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特种医学   18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中脑脚间区扩散高信号与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31例(病例组)、健康受检者31例(对照组,中脑脚间区在DWI上呈高信号).均行常规MRI及DWI.由两名医师先采用双盲法独立对图像进行评估,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析两名医师测量ADC值的一致性.计算两名医师测量ADC值的平均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ADC值的差异.以临床结果为金标准,绘制ADC值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ROC曲线,判断最佳诊断界值点,计算ADC值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两名医师测量ADC值的一致性好(ICC =0.926,P<0.001).对照组ADC值为(635.69 ±54.16) ×10-6mm2/s(95%可信区间为615.83~655.56×10-6mmn2/s),病例组ADC值为(472.08±87.65)×10-6mm2/s(95%可信区间为439.93 ~ 504.23×10-6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42,P=0.000).ADC值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最佳诊断界值为546×10-6mm2/s,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为87.1%(27/31),特异性为93.5%(29/31),准确性为90.3% (56/62).结论 ADC值有助于中脑脚间区扩散高信号与急性脑梗死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组(mulf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对肩关节进行斜冠位成像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16层螺旋CT常规肩关节容积扫描及薄层重建20例(40侧),均应用多向调整MPR(AMPR)、在旋转容积再现(VR)图像的基础上行MPR(旋转式MPR,RMPR)及常规MPR(CMPR)技术对重建图像进行斜冠位重组,最后由2名CT诊断医师对所有重组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40侧肩关节中,三种MPR技术均获得了斜冠位图像。在显示肩关节图像质量方面,AMPR与RMPR模式优于CMPR模式(UAMPR:CMPR=-6.648,URMPR:CMPR=-6.388,P值均=0.000),AMPR与RM-PR模式无差异性(U=-0.338,P=0.735);在肩关节成像的简易程度方面,AMPR模式优于RMPR模式(P=0.000)。结论:AMPR、ILMPR技术获得的斜冠位图像均能直观显示肩关节,优于CMPR技术,RMPR技术较AMPR技术简便,在评价肩关节疾患方面斜冠位图像较常规冠状位图像更具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相关性的MS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螺旋扫描,横轴位及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观察鼻窦炎患者及对照组鼻中隔及鼻腔鼻窦变化,并作统计分析。结果鼻窦炎组的鼻中隔高位偏曲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偏曲侧中鼻道均较狭窄。非高位偏曲的发病率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与鼻窦炎发病关系密切,且偏曲两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腰椎软骨结节的认识,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本病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16层螺旋CT机容积扫描的腰椎软骨结节患者,并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后由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进行评价。结果85例腰椎软骨结节分为椎体中央型、椎体前缘型和椎体后缘型(LMPN)三种类型。CT表现为椎体局部骨质缺损,其内有椎间盘密度充填,周边骨质硬化。椎体中央型46例70个结节;椎体前缘型15例15个结节;椎体后缘型(LPMN)24例24个结节,均伴发椎体后缘离断,硬膜囊及神经根容易受压,18例继发椎管狭窄。结论MSCT能明确腰椎软骨结节的分型与诊断,椎体中央型与椎体前缘型软骨结节多无临床意义,而椎体后缘型(LPMN)常继发椎体后缘离断与椎管狭窄,临床症状明显,MSCT对制订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满意的肋软骨及胸骨成像是诊断肋软骨及胸骨病变的重要前提.由于胸骨和肋软骨位置和结构的特殊性,胸片和常规CT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显示效果.多层螺旋CT(MSCT)能够快速薄层扫描,实现了高分辨率的各向同性成像,并具有强大的影像后处理功能,这为肋软骨及胸骨的成像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抱立位"在小儿胸部透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例不同疾病的患儿作胸部X线透视检查,年龄6月~2岁,平均1.2岁.病例分为两组由2名医师完成,每组每名医师各透视50例.第一组均采用仰卧位透视,第二组均采用抱立位透视.比较两组中患儿的配合程度及透视曝光时间.结果 在第一组中,42例患儿配合良好(占42%),平均曝光时间为(15.60±5.20)秒.在第二组中, 80例患儿配合良好(占80%),平均曝光时间为(9.80±3.90)秒.经统计学处理,采用抱立位透视时间明显少于仰卧位透视时间(P<0.01).结论 "抱立位"透视实用方便,患儿多配合良好,有助于缩短X线曝光时间、防护患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脉络膜裂囊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囊肿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的脑脊液密度或信号,灶周无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随访无变化.结论 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囊肿,但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CT、MR诊断的21例脉络膜裂囊肿,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MR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5~60岁,平均35.2岁。其中外伤5例,健康查体5例。1.2扫描方法采用日立MRP-7000AD 0.3T磁共振机,行自旋回波序列(SE)T1WI(TR/TE=500ms/20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TR/TE=4000ms/117ms)及FLAIR序列(TR/TE/TI=6000ms/117ms/1500ms)分别采集轴位图像及冠状位SE-T1WI、矢状位FSE-T2WI图像,层厚5~8mm,间隔1~2mm。3例患者按照0.1mmol/kg静脉注射欧乃影后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增强扫…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肺出血的影像检查及诊断价值(附4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NPH)的CR表现及床边胸片在新生儿肺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新生儿肺出血的CR表现。结果肺出血表现为肺野透光度减低伴肺纹理增粗;斑片状阴影或占据两肺或两叶以上广泛分布的斑片状阴影;肋间隙增宽;心影增大。结论床边CR胸部摄影是。NPH诊断和随访观察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结合发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和CR特点可做出NPH诊断。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肋软骨成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16层螺旋CT的3种后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和容积重组(VR)对肋软骨的显示状况进行评价,探讨肋软骨的最佳CT成像方法。方法搜集经16层螺旋CT常规胸部容积扫描和薄层低对比图像重建100例,所有病例均应用MIP、SSD及VR对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最后由2名CT诊断医师比较MIP、SSD及VR对肋软骨的显示状况。结果(1)3种重组技术均可显示肋软骨。(2)在显示肋软骨形态方面,VR、MIP成像模式优于SSD成像模式;VR成像模式与MIP成像模式无差异性。结论MIP、VR是显示肋软骨形态的最佳CT成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