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8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淫羊藿苷对人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取第3,4代细胞,MTT法观察淫羊藿苷对人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碱性磷酸酶(ALP)比活性测定观察淫羊藿苷对人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淫羊藿苷对人成骨细胞 BMP-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浓度为20μg·mL-1的淫羊藿苷能够显著促进人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使BMP-2 mRNA的表达升高。结论:淫羊藿苷具有促进人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其升高人成骨细胞BMP 2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12.
目的 探讨成人脊柱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29例成人脊柱LCH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评估病变数目、部位、骨破坏形式、椎旁及椎管内情况、MRI信号及增强特点。结果 29例患者脊柱病变48处,其中颈椎26处、胸椎17处、腰骶椎5处;11例累及脊柱多节段。骨破坏累及椎体15例(15/29,51.72%),椎体和附件均累及14例(14/29,48.28%);34.48%(10/29)伴硬化边,13.79%(4/29)伴邻近骨硬化;75.86%(22/29)病变突破骨皮质;48.28%(14/29)合并椎体压缩,其中7例(7/29,24.13%)表现为扁平椎。T2WI呈等或低信号占57.89%(11/19),高信号占31.58%(6/19),混杂信号占10.53%(2/19);增强扫描94.12%(16/17)呈明显强化,5.88%(1/17)呈轻度强化。结论 成人LCH好发于颈椎;骨破坏以椎体为主;可累及多个脊柱节段、呈连续或跳跃分布,扁平椎不少见、骨破坏周围的骨硬化对提示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13.
创伤、肿瘤切除、手术翻修、畸形矫正及感染等原因均可造成骨质缺损并进而引起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迄今骨缺损及骨不愈合仍然是骨科临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治疗骨缺损的方法主要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以及人造材料填补。众所周知,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最主要也是最可靠的方法,但自体骨取自患者的髂骨等部位,取骨量有限且伴随新的创伤,在骨缺损较大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异体骨经过处理可使其免疫原性降低,但同时也会造成骨传导、骨诱导能力的降低,另外,其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据报道美国异体骨移植患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率为1/160万[1]。近些年来人造材料,如羟基磷灰石、硫酸钙等已用于骨缺损的填充,然而实际效果逊于自体或异体骨,为此,人们正在探索新的途径和技术来破解骨缺损治疗的临床难题。3D打印技术的兴起或许可以为解决上述难题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214.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皮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完成手术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术中、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者186例,选取其中继发皮下积液且规律随访的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法依据患者脑脊液漏严重程度以及胸脊髓病恢复情况决定。采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改良11分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将手术前后的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者6例,均接受椎管后壁切除及“涵洞塌陷法”360°脊髓环形减压术,单纯黄韧带骨化行椎管后壁切除术者5例。随访时间30~131个月,平均(85±34)个月。术前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至8年,中位数18个月;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2~6 d,平均(4.2±1.1) d;围手术期出现发热患者10例,最高体温(37.3~39.7) ℃,其中高热患者2例,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10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随访发现脑脊液漏全部吸收,其中拔出引流管后加压包扎伤口者8例,局部穿刺抽液后加压包扎伤口者2例;1例患者因保守治疗无效,继发脑脊液假性囊肿而接受再次手术治疗。11例患者的JOA评分从术前的(3.8±1.6)分升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9±1.2)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0.8%。没有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皮下积液者多数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只有出现脑脊液假性囊肿压迫脊髓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15.
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多属不稳定骨折, 具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由于肩部遮挡等因素影响X线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 首诊时易漏诊。非手术治疗存在骨不连等并发症且有神经功能再损伤的可能。而在手术时机、入路及方式选择方面尚存争议。目前, AS合并下颈椎骨折伴或不伴脱位的诊疗方案尚无临床实践指南。因此,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 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 制订《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从诊断、影像学评估、分型及治疗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建议, 为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16.
颈椎病外科治疗的回顾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进一步阐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外科治疗的原理和适应证,回顾分析1959年12月至2000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各型颈椎病5 198例.对有关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和分析.认为:(1)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多数采取保守治疗,而脊髓型颈椎病多采用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目标不在于清除压迫神经、血管的骨刺或椎间盘,而在于消除该部位因不稳定造成的创伤性炎症.(2)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颈椎侧位X线平片上,C3~C6任何一节椎管中矢状径与椎体中矢状径的比值小于或等于75%即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颈椎病的发病是神经、血管的压迫与相应节段的不稳定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多节段脊髓受压者,宜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术.脊髓单节段或二个节段受压而无椎管狭窄者、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应当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217.
一氧化氮(NO)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夹闭大鼠腹主动脉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成L -NAME组和再灌注组 ,L -NAME组每日腹腔注射一氧化氮合酶(NOS)非特异性抑制剂L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 10mg/kg体重 ,两周时取大鼠脊髓做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学及超微病理观察。结果 脊髓缺血再灌注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出现固有型一氧化氮合酶 (cNOS)阳性表达 ,同时伴随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 ;应用L -NAME后可减少cNOS的异常表达 ,减轻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结论 局部组织中NO产生增多可能是脊髓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18.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特点及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特点,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1年10月收治的19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病例。结果:所有19例患者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其中17例骨折前有平均20.6年的强直性脊柱炎病史,另2例方确诊有强直性脊柱炎。19例中15例有外伤史,其中9例为平地跌倒或扭伤,另4例无外伤史。损伤机制:过伸伤7例,垂直挤压伤2例,侧屈损伤l例,屈曲伤1例,4例不详。颈椎骨折11例,9例发生在C5~C7;包括剪力骨折lO例,应力骨折1例。胸腰椎骨折8例,7例为应力骨折,均发生在T10~L2,1例为L3剪力骨折。19例中经椎间隙骨折12例,经椎体骨折7例。三柱骨折16例,骨折伴脱位5例。9例并发脊髓损伤,其中8例为颈椎骨折。外伤至诊断为骨折的间隔时间为10h~7个月,平均29.6d。2例曾被误诊为脊柱结核。结论: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脊柱骨折的外力往往较轻。损伤机制多为过伸伤。骨折好发于下颈椎及胸腰段。剪力骨折多发生在颈椎,大多为三柱骨折,容易伴发脱位,脊髓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应力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段,脊髓损伤不多见。此类骨折多为经椎间隙骨折,易发生诊断延误。  相似文献   
219.
脊柱肿瘤的全脊椎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探讨对脊柱肿瘤行全脊椎切除术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以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可靠方法。方法对27例椎体和附件结构均遭破坏的脊柱肿瘤采用全脊椎切除及内固定重建技术进行治疗,其中包括上颈椎至下腰椎的良、恶性及转移性肿瘤,手术切除1~3节脊椎。结果23例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25个月)。1例L5恶性神经纤维瘤及1例C6,7巨细胞瘤于术后10个月及12个月复发,患者放弃治疗;1例C2~4脊索瘤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效果良好;其余20例未见复发。25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23例获显著改善。结论全脊椎切除术为治疗全脊椎受累脊柱肿瘤的有效方法;切除1~3节脊椎的脊柱可由相应内固定系统进行可靠的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220.
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8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颈椎骨样骨瘤患者6例,男、女各3例,年龄7~37岁,平均17.8岁.均有颈痛,伴斜颈畸形2例,上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3例.颈椎X线平片仅2例发现病灶.均行颈椎CT扫描显示肿瘤为局部膨胀性病变、低密度或不均密度,伴有边缘硬化.4例患者行核索骨扫描检查,病损均有放射性浓聚.寰椎侧块1例;下颈椎5例,其中C5 1例、C6 3例、C7 1例;1例累及C6椎体,其余均累及椎弓根、椎板和/或关节突等后方结构.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边缘切除5例,其中后路侧块固定4例,前路椎间植骨钛板固定1例;瘤内刮除植骨1例.结果:手术时间1.5~4.5h,平均2.8h;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233ml.术后颈痛和神经根损害表现均消失,斜颈畸形得到纠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12~108个月,平均42.5个月,均无颈痛症状,末次随访时CT检查无肿瘤复发;5例内固定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其中1例术后2年拆除侧块固定;2例植骨患者植骨块均融合.结论:颈椎骨样骨瘤多发于年轻患者,除颈痛外,亦可有斜颈、神经功能受损表现;颈椎CT联合核素骨扫描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有长期颈痛、神经功能受损或斜颈时应积极手术治疗,边缘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