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HLA-B27检测在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附1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HLA B2 7检测在强直性脊柱炎 (AS)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怀疑患有AS及其相关疾病的 12 0人作HLA B2 7检测 ,采用纽约标准改良的AS诊断标准作为本研究的AS诊断标准。结果 :本组受检 12 0例中 ,HLA B2 7( )5 6例 ,占受检总数的 4 6 .6 7% ,按本研究改良标准诊断为AS 5 3例 ,其中HLA B2 7( ) 4 8例。本组 16周岁以下 13例受检者 ,HLA B2 7( ) 7例均符合JAS诊断标准。结论 :HLA B2 7检测对提高AS的诊断率和对轻型、早期AS病例的发现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颈前路手术应用自稳式双嵌片融合系统(ROI-C)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神经根减压、ROI-C植骨固定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颈椎功能评分变化和椎间隙高度改变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2个月。颈椎障碍指数由术前的36.1%±12.8%减少至术后12个月的9.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良率为91.4%。椎间隙高度术前为5.1 mm±1.6 mm,术后12个月时为7.8 mm±0.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分别出现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术后2周自愈。术后6个月X线或CT检查39个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ROI-C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符合人体生物学特性,应用其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73.
急诊闭合复位PFNA治疗青壮年股骨粗隆下骨折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急诊闭合复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blade,PFNA)治疗青壮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6月~2012年6月经急诊手术治疗的16例青壮年粗隆下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女5例;年龄32~45岁,平均36.2岁。按Seinsheimer分型:Ⅱ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6例,ⅢB型1例,Ⅳ型4例,Ⅴ型2例。所有患者急诊手术前均进行美国麻醉学会(ASA)评分,术后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进行评估。末次随访采用Parker-Palmer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活动能力。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3个月。本组患者评分平均为(7.72±1.40)分。结论急诊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是治疗青壮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可靠方法,能提供坚强的固定,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4.
可调式中空人工椎体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自行研制可调式中空人工椎体,并将其应用于治疗脊椎肿瘤和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方法采用无磁性的医用钛金属加工制成可调式中空人工椎体,其长度可调节,中空部分可植骨,周壁上孔隙可使植骨与周围骨组织融合,上下端带刺,可插至断端骨质内固定。椎体切除减压后置入人工椎体,撑开固定治疗椎体肿瘤和爆裂性骨折 23例。术后定期进行 X线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 6个月~ 4年,平均 1.2年。脊髓功能障碍按 Frankel分级评价,术后平均提高 1.2级,神经根引起的疼痛迅速缓解。 X线平片定期观察,结果显示人工椎体稳定、椎间高度恢复良好。结论可调式中空人工椎体可撑开施术椎节,恢复前柱高度,并提供即刻稳定,适用于脊柱椎节广泛切除的病例。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价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轻型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腰后路跳跃式椎板切除44例,术前经系统康复训练8例,术后行康复训练44例.结果随访3~28月,36例患者肌张力明显降低,病理反射完全消失,功能改善满意.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轻型痉挛性脑性瘫痪能有效地降低肌张力,结合术前术后系统康复训练与软组织矫形术,对提高疗效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分析化脓性脊柱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的诊断依据,以及各种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自1997年8月-2005年6月共收治化脓性脊柱感染患者10例,平均年龄58岁。10例中2例有脊柱外伤史,2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平片、核磁共振及血常规、血沉、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生素治疗,5例患者接受手术。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糖尿病、外伤和他处感染病灶是本病的易感因素。所有患者血沉均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者占40%,C反应蛋白增高者占80%。10例中3例出现截瘫或者不全瘫,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瘫痪症状均有减轻,但程度不一。结论化脓性脊柱感染包括椎体骨髓炎、椎间盘炎、脊柱椎间盘炎、化脓性小关节感染和硬膜外脓肿。抗感染和制动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保守治疗无效,合并有硬膜外脓肿或者瘫痪的患者应行清创引流和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踝关节内翻扭伤致腓总神经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1992年1月-2004年1月共24例踝关节扭伤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左侧9例,右侧15例。男17例,女7例;年龄8~66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3d,最长8个月,平均29d。21例行保守治疗,另3例因病程长恢复差行腓总神经探查减压松解术。功能评定按:优,M5岛;良,M3S3;可,M2S2;差,M1S1评定。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4个月。21例保守治疗后,优11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可、差的2例及时行手术治疗后,优1例,良1例。3例手术治疗后,可1例,差2例。总优良率87%。结论:踝扭伤出现腓总神经损伤应首先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入路椎间盘病灶彻底清除、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6例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结果本组获随访12~96个月,X线片示椎间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剧烈的腰痛,血沉及C反应蛋白增高,MR呈异常征象即可明确诊断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尽早手术治疗可获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轻型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腰后路跳跃式椎板切除44例,术前经系统康复训练8例,术后行康复训练44例。结果:随访3—28月,36例患者肌张力明显降低,病理反射完全消失,功能改善满意。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轻型痉挛性脑性瘫痪能有效地降低肌张力,结合术前术后系统康复训练与软组织矫形术,对提高疗效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髓核摘除加融合固定术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2006年6月,采用颈前路经椎体后缘后纵韧带边缘处进入椎管的后纵韧带切除或切开取核加固定融合新方法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19例。随访6~51个月,对其术后疗效、X线平片及MRI检查进行分析评定。结果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7例。结论对于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应作后纵韧带切除、摘除游离的髓核以提高手术疗效。采用颈前路后纵韧带边缘处进入椎管的后纵韧带切除或切开取核的方法,操作较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