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0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用氯仿油画颜料溶液灌注了50个中国成人下肢的足背动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测量了足背动脉发出的皮动脉。将足背动脉划分为近侧、中间和远侧三个区域,所有标本的足背动脉均发有直接皮支,这些皮支多数集中在近侧区和远侧区。近侧区发出的皮动脉相当恒定,管径也较粗,伸展范围也较广阔。远侧区的皮动脉出现率虽高,但管径和伸展范围均不及近侧区。相邻皮动脉间有一定的吻合。多数皮动脉与足背内侧皮神经伴行,该神经可能是寻找皮动脉的标志之一。绝大多数皮动脉的管径都是在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允许范围之内。这样,本文所提数据,可供临床家采取和移植带蒂游离足背皮瓣的参考。  相似文献   
72.
1.用解剖法观察了50例中国成年人的右肺上叶,考查了右肺上叶的外形、肺段支气管和血管。 2.右肺上叶的肺段支气管有三枝,即尖段支气管(B~1)、前段支气管(B~2)和后段支气管(B~3)。 (1)右肺上叶支气管分成 B~1、B~2、B~3三支的是正常三分支型,为68%。 (2)尖段支气管的前枝(B~1b)迷走,由前段支气管迷走枝(B~2×1b)代替分布的有22%。 (3)B~1、B~2、B~3在肋面的分布情况有三种主要型式。 (4)本文考查的50例标本中,发现B~1、B~2、B~3的分布情况与Boyden氏的结果相比较,显示有沿反时钟方向扩展的倾向。 3.右肺上叶的动脉来自前干和叶间支。 (1)分布于右肺上叶的动脉可有二个支(36%),也可有三个支(46%)。 (2)前干的上支或前上干分布到尖段,下支或前下干分布到前段。前干常发有返支(66%)至后段。 (3)叶间支分布到后段的占82%。 (4)肺段间动脉交错的情况很多,在尖段与后段之间动脉交错的出现约占3/4。 4.右肺上叶的静脉行于段间或亚段间,常汇成三个枝,流入右侧肺上静脉。 (1)根据静脉汇集的情况将静脉归纳为三型。 (2)讨论了前叶间静脉(V~2c)的命名问题。 (3)前段静脉有时接受来自中叶的静脉支;后段静脉有时接受来自下叶的静脉支。  相似文献   
73.
在100具中国成年人尸体上,从五个平面将腹直肌鞘横行切断,观察了腹直肌鞘的组成,弓状线的形成、数目和位置,并在四个平面上测量了腹白线的宽度。腹直肌鞘的组成,在不同平面有不同的成分,脐部是肌鞘的典型部分,于此,鞘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形成,鞘后壁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形成。参加鞘前壁的各层结构有向上递减,向下递增的现象,参加鞘后壁的各层结构与鞘前壁相反,是向上递增而向下递减。弓状线的出现率为82.5%,其中15.5%具有两条,一条为弓状线,另一条为副弓状线。弓状线的位置多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的上1/3和中1/3交点平面附近。副弓状线则位于弓状线的下方。弓状线是由于腹内斜肌腱膜与腹横肌腱膜在腹直肌鞘后壁下份骤然终止下行所形成。腹白线在脐平面以上较宽,在脐平面以下变窄,多呈线状,最宽处是在剑突与脐之间的中1/3与下1/3交点平面,平均为11.9毫米。  相似文献   
74.
肱二头肌的额外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二头肌的额外头是常见的肌变异之一。现将我校收集的452侧(左右各226侧)成人尸体材料整理,报导肱二头肌额外头的出现率、数目和起始部位于下。肱二头肌额外头的出现率在452侧上肢中,有104侧肱二头肌有额外头,出现率为23.01±1.98%。中国人肱二  相似文献   
75.
我们将兔趾腱鞘内滑膜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经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制成滑膜细胞悬液,再把兔腱鞘外无滑膜肌腱段放入滑膜细胞悬液中混全培养。经光镜、扫描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滑膜细胞爬行并覆盖了无滑膜肌腱段的表面,使无滑膜肌腱形成了有滑膜肌腱。  相似文献   
76.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女性盆腔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建立中国女性盆腔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应用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在微机上对女性盆腔内主要脏器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重建出女性盆腔内包括骨盆、骶椎椎间盘、主要血管(髂内动、静脉,髂外动、静脉)、输尿管、膀胱、尿道、卵巢、子宫、阴道、结直肠、股骨共12个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上述结构可单独显示,也可整体显示,图像还能转动任意角度进行观测,清楚地显示女性盆腔内主要脏器结构的空间立体位置关系。结论:本研究实现了对女性盆腔内主要脏器结构的可视化,为妇科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手术提供了参考,也可用于解剖教学和进一步的科研平台。  相似文献   
77.
应用血管银染铺片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技术,对大鼠胸主动脉中膜肌层构筑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胸主动脉中膜两弹力膜间,平滑肌一般我成三层,肌层间呈相互交错的网络状结构,环形、螺旋形走向的肌纤维共存,由近内膜部向近外膜部,各层平滑肌细胞的交角逐渐减小。这一构筑有助于增强动脉壁的应力张力,以适应血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78.
用银染和铺片法,在光镜下大面积显露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研究压力负荷下肌层细胞的形态和构筑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管腔内压的增加,肌层形态和配布逐渐发生变化,在高压(27~40kPa)和超高压(93~107kPa)时,相互交错的肌纤维的夹角逐渐减小,平均螺旋角由正常压的11.6°调整至1°左右,平滑肌的走向逐渐趋向环行,增加了主动脉的环向收缩力.压力使血管结构和构筑发生了变化,而构筑的变化特别是血管中膜力学特性的改变,适应了升高的管腔内压.  相似文献   
79.
咽旁间隙三维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咽旁间隙及毗邻结构的断面解剖形态及其CT、MRI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 在尸体头部左、右侧切取各边长度约 8.0cm的并包含咽旁间隙及毗邻结构在内的组织块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这些组织块制作成横、冠、矢 3个方位的连续薄层断层标本 (层厚 1.2mm) ,并与CT、MRI图像对照。结果 确定了咽旁间隙划分的具体方法 ,明确了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和咽后间隙各自的界限。MRI以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等特点 ,可较CT更好地显示咽旁间隙的软组织结构 ,但CT在显示颅底骨质及骨性通道等方面要明显优于MRI。结论 结合塑化薄片、CT及MRI图像以深入了解咽旁间隙及毗邻间隙的解剖是非常必要的。确定咽旁间隙的划分标准有助于对该区病变的影像诊断 ,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0.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完成   总被引:130,自引:28,他引:102  
目的 建立中国的数字化可视人体 (Digitizedvisiblehuman)。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盐水池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用TK 63 5 0型数控铣床 (铣切精度为 0 .0 0 1mm)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模型数据获取 ,得到人体结构数据集。利用连续断层图像数据 ,在SGI图像工作站上 ,利用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三维重建软件包进行人体结构的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 所选用标本为男性 ,3 5岁 ,身高 170 0mm ,体重 65kg ,重庆人 ,非器质性疾病死亡。CT扫描层厚 :头颈部为 1.0mm ,其他部位为 2 .0mm。MRI扫描层厚为 1.5mm。连续横断面层厚 :头部和颈部为 0 .5mm ,其中颅底部为 0 .1mm ,其他部位为 1.0mm ,全身共计 2 5 18个断面。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62 914 5 6(3 0 72× 2 0 48)像素 ,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 3 6MB ,整个数据集数据量为 90 .64 8GB。结论 ①本文报道的研究结果为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 (ChineseVisibleHuman)的正式报道 ,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本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国家。其研究结果同时在国际互联网站发布 ,网站为 :http : www .ch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