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改善,术后ODI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融合节段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内cage位置正常,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滑脱。结论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及脊柱融合率,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2.
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治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治疗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4年收治的112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治疗方法,并对可能影响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79.4%,其发生与脊髓损伤程度、损伤平面、是否有并发症等有关。结论 在治疗脊髓损伤同时,应注意低钠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不同低钠血症原因,采取不同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53.
董玉茹  王宏  杨军  冯虎  尹媛媛 《武警医学》2015,26(3):241-243
 目的 比较3.0T MRI扫描定量测量距骨坏死体积时采用Argus软件与人工法测量数值的差异,旨在为关节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疾病评估提供更省时且有相对固定标准的后处理技术。方法 选择2012-06至2014-03踝关节疼痛患者20例,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检查,采集图像由专业影像科医师分别用人工法和Argus软件对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及MRI信号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定量测量距骨坏死体积的差异。结果 人工法和Argus测量距骨坏死体积结果分别为(689.32±29.46) mm3和(671.66±23.01)m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4, P=0.155)。人工法和Argus测量距骨坏死体积,所用时间分别为(37.8±4.9) min和(10.5±3.1)min,Argus用时少于人工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人工法测量相比,Argus半自动测量坏死体积具有省时、重复性好、直观、人为误差小的特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累及C2椎体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及其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颈椎OPLL患者97例,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37~80(59.0±9.6)岁。根据骨化物是否累及C2椎体将患者分为2组,OPLL累及C2椎体36例为C2阳性组,未累及C2椎体 61例为C2阴性组。在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0~2及C2~7颈椎前凸角(CL)、C2倾斜角(C2S)、胸廓入口角(TIA)、T1倾斜角(T1S)、颈倾角(NT)、枕颈倾斜角(OCI)、C2~7矢状轴距离(SVA)等矢状面参数。观察项目:(1)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等临床一般资料;(2)比较2组患者骨化物累及的颈椎节段、椎管侵占率、OPLL分型以及影像学上有无脊髓高信号、骨化物是否触及K线的情况;(3)比较2组间颈椎矢状面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分别对2组内矢状面各影像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4)对OPLL累及C2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2阳性组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4.6±1.2)个、椎管侵占率52.42%±9.96%、NDI评分(21.08±7.65)分,均高于C2阴性组的(3.1±0.9)个、45.87%±13.08%、(17.70±8.4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OPLL分型上,C2阳性组和C2阴性组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骨化物触及K线率、脊髓高信号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颈椎矢状面各项影像学参数中,仅C2阳性组C2S(11.25°±5.84°)高于C2阴性组(7.66°±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 P=0.004)。2组内颈椎矢状面影像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C2阳性组中,C2S与C0~2CL、C2~7SVA呈正相关(r=0.52、0.80,P值均<0.05);C2阴性组中,C2S与C0~2 CL、C2~7SVA呈正相关,与C2~7CL呈负相关(r=0.43、0.71、-0.3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2S增大[比值比(OR)=1.208,95%可信区间(CI)1.032~2.210,P=0.014]和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OR=3.026,95% CI 2.136~5.076,P=0.001)为OPLL累及C2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颈椎OPLL累及C2者以累及节段更多和椎管侵占率更高为特点,在颈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上表现为更高的C2S,且C2S和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为OPLL累及C2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5.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扫描采用Argus法和人工法测量股骨头坏死面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以探讨Argus测量法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对某院收治的17例(31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坏死面积分别进行Argus法和人工法测量,比较测量结果及所需时间,同时考察2种评定结果与患者疼痛程度及股骨头塌陷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人工法和Argus法所测得的股骨头坏死面积比分别为(33.5±4.08)%和(34.6±4.06)%,2组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法耗时显著长于Argus法((21.3±3.62)min>(7.89±1.03)min,P<0.001).经回归分析,2组坏死面积均与患者疼痛程度呈直线正相关,但Argus法所得数据相关系数大于人工法(0.807 8>0.746 9);此外,随访期发生股骨头塌陷11例(16髋),2组坏死面积均与患者的塌陷程度呈直线正相关,但Argus法所得数据相关系数大于人工法(0.783 8>0.726 7).结论:磁共振扫描采用Argus法测量股骨头坏死面积的精确度和时效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改良Wiltse入路联合前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3年5月,行改良Wiltse入路联合前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34例,其中胸椎5例,胸腰段7例,腰椎22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结核临床治愈且无复发,椎体间融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在抗结核基础上1期行后路改良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7.
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与治疗失误的教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疗失误,探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以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方法 20例小腿及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予深筋膜切开减压术和(或)截肢术,其中1例患者予3次深筋膜切开减压术 坏死组织清除术,术后常规予抗感染,扩血管,对症及支持治疗。结果 19例患者截肢,1例患肢保存完好,功能良好。结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疗关键是早期诊断、密切观察,早期彻底减压,以降低致死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联合Halo-vest架治疗上下颈椎多发伤的疗效。方法选择性行颈前路减压联合Halo-vest架治疗上下颈椎多发伤患者8例,均有不同程度颈脊髓损伤,行颈前路减压联合Halo-vest架治疗,手术前后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脊髓损伤程度。术后3~5个月上颈椎骨折愈合,去除Halo-vest架,术前及术后1周、1、3个月分别拍摄颈椎X线片,术后6个月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了解内固定位置、生理曲度、融合情况、上颈椎骨折位置及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5个月,上颈椎骨折愈合,位置良好,骨折术后6个月时钢板位置良好无折断、无断钉及退钉,植骨融合良好,神经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上下颈椎多发伤,选择合适的病例,掌握治疗适应证,采用前路减压联合Halo-vest架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9.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  (P手术时间 < 0.001,P术中出血量< 0.000 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 < 0.000 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60.
背景:改良Jaslow法已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治疗,临床效果良好,但目前尚无改良Jaslow法与传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临床疗效对比的相关研究。目的:探讨改良Jaslow法治疗单节段LSS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TLIF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65例单节段LSS患者,其中改良Jaslow组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41~71岁,平均(54.2±9.3)岁;传统TLIF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4~80岁,平均(52.6±9.6)岁。所有患者随访18~30个月,平均(25.2±4.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临床资料;采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F-36调查问卷评估临床疗效;比较椎间隙高度(IH)、腰椎前凸角(LL)、融合节段的前凸角(SL)、椎间融合器下沉值(CS)、椎间融合器沉降率(SR)等影像学参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腿痛VAS、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的SF-36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LL、S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IH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改良Jaslow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IH均高于传统TLIF组(P<0.05)。改良Jaslow组的CS和SR为(0.8±0.5)mm和5.7%,低于传统TLIF组的(1.2±1.0)mm和26.7%(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与传统TLIF相比,改良Jaslow法治疗单节段LSS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且在恢复IH、降低CS和SR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