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的经验。方法179例垂体腺瘤均经CT或MRI确诊,并在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结果全切150例,次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8例,无死亡。术后病人症状均改善。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2.
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37%、破裂率高达39%,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解剖复杂,手术夹闭时极易损伤穿支血管,文献报道预后良好率仅为67%[1].血管内栓塞治疗由于损伤小、恢复快,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前交通动脉瘤的生长方向往往使得栓塞的难度不尽相同,3D-DSA能充分对瘤颈进行评估,能为不同生长方向的动脉瘤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  相似文献   
53.
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治疗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各自优势.方法 将6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及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CTA及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结果 67例疑似患者有53例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69个.CTA检查准确性为98.6%,敏感性为98.1%,特异性为92.9%,DSA检查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1%,96.2%,92.9%.CTA对检出78.3%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空间关系,而DSA仅为58.8%.结论 CTA与2D-DSA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TA对动脉瘤三维形态及空间结构的显示要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建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SAH+尼莫地平组静脉内应用尼莫地平。观察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电镜结果。结果SAH+尼莫地平组随着尼莫地平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好转、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透射电镜见基底动脉病理改变较SAH组减轻。结论SAH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CTA辅助下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4年5月~ 2008年5月间共收治符合显微外科治疗标准的高血压壳核出血病例81例,分为CTA辅助下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组(侧裂组,58例)及经传统的颞上回入路治疗组(颞上回组,23例).通过对CTA辅助下经侧裂入路特点及预后的分析,总结临床经验. 结果 采用KPS评分判定预后,随访半年.侧裂组58例,KPS评分60 ~ 80者15例(25.9%),40~ 50者20例(34.5%),10~ 30者20例(34.5%),评分为0者3例(5.1%).颞上回组23例,KPS评分60~80者1例(4.4%),40~ 50者5例(21.7%),10~30者15例(65.2%),评分为0者2例(8.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 CTA辅助下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安全、有效,预后优于传统的经颞上回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56.
患者1 女性,44岁,因"头晕1年,加重伴恶心5 d"于2009年5月8日入院.体检:记忆力及计算力稍差.MRI示右颞叶异常T1WI强信号及T2WI弱信号,强化不均.术前诊断:胶质瘤.手术取右额颞入路将其全切,病理为胶质瘤Ⅲ级.术后恢复良好,但术后第3天出现昏迷,右侧瞳孔散大,直径4.0mm,对光反射消失,并出现左侧肢体偏瘫及病理征,提示脑疝形成.CT检查示瘤腔内积液.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见瘤腔颈部由复位的脑组织、蛛网膜及约2 cm×5 cm的絮状止血材料形成的"活瓣"结构将其封闭,吸除40 ml左右的清亮囊液后,还纳骨瓣关颅.术后第5天患者再次脑疝形成,查CT示瘤腔内形成积液(图1).再手术将瘤腔内液体吸除,同时破坏"活瓣"结构.因患者两次脑疝,遂去除骨瓣.术后1周后查头部CT见积液尚存,但对周边压迫不重(图2).随访3个月MRI示积液消失,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主干旁及其分支起始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特点及结果.方法 动脉瘤病例14例,其中合并其他病变者7例.囊性动脉瘤12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保留载瘤动脉,必要时辅以支架或球囊;梭形及夹层动脉瘤2例,栓塞动脉瘤时闭塞载瘤动脉.对于伴随疾病根据术中情况进行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1-2年.预后良好者12例,DSA复查未见复发;再出血而死亡者2例.结论 对于基底动脉主干旁及其分支起始部动脉瘤应积极进行血管内治疗,以防破裂出血引发严重的后果,若治疗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8.
患者 男性,4岁,入院3个月前因先天性脑积水合并颈部脊膜膨出曾在我科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及脊膜膨出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近1周来出现精神萎靡并伴而色苍白,于2009年3月10日收入院.体检:头颅明显增大,双眼呈"落日征",面色苍白呈贫血貌,左侧枕部可见分流泵隆起,按压后弹起缓慢.  相似文献   
59.
大脑后循环动脉瘤是指发生于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椎-基底动脉分支的动脉瘤,目前国内外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认可,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手术局限性.而手术夹闭治疗不仅能弥补介入栓塞治疗的不足,并且对一些复杂形态的动脉瘤有其治疗独特性,手术预后也较满意,在临床上已逐渐开展和应用.2005 ~2011年间我科共收治并手术夹闭此类动脉瘤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总结146例多发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病例中所含的动脉瘤进行判定,将其划分为责任动脉瘤与非责任动脉瘤,责任动脉瘤予以夹闭治疗,非责任动脉瘤予以选择性夹闭治疗.结果 146例中,术后GOS评分5分者136例,4分者6例、3分者1例、1分(死亡)者3例;术后3个月至6个月时行CTA检查随访者143例,见夹闭的动脉瘤无复发,未予治疗的动脉瘤无变化;电话随访5 -10年者128例,随访至6年时未予治疗的非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 对多发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进行选择性的夹闭治疗能获得满意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