.
急诊科护理人员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身心健康等方面均受到了严重影响。本研究于2009年4月对104名有不良心理反应的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23例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9~48(25.0±4.7)岁;左膝10例,右膝13例。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采用VAS进行疼痛评价。术后12个月通过MRI检查外侧半月板损伤愈合情况。结果:2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17.0±4.3)个月。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时19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4例患者存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88.52±6.48,较术前46.12±7.35明显提高(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0.8±0.7,较术前4.3±1.6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第二代测序技术(NGS)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J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怀疑为PJI的15例患者的关节液,进行细菌培养和NGS检测。NGS检测经DNA提取、文库构建及测序,最后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来寻找病原菌,并与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5例患者的关节液细菌培养阳性10例,阴性5例。NGS检测15例患者关节液中均发现细菌,10例患者细菌菌属与细菌培养结果一致,其中9例的优势菌群(丰度最高)与细菌培养结果一致。关节液细菌培养阳性的10例标本中,NGS检测细菌属种类(15种)多于细菌培养检出的细菌属种类(10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细菌培养阴性的5例标本NGS均检出细菌。结论NGS检测是一种PJI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能检出常规细菌培养以外的细菌,特别对于细菌培养阴性的标本更具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7.
髋臼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16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完整髋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组模拟双柱骨折后,分别按下列方法内固定: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SP),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PS),后柱双钢板(PP)。通过连续垂直加载,记录骨折的位移程度和髋臼的接触特性。结果:在载荷800 N时,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纵向位移位分别为(1.92±0.81)、(2.09±1.13)、(3.44±0.75)mm,SP与P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横向位移位分别为(0.63±0.33)、(0.77±0.45)、(1.44±0.56)mm,SP组与PS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800 N载荷压力下,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分别接触面积增加了6%、9%和27%,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7);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平均应力分别增加了4%、29%和39%,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在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和接触性方面,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漏斗技术"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并对该技术的实验和临床应用一致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7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2的3具人类尸体标本和11例患者的资料.由一位缺乏胸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年轻脊柱外科医师采用"漏斗技术"完成全部螺钉的置入.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3.1个月,未见医源性血管、神经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失败率在标本和患者分别为14%(10/72)和15%(8/55);标本和患者危险性穿破分别为2枚(3%)和1枚(2%);置钉准确性在标本和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6枚(11%)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上壁,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患者置钉准确性比较:T1~T4比T5~T8(P>0.05)、T1~T4比T9~T12(P>0.05)、T1~T8比T9~T12(P>0.05).在所有患者中,仅1枚螺钉需要重置.年轻脊柱外科医师在第1、第2、第3具标本上发生置钉失败数分别为6枚、3枚和1枚.结论 "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一致,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3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膝部疼痛程度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其中,低分组39例,VAS评分1~5分,男25例,女14例,年龄27~63岁,平均(37.5±5.3)岁;高分组34例,VAS评分6~10分,男22例,女12例,年龄29~62岁,平均(36.3±9.6)岁。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膝内压和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1个月。术后3d,高分组膝内压高于低分组(t=15.67,P=0.000);随访终末期,高分组膝内压仍高于低分组(t=5.63,P=0.000)。膝关节功能:高分组优21例,良4例,一般7例,差2例;低分组优31例,良6例,一般2例,差0例。低分组膝关节功能优于高分组。结论:膝内压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而其外在症状疼痛程度可作为早期判断膝关节功能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技术治疗28例骨盆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78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72个月。无骨折复位丢失、残余不稳、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Majeed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1例,良14例,可3例。结论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