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颈胸结合部重建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胸结合部疾患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重建的稳定性。方法 2001 年 1月至 2009年 2月, 手术治疗颈胸结合部(C7~T2)疾患 86例。患者平均年龄 43.1岁(17~70岁)。行前 路手术 57例(植骨融合 38例, 椎间融合器融合 5例, 钛网植入 14例), 后路手术 21例(椎弓根螺钉固 定 9例, 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固定 12例), 前后联合入路 8例。对 53例颈胸结合部脊柱脊髓损伤者采 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评分, 对其余 33例颈胸结合部病变者采 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BohlmanX 线标准判定植骨融合及脊柱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的恢复情况。结果 69例患者获 3~45个月随访, 平 均 12.4个月。ASIA评分术前平均 1.8, 术后 2.3分;JOA评分术前平均 10.3分, 术后 12.8分, 术后改善率 为 38.0%。按 Bohlman标准, 植骨均融合, 62例颈胸段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术后 1例出现呼吸 功能障碍, 1例脑脊液漏, 2例声音嘶哑, 1例复查时出现螺钉松动。结论 颈胸结合部疾患重建手术如 适应证、入路及重建方式选择正确, 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序列。手术入路及重建方法 的选择应根据病变部位、种类、致压因素、损伤类型及程度、脊柱稳定性及术者经验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上颈椎损伤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4年6月手术治疗的25例各类型上颈椎损伤患者资料,男20例,女5例;年龄14~55岁,平均37.1岁。依患者临床表现、损伤类型结合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前颅环牵引后,7例行前路手术,18例行后路手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标准及功能独立性评价(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FIM)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对比术前及术后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价骨折复位、骨愈合、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FIM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5个月,平均18.2个月。15例术前有高位脊髓损伤表现,按ASIA脊髓损伤分级C级7例、D级8例;术后6个月C级2例、D级4例、E级9例,较术前平均提高1.1级;术后12个月,D级3例、E级11例,较术前平均提高1.2级。术前FIM评分平均7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7.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X线片及CT示骨折复位良好,术后3~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予头低脚高体位、补液等保守治疗,8 d后引流液减少至30 ml以下,拔除引流管,加压包扎。末次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或断裂现象。结论上颈椎损伤类型复杂,不同患者具有不同骨折、脱位与神经损伤特点,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熟练掌握上颈椎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特点,术中严格精确的进钉点、方向,选择合适直径的螺钉,掌握进钉深度,是上颈椎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3.
2003年4月-2004年4月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有效地提高了股骨干骨折的愈合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胸腰椎运动节段(T12-L1-L2)前屈、后伸时竖脊肌力和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方法建立T12-L1-L2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通过离体实验以验证模型有效性。T12-L1-L2节段在后伸10°、5°,直立0°,前屈5°、10°、15°、20°时,模拟上身重力(260 N)和节段间局部肌肉力(0、100、200 N)作用,观察竖脊肌力及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结果竖脊肌力随T12-L1-L2节段屈曲角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维持T12-L1-L2节段后伸10°、直立0°、屈曲20°姿势的竖脊肌力分别需要0、150和410 N。节段间局部肌肉力可以相应减小竖脊肌力,但会使椎间盘内压力增高。如果忽略所有肌肉力作用,椎间盘压力会发生显著变化。结论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不能忽视肌肉力的作用,节段间局部肌肉力对椎间盘内压力变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初步研究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在人椎间盘纤维软骨的蛋白质组特性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椎间盘疾病的治疗寻找有效途径。方法取人的正常椎间盘的纤维环组织,针对细胞外基质的小分子蛋白进行蛋白萃取,通过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和梯度聚丙烯酰胺双向电泳分别分离纤维环的蛋白质,分析电泳图像,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对蛋白质点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双向电泳显示,纤维环中的胶原结合蛋白在pH3~10,相对分子质量在22000~250000范围内能够被很好地分离,对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仪鉴定,确定了其中的17种蛋白质。结论双向电泳可有效地分离椎间盘纤维环组织中的细胞外基质小分子的胶原结合蛋白质,通过质谱仪鉴定可以确定其组成成分,为进一步研究椎间盘病变中胶原结合蛋白的改变及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激素(PTH)(1-34)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胸腰椎OVCF 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9例;年龄平均73.7岁(61~84岁);邻近椎体再骨折部位:T91例,T102例,T117例,T1214例,L112例,L24例,L32例,L4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行PKP治疗(22例),B组行PKP+PTH(1-34)治疗(9例),C组行PTH(1-34)治疗(12例)。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术后6个月X线椎体前缘、中线高度及后凸cobb角,入院时及治疗后6、12个月左侧髋部骨密度,入院时、治疗后3、6、12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中有3例患者再次出现邻近椎体压缩骨折,B、C组中未出现再次OVCF。A、B组治疗后6个月时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入院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无改善。B组治疗后6、12个月及C组治疗后12个月时骨密度T值较入院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无改善。3组患者的VAS、ODI评分较入院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H(1-34)治疗胸腰椎OVCF 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可明显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防止伤椎塌陷并减少PKP术后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PTH(1-34)结合PKP还可以恢复椎体高度,减少椎体后凸畸形,是治疗OVCF PKP再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下位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对174例下位颈椎损伤的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或前后联合手术,术后随访并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平均随访30个月,5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获骨性融合且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或脱出.124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改善率71.3%,神经功能分级平均提高1.12级.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是选择正确手术方式的基础;针对符合不同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早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8.
背景:激光疗法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治疗手段,由于它操作简单和非侵入性的特点,被认为是治疗骨关节炎的适用方法。目前,激光疗法对组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其临床应用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目的:回顾总结激光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在细胞水平、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激光介导多途径生物效应的可能机制,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激光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和PubMed数据库对2018-2023年发表的有关激光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文献进行检索,以“激光疗法,低强度激光疗法,高强度激光疗法,光生物调节,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为中文检索词,以“laser therapy,low level laser therapy,high level laser therapy,photobiomodulation,knee osteoarthritis,chondrocytes”为英文检索词。加上手工检索的14篇文献,最终纳入7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激光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主要分为高强度激光和低强度激光两种类型,激光参数和治疗方案的不同会对激光疗效产生直接...  相似文献   
29.
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融合兼非融合手术(Hybrid)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 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33~70岁,平均51岁.共86个节段,涉及双节段28例,三节段10例,融合48个节段,非融合38个节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神经系统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活动度及人工椎间盘与相邻节段高度;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 38例患者中37例获得随访,随访15~55个月(平均29.1个月).36例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10.5±1.57)分,末次随访(14.3±1.97)分,改善率为58.46%,优16例,良20例,差1例.VAS评分术前(7.3±1.04)分,末次随访(3.2±1.41)分,颈椎Cobb角由术前25°±3.21°改善至末次随访20°±2.56°.术后l例神经功能未见恢复,2例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22例出现咽喉疼痛,3例PCM假体前移.其余病例均未见假体移位、内植物松动及异位骨化等发生.结论 Hybrid手术可以彻底减压病变节段,融合退变严重的节段,保留非融合节段的活动度,使患者颈椎达到稳定,症状明显改善,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比较来源于先天性脊柱侧凸与腰椎间盘退变髓核组织中髓核间质干细胞增殖特性及其多向分化能力差别。方法 收集2 例先天性脊柱侧凸与2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椎间盘组织, 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 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 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髓核间质干细胞, 用MTT法及台盼蓝染色检测脊柱侧凸与椎间盘退变来源的两组细胞的代谢活力与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鉴定两组髓核间质干细胞CD44、CD105、CD29、CD24 表达差异, 观察两组细胞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能力。结果 侧凸组髓核间质干细胞以梭形为主, 退变组髓核间质干细胞以多边形及三角形为主, 传代后两组细胞大多以纺锤梭形为主。MTT及台盼蓝染色法提示侧凸组代谢活力及增殖能力强于退变组。侧凸组和退变组髓核间质干细胞CD44、CD105、CD29 表达比例分别为97%~100%和88.7%~97%, CD24 表达均为阴性, 两者均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CD34、CD14、HLA-DR。侧凸组与退变组髓核间质干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软骨分化, 但均未向成脂分化。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与椎间盘退变髓 核组织中均存在髓核间质干细胞, 前者的髓核间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代谢活性及增殖能力, 两者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无差别, 但均无成脂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